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幼儿入学准备的价值追求

2021-11-28蒋丽琴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摘要: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其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转折期,应做好幼儿的入学准备工作。幼儿园学习阶段所积累的感性经验、学习品质、自理能力、时间观念、心理准备等都是幼儿最好的入学准备,而这些方面的培养与提升都必须基于儿童的需求与兴趣。

关键词:入学准备;基于儿童;衔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9B-0064-04

多年来,幼儿园教师、家长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希望幼儿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在很多家长眼里,入学准备就等同于提前学习小学内容;不少培训机构也为“解除”家长焦虑、迎合家长需求而乘虚介入;大量幼儿被动、无奈地被带着上各种“幼升小”辅导班,抢先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被逼着做各种“小学作业”,囫囵吞枣式地死记硬背知识,……面对入学准备中家长的急功近利、幼儿的无奈配合、教师的矛盾困惑,我们开始反思:目前开展的这些入学准备活动是否真正贴近幼儿的需求?在严禁幼儿园“小学化”的政策背景下,为何超前教育、提前学习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何家长的焦虑犹在、教师的困惑仍存、儿童的快乐变少?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经历的不仅是生活空间的转换,更是生活方式、角色身份、人际关系、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1]。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严禁幼儿园“小学化”,要求小学“零起点”教学。但是,“零起点”教学不等于“零准备”入学。调查研究发现,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主要问题集中为自我管理、责任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的欠缺[2]。由此可见,“入学准备”其实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大班阶段的任务。准确找到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中的“最近发展区”是确定幼小衔接目标的关键[3]。要明确幼儿需获得哪些关键经验与品质,为他们提供恰当、有力的支持,让幼儿在三年幼儿园的生活中时刻为上小学做准备,将一些“看不见”的准备融于日常,为入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幼小自然过渡和科学衔接。这需要家庭、幼儿园、小学共同配合。

一、丰富感性经验

之所以要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与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性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感性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多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使幼儿多获得一些想象加工的“原材料”,以及有关语言表达及数学认知的感性经验,对进入小学之后的阅读写作、数学学习以及创造力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就拿数学经验的积累来说,幼儿在吃点心时,根据图片要求取饼干,积累按数取物的经验;在建构区通过对积木比一比、分一分、数一数,按从大到小、从高到低、从长到短、从粗到细等方式摆放并统计各类积木的数量,帮助幼儿学习分类、对应并感知和区分物体量的特征;建构和整理积木时,两个基本块拼成一个两倍块、两个两倍块拼成一个四倍块,两个三角形组合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幼儿体验图形的转换关系;每天记录并统计出勤情况、天气情况,获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这些在真实情景中应用数学的经历对儿童来说意义重大,儿童在学习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经验,还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对学习的兴趣、对生活的关注、对问题的好奇。当前幼儿园和小学在数学教育上出現某种“断层”现象的原因,主要还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经验不足,未能真正理解数量运算的实际意义,而不是符号运算方面的练习强度不够[4]。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点是让幼儿从生活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而进入小学,学生就要进行高度抽象的加减符号运算,这也是家长担心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跟不上、特别重视孩子数学知识积累而进行强化训练的根本原因。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重视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的、感性的经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就能够避免幼儿园和小学在学习上的这种“断层”现象。

二、 提升学习品质

目前大部分家长做的所谓的入学准备工作,其实是知识的提前学习、能力的机械训练,增加了儿童的负担,而忽视的恰恰是真正重要的学习品质的提升。在入学准备过程中,学习品质的培养远比知识技能的习得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久的专注力、强烈的好奇心、积极的学习态度等学习品质,应该坚持在游戏与生活中积累和培养[5]。

幼儿园的活动无时不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以大班美劳区活动“快乐的农场”为例。宜兴市洋溪幼儿园大班的琦琦、雅萱、梓煊、婷婷来到美劳区,梓煊提议建一个“快乐农场”,大家一致同意,四人边商量边开始绘制“快乐农场”规划图:“这儿是鸡的一家,那儿是一片果林,那边是南瓜地……”随后,开始分工。“我想做农民伯伯和农民婆婆,我来做小鸡和鸡妈妈一家……”“可是,做这些需要哪些材料呢?我们来做一张材料计划单吧。”四人又凑在一起商量着列出农场里每块地方所需材料的清单:树枝可以搭房子,还可以做栅栏;丝瓜络可以做羊的一家;橡皮泥可以做缠绕的葡萄藤;花生壳可以做房子的墙……找材料,按图纸制作,一天没完工,第二天继续……历时一个月,她们终于完成一个小小的“快乐农场”。她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其中的过程与场景,装订成了一本自制绘本《快乐农场》,时常翻阅讲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倾向,她们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尝试、乐于想象、大胆创造、持久坚持,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决定儿童在小学课堂上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在幼儿入学准备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更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

三、提高自理能力

一年级新生在生活常规方面的不适应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井井有条的安排”,家长对儿童事事包办导致儿童生活习惯差、动手能力弱,一旦离开成人的监督与管理,生活就变得一团糟。幼儿园与家庭都要确立生活即课程的理念,重视幼儿自理能力及生活习惯的培养,这对儿童入学后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有很大帮助。

