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研究

2021-11-29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颜 妍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高校课程思政是在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非思政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教育形式,是以非思政课程为载体的思政教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在课程层面的两个部分,二者育人目标相同、并行开展育人实践,形成协同效应,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

1.1 对于思政课程来说,破除“孤岛效应”,强化思政课程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以往高校的思政教育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开展,除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鲜有系统涉及思政教育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突兀地独立于其他课程,像一座“孤岛”,产生了所谓“孤岛效应”。[1]从横向上看,思政课程难以与其他课程产生联系,不能与其他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学生所学的思政知识对学习其他课程也无益处,其他课程的学习对于思政课程知识的理解也无帮助。从纵向上看,思政课程在课程结束后,难以延续,其教学效果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弱化、甚至消弭。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破除了思政课程的“孤岛效应”,以思政元素融入其他课程的方式,打破了课程之间的阻隔与藩篱,使得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联通,实现了思政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延续了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1.2 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赋予课程“灵魂”,促进其他课程的教学开展

审视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知道,工业化时代以前,课程以综合课程为主,工业化时代以来,课程逐渐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强调“术业专攻”,很多课程的工具性逐渐加强,思想教育功能减弱、甚至消失。事实上,课程都应该兼具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双重功能,也就是“育才”和“育人”的统一,缺少了思想教育,课程也就缺少了“灵魂”。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在其他课程中增加了思政教育,赋予了其他课程“灵魂”,丰富了其他课程的内涵,完善了其他课程的功能。[2]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时候,不但可以接受思政教育,还可以感受到课程的思想精髓,认识到课程的思想价值,从思想层面强化学习的动机。

1.3 对于思政教育来说,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全面布局大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也是全面构建思政教育大格局的必由之路。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围绕思政课程开展,由思政教师主导、以思政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很低,无法实现“三全育人”。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使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成为可能:全员方面,其他课程教师成为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全程方面,思政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全方位方面,公共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共同发力,协作育人。

2 高校课程思政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难点

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开展,改变了原有的高校思政教育格局,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些难点和问题。

2.1 教师存在认识误区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开展,首要难点就是认识层面的问题。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存在认识的误区。一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弱化思政课程的教育功能,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部分其他课程教师认为,在自己的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将其课程“思政化”,可能会影响到课程的正常开展,并且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有一定的抵触情绪。[3]另外,也有部分其他课程教师认为,既然“以德为先”,就过分地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设置过多课程思政的内容,造成课程思政在课程教学中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影响了正常教学。

2.2 教师存在能力不足问题

落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教师是否有能力开展课程思政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知识方面,其他课程教师大多思政知识薄弱,缺乏思政知识基础,在课程思政的内容生成方面,往往力不从心。在经验方面,其他课程教师的思政教育经验大多不足,有的教师可以说是处于空白状态,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其他课程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制约着课程思政的开展。

2.3 教师面临实施瓶颈

目前来看,很多其他课程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有效办法。第一,很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有效生成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造成了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第二,很多教师不知道该怎样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显得突兀。第三,很多教师不知道该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从而使得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有效的评价。

3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路径

3.1 纠正认识误区,明确功能定位

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纠正认识误区、明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定位是关键。事实上,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功能是不同的:思政课程属于显性思政教育,课程本身就承载着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思政属于隐性思政教育,需要将思政教育蕴含于课程教学中,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个是传授理解,一个是体验感悟,一个是醍醐灌顶,一个是春风化雨,二者不可或缺,又不可替代,也不存在重叠的关系。因此,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都不要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影响到了思政课程或是其他课程。另外,其他课程教师也应该认识到,开展课程思政是课程功能全面释放的应有之义,合理的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但不会妨碍课程教学的开展,还会为课程教学提供思想层面的教育元素,通过思想教育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进而促进课程教学的开展。[4]

3.2 通过培训交流,提升教师能力

解决高校其他课程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问题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第一,开展培训工作,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科优势,面向其他课程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思政知识、教学方法、成型经验。第二,开展教学示范,思政课教师可以提供思政课示范课,组织其他课程教师进行现场观摩,通过听课,了解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积累思政课程的教学经验。[5]第三,实现资源共享,思政课教师可以将思政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资源上传至微信群、QQ群、网站等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其他课程教师可以通过共享资源,帮助其提升能力。第四,集体备课,邀请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一起进行关于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以便于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进行答疑解惑,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有助于有效开展课程思政。

3.3 创新实施办法,破解实施瓶颈

有效开展高校课程思政,必须将课程思政的实施落到实处。第一,在课程思政的实施内容方面,教师应该审视课程体系,从课程内容出发,挖掘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是关键,教师可以从学科发展史、学科的应用两个方面入手,基于著名人物与著名事件,提炼其中的思政元素。以桥梁类课程为例,可以以钱塘江大桥(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为例,从著名人物——桥梁专家茅以升、著名事件——大桥1937年为阻止日寇入侵曾炸毁、后修复等入手,提炼出工匠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将优秀的思政教育素材转化成有效的课程思政内容。

第二,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方面,教师应该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做到无缝衔接。可以采用案例导入法和举例说明法等。例如采用案例导入法: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可以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导入,引出即将讲授的内容。比如在讲化学工艺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将侯氏制碱法作为导入内容,体验化学家侯德榜打破洋人工艺封锁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创新精神。再如,采用举例说明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可以将课程思政的内容作为说明的内容,配合知识的讲解,比如讲到水利方面的内容时,可以讲述都江堰、三峡大坝等古今杰出的水利工程,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三,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评价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将课程思政的评价成绩纳入到课程的总成绩中,激励学生重视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评价应该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的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和日常提交的课后作业;期末成绩的评价依据是按照教师要求提交的期末作业。另外,虽然将课程思政的评价成绩纳入到课程的总成绩中,但不宜占比过高,避免影响课程自身的评价,一般占比不超过10%。

4 结语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重要的一步,是其他课程思想教育功能的回归,对加强思政教育实效性意义重大。有效开展课程思政,让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条腿走路”,必将释放更强大的育人功能。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