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

2021-11-29王万梅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校企

王万梅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处,安徽 芜湖 241003)

当代中国,伴随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现代产业工人的主阵地,应承担起培养大国工匠的重任。然而就现状而言,受理念、基础设施和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育人模式不完善,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支持网络为框架,探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为更有效地做好高职院校育人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问题的提出

“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明确了在校企联合育人的框架中植入工匠精神的育人目标,对现代工匠精神进行培养和塑造,不仅可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内在动力,而且在全面加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功能。强调高职教育专业理念、情感以及工匠精神的融合,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从而优化高职院校总体育人质量,是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但是由于缺乏丰富的历史积淀和大批当代优秀工匠的支撑,加之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经验缺失,传承更需时日,工匠精神难以培育[1]。

1.1 思路偏差:重“匠才”轻“匠心”

任何教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工匠精神作为内化为人格、外化为实践的价值理念,需要系统而长期的培育[2],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从目标、课程、教学、实践等各关键环节着手设计培养方案,指引学生对工匠精神进行理解、感知、实践和内化。然而就现状而言,受理念、基础设施和教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现有培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大多只注重学生“匠才”的培养,忽略“匠心”的培育。此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只注重客观考核指标,忽视对学生的主观关怀,缺乏对学生自我驱动意识的激发,同时,评价机制上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1.2 机制不全: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联合育人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础。企业中熟练的技工、规范的工作流程、高效的管理理念、良好的专业氛围等都可以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有力的帮助。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尚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实际参与程度不深,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为了提高人才素质,高职院校主动谋求校企共建,但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更多是利用企业资源来服务学生培育和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如何利用高职院校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方面明显缺失。就目前而言,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校企合作的程度较为松散,校企联合育人的目标尚未实现,合作实效难以得到保证。

校企合作中也缺乏完善的制度作为支撑保障。完备的制度是双方合作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保证,也是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3]。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时,由于长期缺乏专门的制度约束和引导,导致企业对学生培育流于形式。加之由于沟通不畅,学校和企业在某些方面不能达成一致,比如在安排教学和实训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最终导致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脱节,影响高职学生现代工匠精神培养的质量,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权责不易界定,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校企合作中关于资源的调配和使用多以校方为主,企业往往居于辅助性管理地位,不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此外,因缺乏深度沟通,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不能科学地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时间,预期育人目标很难达成。

2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引入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方式来说,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一种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把这种新视角引入校企联合育人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是对原有育人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通过亲密伙伴、社会网络和社区支持而获取的工具性或表达性资源。这些资源一般呈网络型,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不同的支持网络可以提供不同的支持性资源。基于此,社会支持网络应该是“通过交往连接,维持社会认同,得到情感支持、实物援助、获取信息和新的社会交往的网络”。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必须经过一定的社会支持手段。常见的社会支持手段根据其来源可细分为两类: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如果我们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引入到校企合作和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系中,那么正式的社会支持更多是指高职院校、企业以及其他相关组织,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朋辈群体、家庭等社会关系。正式的社会支持主要是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物质帮助、获取信息等客观层面的支持,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则与学生情感性支持密切相关。正式的社会支持往往不受个体因素影响,易于控制,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因人而异,可控性程度较低。所以,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中的正式的社会支持角度出发进行探讨,试图将其引入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通过完善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此出发进行介入实践,厘清培育过程中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关系,获取和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社会支持,有效缓冲在探索培养路径过程中的压力和负面影响。

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为指导,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任务,要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的内外部各种要素。内部要素包括专业类别、合作深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联合培养模式等较为宽泛的内容,也包括专业课程规划、校内外导师匹配、课程实习方式等细微的关键点;外部要素包括产业发展需求、教育主管部门计划、企业发展需要等。在有效调动多方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构建多方协调机制,才能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可行路径。

3 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3.1 完善育人机制,扫清校企深度合作障碍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只有共赢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育人计划长期稳定执行,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在联合育人过程中找到共赢的合作点,立足于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体系中,培养内容较多,各个环节较为复杂,因此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做好管理工作,构建合作管理体系,规范合作流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在联合育人过程中建立规范的工匠培养体系,可以保证学生与实际工作相适应的前提下,减少岗位磨合时间,节约培训成本。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不断输出人才,有利于育人质量稳步提升,从而对提高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增强教育竞争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和企业必须充分磨合,于双方利益共通处发力,构建双赢的工匠精神教育体系。在联合育人过程中,建立具体的合作环节,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定位和具体责任,在育人过程中实现企业培养学生和高校服务企业的双向互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改革,发挥企业成熟技工和高职院校教师在培养工匠精神中的作用,减少由于工作理念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工作矛盾,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进行。

因势利导,完善建立产学结合的工匠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要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匠人精神和技能的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深化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学校要深刻认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制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组织企业匠人和专业教师组成学科课程设计团队,结合市场需求,从实际的技术方法、现有的基础条件、细化的工匠精神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提出课程建议。明确联合育人的教育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校企合作深度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制度,为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让学生能够全心全意、专心致志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做精,逐步培养工匠精神。

3.2 深化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改革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依托课程改革提高工匠精神培养深度,把工匠精神渗透到育人方案的设计、专业实践等多个方面,将教学环境的创设、课堂教学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学习环节管理制度的完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新形势下,企业需要具有扎实学识、踏实态度、肯想肯干的优秀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因时而变,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设计上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企业发展需求和战略规划为参考,将基础的课程理论知识、具体的实习实践和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专业精神整合融入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不断整合,构建专业理论、实践操作和专业精神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出具有扎实学识且实践能力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在培养渠道上,以课堂教学为主,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形成协同效应。在教学和培训方面,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训和引导,明确理论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注意校园文化氛围的培养,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理论学习多维度上充分体现工匠精神的内涵,让学生置身于工匠精神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中真正实现“走近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育人目标。

3.3 打通正式与非正式系统双向支持轨道

正式的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并不独立存在,它们是社会网络支持系统的两个核心主题。只有它们相互助力,才能起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功能。由于高职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因此在职业路径规划以及人生道路选择上比较迷茫,对于学校规划安排可能存在逆反排斥心理,对于这种非理性情绪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同时,父母作为关系最紧密的社会支持主体,要避免因过高的期望,对学生造成压力使其产生成为“匠人”的迷茫情绪,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4 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下依托高职院校培养当代工匠精神,是我国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中国特色工匠精神的关键手段。面对实际培育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把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是对原有育人理念以及具体工作模式的一种创新,以社会支持网络为框架开创资源整合新思路,通过建立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制度,扫清深度合作阻碍,完善建立产学结合的工匠培养方案,深化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改革以及打通正式与非正式社会支持通道,构建完善的联动育人体系,是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校企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匠赞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