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代际传承的路径探析

2021-11-29陈莉莉邓雪蒙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通水红旗渠纪念

陈莉莉,邓雪蒙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集体记忆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首先提出。他认为集体记忆不是既存于个体头脑或思维角落的神秘思想,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而且“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1]39-40。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在修建红旗渠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红旗渠精神出现物化载体功能的减弱,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开始面临记忆断层等现实问题。只有深入探讨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有效路径,才能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通过教育培训推进教育型传承

系统地进行教育、培训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建构和传承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传承离不开教育培训导向性功能的发挥。

当前关于红旗渠精神的教育培训主要依托红旗渠景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等机构来开展。近年来伴随着红旗渠红色旅游的火爆,不少高校和中小学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观红旗渠景区,重走红旗渠渠道,通过身体力行的暑期实践教学活动塑造学生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集体记忆。红旗渠纪念馆也抓住时机针对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和大中小学校、社会团体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学习培训课程。红旗渠干部学院作为唯一一所以红旗渠命名的干部学院,自2013年8月建院以来就不断拓展培训对象,通过实践教学、情境教学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红旗渠精神教育,加深了学员们对红旗渠精神的领悟。红旗渠景区、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也由此成为通过教育培训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根据政治社会化的“首因理论”,人们基本的政治忠诚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核心的政治认同是在童年早期培养起来的,这个阶段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最为关键[2]141-142。在家庭教育中传承红旗渠精神最早出现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1965年4月5日红旗渠通水典礼上,建渠人郭全金对自己的儿子说:“水旺,抬起头好好看看这渠,这水多美,这都是你爹和全村的人、全公社的人、全县的人这几年劈山凿洞、填沟、架桥、筑库、导河干出来的,党为我们、更为你们的幸福创造了条件,你要牢牢记住,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3]595红旗渠修建者通过带领孩子一起见证通水仪式、现身教育的形式讲述红旗渠建设的艰辛过程和精神实质,在孩童内心种下红色基因的种子,有效推进了红旗渠精神在代际间的传承。因此,家庭教育是实现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代际传承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

学校作为传承文化的专门机构,学校教育以其持续性、系统性、权威性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深入持久地接受并传承政治文化。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曾在建渠工地上开办工地学校,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融入教材和课程讲授中,先后有六千多名师生加入。如讲代数平方和立方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地边做边讲;东姚中学关于水建应用题,过去花费了好多时间学生接受不了,这次用渠用漳水当教材补了一课,只用了很短时间学生就明白了。工地学校的实践不仅活学活用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学习,也将红旗渠工程的意义及精神价值内化于学生心中。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河南乃至全国大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但目前关于红旗渠精神的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局限在实践教学,以“红旗渠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和辅导读物还比较鲜见,开设“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的学校亦是寥寥。在国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大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对红旗渠精神的引入和讲解还比较欠缺。对学校教育在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中的重要地位还需要给予充分认识并有序推进。

二、通过开展纪念仪式推进活动型传承

保罗·康纳顿指出:“如果说有社会记忆这回事情的话,那么,我们有可能在纪念仪式中找到它。”[4]82纪念仪式“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4]90。红旗渠的相关纪念仪式活动,通过重演再现红旗渠的光辉历史,使人们在活动参与中增进对红旗渠的情感体验和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认同,是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代际传承的有效载体。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十分重视通过仪式活动来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每修通一段渠都会举行通水仪式。1965年4月5日林县举行隆重的红旗渠主干渠通水典礼,黎明时分渠岸周围就沸腾起来,四面八方的人流汇集到这里。庆典开始时,礼炮轰鸣,鞭炮炸响,高音喇叭里的乐曲与会场上的军乐声、锣鼓声、掌声、欢呼声排山倒海,震撼着太行山谷。有的村镇青年们还在高山上用石头垒砌了巨幅标语“热烈庆祝红旗渠通水”“红旗渠竣工是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胜利”“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虑不罢休”等巨幅标语。典礼上,省、地、县领导为模范披红戴花,颁发奖状。主干渠通水仪式激发出强大的情感力量,也使其成为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1990年为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林县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红旗渠之歌”专场文艺晚会、红旗渠劳模报告会、红旗渠清淤义务劳动等,极大提高了红旗渠的社会关注度和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尤其是纪念日当天的纪念大会暨红旗渠纪念碑揭幕典礼,“万名群众汇集在红旗渠分水闸前,载歌载舞,纵情欢唱。刚落成的六棱体红旗渠纪念碑,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整修一新的红旗渠纪念馆重新开放,领导同志的题词和反映当年修建红旗渠战斗历程的巨幅照片赫然醒目”[5]376。纪念大会的当天,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河南日报》社等新闻单位的60多名记者进行现场采访,通过实时的新闻报道形成了全国共享的仪式时空,不仅将红旗渠通水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也再次唤醒了人们关于红旗渠精神的集体记忆。

