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四个自信”教育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挑战的对策

2021-11-29张春有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主流四个自信异质

李 捷,张春有

(山西能源学院思政部 山西太原030600)

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以后,西方国家便加快了对中国发展全方位的遏制和阻挠,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无所不用其极。其中,最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的就是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青年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挑战。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培养工作。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因此,高校要尤其重视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培养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挑战。

一、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由于阶级社会中存在不同的利益体,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反之,非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不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价值观念的反映,是社会多元文化的表现。

同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传递的思想与社会主流思想一致,能够补充或者加速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传播和认可。而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表现为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性质上根本对立的非主流意识形态[2]。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弱化,削减其在思想领域的主导作用;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分化,曲解其在社会中传递的正能量;更甚者公然抨击和反对主流意识形态,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可见,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不利于健康社会环境的形成,会对尚处于三观形成期的青年大学生产生隐蔽而深刻的影响。如: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利用高档消费、娱乐文化、流行时尚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的渗透和行为影响,利用民众情绪和舆论事件对政党制度和国家形象进行抨击等。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西化”“分化”思潮、民族分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网络民粹主义、自由主义等等。其广泛传播对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势必削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二、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3](P55)结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的培养,是强化大学生使命担当的需要,也是厚植其爱国情怀的需要。2019年底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党和国家的出色表现,是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认同,树立“四个自信”的最真实而生动的案例。然而,就在全国人民同心一致全力抗疫之时,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发出了不和谐之音。疫情初期,中国顾全大局,采取武汉“封城”举措,并定期向世卫组织通报疫情防控的相关信息,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诋毁“封城”举措,老调重弹“民主”思想;疫情中期,西方国家也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病例后,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纷纷抛出“中国责任论”等观点,急欲甩锅中国;现如今,中国的抗疫斗争取得了绝对性胜利,而个别西方国家仍深陷疫情之中,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更是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攻击。

总体来说,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有四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一)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曾经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不同的阶级都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做出了努力,但结果都失败了。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始走上拯救劳苦大众的光明之路——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出真知,事实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走对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受苦受难的中国人民解放了,国家走向独立了,人民获得了民主。对高校大学生讲明这一历史过程,让学生结合历史环境客观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从而形成“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这一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执着的追求。

然而,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则利用中国在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抨击,并大肆宣扬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维护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的主导地位。以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普世价值”思潮为例,其凭借西方发达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为后盾,宣称资本主义道路更民主、更自由。此类言论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消极的,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国内所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时,缺少客观认知,忽略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不能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甚至动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执着追求。

(二)干扰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理解

马克思被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就在于其理论的科学性。其科学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以人民为核心的、具有实践性的理论。其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更成为我们面对人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中国共产党诞生并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唤醒工农阶级的阶级意识,为日后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人民观等思想指导下,革命军队实施了科学的斗争策略,取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再一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一条正确道路。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致力于对社会矛盾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时期解决社会矛盾的具体办法。正是在这些理论成果的指导下,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理解的关键,也是树立理论自信的前提。

然而,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则建立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悖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具体化问题进行抨击。比如,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用绝对性将资本主义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强调其优越性。割裂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讲自由、民主,进而对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进行批判。由于大学生正处于渴望自由的心理年龄段,非常容易听信于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自由、民主”的诠释,进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三)削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感受

新时代中国彰显的世界影响力,是以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做支撑的。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抗洪救灾,2020年的中国用事实来证明党的统一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等13个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2019年底新冠疫情暴发,党和国家迅速决断,全国一盘棋,迅速集结医护人员,十几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免费救治新冠患者,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20年6月,我国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中央调拨上亿元资金,启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防汛救灾最终取得胜利。防汛救灾的成功再一次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看得见的,是切实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的优越性。

尽管如此,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仍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抹黑中国、诋毁中国的机会。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西方政客无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极力对中国制度进行黑化。有人统计过,截止到2020年3月,美国的两大报纸《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在有关中国新冠疫情报道文章中,66%的文章是纯粹的负面,32%的文章尚且中立,正面积极地对中国抗疫进行评价的文章只有一篇。特别是我们在封城,意大利也在封城,但《纽约时报》完全持双重标准,认为中国封城致使个人自由遭受了巨大损失,而意大利封城则被标榜为冒着风险保全欧洲。

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总有来自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国内舆论事件的不同声音,不断干扰青年学生的视听,削减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感受。

(四)消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认同

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至今,中华民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和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并且不断地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优秀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如今,文化逐渐成为国家之间相互较量和比拼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作为文化的传承者,面对多元文化,要坚持在包容中增进认同,在差异中扩大共识,既要克服文化自卑,又要避免文化自负,坚定文化自信。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从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舍身忘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到社区基层工作者的奋斗精神、再到火神山、雷神山工作者的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此外,中医文化在此次抗疫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不得不让世人感慨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引导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