一要减少幼儿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如厕、洗手、喝水、吃点心、用午餐等生活活动环节的集体行动,给予幼儿更多自主安排、自我管理的机会。以吃点心环节为例,在班级创设温馨的“点心区”,幼儿吃点心与晨间区域游戏时间段一致,师幼约定“每天上午9:00前保证点心吃完”,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吃点心的时间、数量、一起吃点心的同伴等。幼儿自倒豆浆,自取点心,自己收拾整理、漱口擦嘴并记录用点情况,变教师统一安排为幼儿自主管理,逐渐提高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二要通过活动规则的确立执行,培养幼儿自我管理能力。要给予幼儿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引导幼儿共同讨论“班级公约”“游戏区域活动规则”“自主点心的约定”“值日生工作职责”等,引导幼儿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规则,进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幼儿一起制作标记,给予幼儿参与班级物品整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游戏结束后有序整理游戏材料。

三要引导家长从生活细节入手,有意识地给幼儿一些简单的自我照料类的任务,鼓励幼儿自己刷牙、洗脸、穿脱衣服等,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分发碗筷、整理图书、收拾玩具、扫地抹桌等,培养幼儿初步的责任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等都在慢慢养成。

四、增强时间观念

幼儿园各项活动动静交替,作息时间相对小学来说要更宽松、自主,而小学生的课间自由活动时间及游戏时间相对少得多。为了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作息制度,幼儿园与家庭都要提供机会培养幼儿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幼儿园可鼓励幼儿集体商讨、共同制作图夹文的“我们的一日活动”流程图。各班提供时钟或电子钟,鼓励幼儿入园看钟签到、记录到园时间。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入园不迟到”攻略,在家制作“我的晨间作息表”,引导儿童按时间表去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早饭,让儿童自我监督、自己监控时间。根据小学的作息,规划“我的课间十分钟”,引导幼儿合理安排课间活动,处理自由游戏与如厕、喝水等生活活动的关系。日常生活中确立“我的活动我做主”的意识,引导幼儿活动前制订计划,如游戏活动前规划想去的游戏区域、选择一起游戏的伙伴、决定游戏的内容和方式。同时,请家长提醒儿童在家制订并执行“我的晚间计划”“我的周末安排”,让幼儿进行自我评价,提升做事的计划性,增强时间观念,慢慢养成习惯,自觉遵守有助于适应小学生活的规则。

五、做好心理准备

关于入学,幼儿有着不同的想法,有的期待、有的兴奋、有的担心、有的焦虑。我们要了解并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和表达,引导幼儿做好心理准备,产生强烈的入学向往,这是入学准备中的重要内容。

幼儿园在大班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活动,要以幼儿的视角来发现入学准备课程内容,以儿童的立场来审视入学准备课程价值,以儿童的方式来优化入学准备课程实施,开展好基于儿童发展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活动。通过调查表、交流会等方式了解幼儿对于上小学的看法、想法与困惑,然后针对幼儿的需求和兴趣开展有针对性的、逐步推进的系列性衔接活动。如,“参观小学”是幼小衔接的常规性活动,也是幼儿直观感知小学生活的有效方式。参观前,请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画下自己对小学生活的期待和担憂,并组织幼儿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让幼儿了解到,对于上小学,原来那么多人也都有小担心和小焦虑,这样就可舒缓幼儿的紧张情绪。参观时,让幼儿进入课堂初体验,看一年级学生上课与课间活动,带着好奇采访哥哥姐姐,深入了解小学生活;带着担心的问题,与哥哥姐姐面对面交流与请教,请小学生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除对小学生活的担忧与焦虑,调整情绪情感,从容地面对未来的小学生活。带幼儿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充分感受小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空间之大、功能之多,了解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如厕所的不同,知道课间要合理安排好如厕的时间。通过“我戴红领巾”“我理小书包”“我当小学生”等体验活动,知道自己快要上小学了,了解到小学教师也是和蔼可亲的,通过直观感受小学的各项要求产生向往上小学的强烈愿望。参观后,家长和幼儿一起罗列一份入学必备清单,请幼儿挑选一个喜欢的书包、准备合适的文具和水壶,增添入学的仪式感。如此,以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以主题的推进为线索,让主题活动真正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生成新经验,做好入学准备。

基于儿童需求的、全面长期的入学准备才是真正的为了儿童的有效准备,才是入学准备的价值追求。也只有正确认识到入学准备的真正价值,才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从而有效推动幼儿入学准备顺利进行。在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只有用更长远的眼光,用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方式,回到儿童的立场,才能做好入学准备工作[6]。因此,我们应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为前提,立足儿童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课程准备、家长准备、教师准备和幼儿准备入手,幼小协同、家园合力,同心同行、循序渐进,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入学成熟水平,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让幼儿成为主动学习的准备者,为未来的学校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吴建玉.“幼小衔接”教育在课程中的融入与实施[J].福建教育,2016(12):45.

[2]于静.双向衔接视角下的儿童入学准备[J].幼教园地,2018(6):28.

[3]孙玉洁,刘洁,杨睿.提升幼儿入学准备的八项关键能力[J].幼教园地,2018(6):18.

[4]秦金亮.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幼小衔接的若干问题[J].幼儿教育,2016(6):9.

[5]蒋丽琴.基于儿童 科学衔接[J]. 学前教育, 2019(1):21.

[6]胡华.关于“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行与思[J].幼儿教育,2019(5):12.

责任编辑:贾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