近年来,红旗渠相关宣传纪念活动虽也开展不少,但如1965年主干渠通水仪式、1990年通水25周年纪念大会仪式这般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纪念仪式却相对较少。纪念仪式的重演功能可以超越人们之间的年龄代沟、跨越时空的界限,将非同一时空的、非共同经历者带入到特定纪念仪式所营造的环境中,带领人们重回事件进行情境记忆。周期性的庆典仪式、反复使用的象征符号,能够加强个体与群体连接的社会纽带以及不同时代之间的连续性和聚合力,推动集体记忆在不同时代的个体中存续下来。值得关注的是,童年时期参加的仪式,会对成年后观念的形塑产生持续的影响力,“对人们产生最大影响的令人难忘的事件和变迁,发生在一个同期群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1]50-51。因此,在红旗渠通水纪念日举行规模宏大、备受关注的纪念仪式,能够借助仪式的重演再现功能深化年轻一代对红旗渠精神的认知和记忆,并对其成年后的思想认识产生持续影响力。

三、借助记忆之场推进体验型传承

“过去不在,过去留下的痕迹却无处不在。”[6]记忆之场正是通向过去的钥匙,它超越时空,弥合了现在与过去之间的裂痕。哈布瓦赫指出,集体记忆不是在保存过去,而是“借助过去留下的物质遗迹、仪式、经文和传统,并借助晚近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资料,也就是说现在,重构了过去”[1]200。当前,以红旗渠水利工程标志性纪念场所和红旗渠纪念馆为主体的红旗渠景区以及红旗渠档案资料作为红旗渠精神的物质载体,成为形塑和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记忆之场。

红旗渠景区红色旅游成为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有效载体。红旗渠是引漳入林的水利灌溉工程,林县人民苦战10个春秋修建而成的红旗渠解决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问题,而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红旗渠工程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红旗渠作为水利工程的功能不断弱化,渠道淤积、断流干涸时有发生,但其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却历久弥新,并超越时空继续滋养着现在的人们。红旗渠渠道无疑是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重要记忆场,但考虑到参观者可观可感的便利性和实效性,以红旗渠水利工程标志性纪念场所和红旗渠纪念馆为主体的红旗渠景区,成为当前形塑和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记忆之场。伴随着近年来的红色旅游热,红旗渠景区客流量持续增加,尤其是节假日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到林州红旗渠走一走,对红旗渠的情感深一深”成为许多参观者的真实感受。而随着红旗渠景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其记忆之场的定位进一步凸显。显然,红旗渠景区也已成为广大民众在旅游体验中传承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有效方式。

红旗渠档案资料作为一种被记录的记忆,也是传承红旗渠精神的记忆之场。目前关于红旗渠的档案资料主要保存在林州市档案局和红旗渠管理处。由于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红旗渠档案资料尚未实现数字化整理,其作为记忆场的传承体验功能还受到较大限制。目前对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百位劳模的口述史正在整理出版过程中,这些鲜活的资料不仅充实了红旗渠档案资料的宝库,也让我们有机会再次聆听“过去传达给我们的声音”,实现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传递。

四、结语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诞生以来,其精神的火种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一代中国人心中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针对当前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代际传承过程中出现的物化载体功能减弱、记忆传承断层加重、个体认知程度偏差、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与红色资源开发结合不足等问题,要采用多种途径进行解决,首先通过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培训的导向性功能推进红旗渠精神的教育型传承;其次要注重纪念仪式的重演再现功能,通过开展周期性、系统性的纪念仪式活动推进红旗渠精神的活动型传承;再次还要重视红色资源的记忆场功能,加大力度保护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借助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红色文化传承载体注入鲜活力与持久力,从而推进红旗渠精神的体验型传承。只有多头并举积极推进红旗渠精神集体记忆的代际传承,才能在新时代持续增强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底蕴与文化影响力,在人民群众了解、认同的基础上持久展现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精神魅力。

猜你喜欢

通水红旗渠纪念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豫西集团江河公司一项合理化建议提案,通水电缆使用寿命延长10倍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关键路径法在AP1000泵房通水进度管理中的运用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忘不掉的纪念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因素性不孕5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