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同样在文化领域大做文章,无声无息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动漫、音乐、电影、电视剧等媒介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形式,也是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它们在文化作品和文化媒介中,大量地传递“西方文化中心论”,大学生潜意识中认同了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采用西方标准进行评价,而忽略了中国的客观实际,甚至将中国优秀的精神瑰宝“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看成落后的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植于艰苦奋斗的优良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资本主义社会倡导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与我国的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冲突性[5]。这种冲突性消解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认同。

三、高校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挑战的对策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要引导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舆论事件。其次,高校要积极营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外部环境,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用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对于错综复杂的西方思潮,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和引导,既辨明政治方向,又分析其理论谬误,认清其在我国流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条分缕析、因势利导、吸其精华、去其糟粕。”[6]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的哲学方法论指导对社会的认知。一要客观看待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社会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面对社会矛盾时,既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掉以轻心,也不能受舆论影响“贴标签”,将具体问题绝对化。引导青年学生面对社会舆论时,分清情绪和理性。二要发展地看问题。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社会也是在发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出来,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强;进入新时代,逐渐实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这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矛盾也是必然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三要辩证地看问题。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社会发展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存在的现象,并非社会主义国家特有。而且,对某些概念的理解要把握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比如,在青年学生中热议的“自由”话题,很多学生主观认为自由就是随心所欲,所以不愿意遵守学校规定,不愿意服从班级管理。殊不知,自由是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自由,任何社会的自由都是建立在一个边界内的自由,比如法律的边界。

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发展、客观、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面对社会、生活、学业中存在的矛盾,这是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的根本,否则,大学生很容易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左右。

(二)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应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对策,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关键步骤。一是选好中国故事。好故事必须具有方向性,契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故事要直击社会热点、直达学生内心,解答思想困惑,这才是学生爱听的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情感的共振。二是客观地讲故事。在用故事进行价值引领时,辩证分析故事中的利弊,不要一味地描绘事物好的方面,会让学生产生故事“虚”的感觉,大大减弱故事的说服力,也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效果。三是巧妙地讲故事。讲故事的形式和主体可以是多样化的,尤其是现在新媒体的迸发,短视频、快闪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可以成为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亦可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以抗疫新冠疫情为例,每一个学生都亲身经历了此次疫情,甚至一些学生还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了抗疫工作。这种身处其中、亲力亲为的人生经历将成为学生讲中国故事的最好素材。

讲好故事,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贯穿“道”于其中,搭建起学生内心与现实的桥梁,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和增强“四个自信”。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高校摒弃传统的对意识形态教育“遮遮掩掩、扭扭捏捏”状态,理直气壮加强校园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构建积极健康多样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首先,严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应该常谈常新。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回到高校讲台,对教师的师德师风甚至说对教师“四个自信”的教育应该加以重视。近些年,一些高校教师在讲台上发表不当言论,突破师德底线甚至是法律底线,妨碍了高校对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教育。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应加强对各科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引导教师个人加强爱国修养,提升政治理论素养,首先在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上做学生的引路人。

其次,多途径唱响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在高校要构建一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立体教育模式。构建校园网络宣传主阵地,迎合青年学生“网虫”式娱乐方式,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吸引学生谈政治、讲政治、思政治的良好校园氛围。在线下教育中也要时时处处打造意识形态教育文化,利用校园标语、展板、宿舍和教室文化背景墙等开展隐形课堂教育,以辅助课堂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三进”,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从而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再次,大力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在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淡忘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现象。这迫切需要我们将民族优秀文化植入校园文化中。“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自强不息”等民族的、本土的思想可以融入主题班会中,可以贴在醒目的标语墙上,可以体现在每一次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让灵魂无纷扰,用美德占据他”,同理,要抵制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干扰,就要在高校用积极、健康、多样的文化引领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讲意识形态,着力抢占价值观竞争的道德制高点。

结 语

随着中国发展的日益强大,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攻击愈演愈烈,表现在经济战、外交战、文化战等全方位的攻击。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聚集地,要抓住时代特征,准确分析和把握时事,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敢于面对意识形态斗争,善于分析意识形态斗争的局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树立和坚定“四个自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面对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高校工作的重点在于从内因着手,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入手,因材施教,科学引导,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

猜你喜欢

非主流四个自信异质
二维As-SnS2垂直堆叠异质结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
基于异质分组的信息技术差异化教学
异质越野:多伦路——“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系列项目
基于CuO/ZnO异质结纳米花的薄膜型丙酮传感器研究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