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1-11-28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共生公众现代化

赵 峰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图书馆 山东枣庄 277000)

内涵释义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西方工业革命后建立的传统工业模式,疯狂榨取商品的剩余价值,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在极大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过程中,陷入了深刻的生态环境危机。这种危机的根源就在于它的不可持续性,体现为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危机。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物质财富的积聚,但是却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则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良好、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就是既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济良性运作,又要顾及自然环境,努力达到生态修复和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在现代化参照系下进行,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不是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是要运用创新思维、将绿色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管理理念实现低碳发展、循环发展,追求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转型。

理念指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主要体现在八大核心理念,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共赢观。因此,我们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指南,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实现途径

政府政策支持

制度支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保障机制。各项制度标准的制订和遵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价值目标规范运行,行之有效的根本保证。十八大以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基本制度,逐步完善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谋篇布局,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通过一系列基本理论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技术制度、考核制度的设置,根本制度、具体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高效、系统、规范化运行。

法律支持。“生态文明”写入宪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综合工程,既要制订基本法,也要研究制订各种专项法律。重点要制定综合性的生态文明基本法,制定生态领域的生态保育法等“龙头法”,包括自然资源基本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继续健全和完善各项专门法律,如《森林法》《湿地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在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领域的宪法和法律改革。

企业绿色转型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是实现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能量梯次使用和物质闭路循环。

能源企业全面转型。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压缩煤炭资源的开采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新型储能设施研发升级,构建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十三五”时期煤炭去产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煤矿约5500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超额完成《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化解过剩产能目标。2017-2020年,全国煤炭消费比重由60.4%降至56.8%。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规模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2.4%,达到9.3亿千瓦;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29.5%,达到2.2万亿千瓦时。截至2020年底,我国水电装机3.7亿千瓦,连续16年稳居全球首位;风电装机2.8亿千瓦,连续11年局全球首位;光伏发电装机2.5亿千瓦,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千瓦,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为我国尽快实现碳达标、碳中和远景目标提供坚实物质基础。

引领绿色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资料显示,造成全球环境污染70%以上的排放物来自制造业,其每年约产生62亿吨废弃物。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现代制造模式。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同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协调优化。只有向绿色制造转型,企业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绿色产业,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传统产业能效,推进绿色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攻克绿色制造共性和关键性技术,为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构建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制定绿色制造规范和标准,实现国际接轨。

公众广泛参与

构建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公众主体意识、加强政府引导、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参与机制等方式,培育公众生态环保理念,落实生态环保行动。

培育生态环保理念与行动。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与理念,提升公众的生态知识与法律水平。增强主人翁意识,明确公众参与的权利与承担义务。同时注重培养公众的长远视野与全局意识,正确引导个人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植树、绿色出行、地球1小时、世界环境日宣传、生态文明论坛等活动,从多个视角培养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建设环保志愿者工作机制,通过生态文明道德模范、环保达人的感召力,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力度。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方面的环保问题,可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听取公众诉求以及建议。还可以通过自媒体、拍摄手机视频等形式,曝光破坏环境的行为,拓展公众参与途径。

大力发展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公益组织是连接公众与政府、企业的桥梁。是公众参与的重要载体。环保公益组织活动领域也逐步发展到组织公众参与环保,为国家环保事业建言献策,开展社会监督,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领域,早已超越了早期的环境宣传及特定物种保护等狭窄范围。因此,对于破坏环境保护的行为,比如捕杀野生动物、污水排放、乱倒垃圾等问题,可由环保组织将公众诉求反映给相关部门,形成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科技支撑

数字化。数字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生态云”平台的搭建,实现所有数据的全面共享和实时监测,为推进精准治污、精致监管提供可靠支撑。为互联网+环境治理提供有益探索。今后要继续深化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与生态修复、环境监管、污染防治的深度融合,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科技创新。由技防取代人防、由事前预警取代事后监管,有利于实现环保监督管理的智慧化和长效化从而节省人力物力,提升环境监管效率。实现用数据驱动生态保护模式的创新、环保技术创新和环境管理方式的创新。

电气化。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的庄严承诺。这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全面电气化,采用风光清洁能源,是实现能源结构全面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路径。电气化是现代文明进步的标志,引发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世界清洁能源飞速发展,随着规模化和技术进步,全球陆上光伏发电、风电的竞争力有望在2025年前全面超过化石能源。未来10年,中国太阳能发电、风电每年增长量有望达到1亿千瓦。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能源设施发展迅速,电力行业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电力用户及其设备、电力企业及其设备等各种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终端用能的电气化转型持续加快,电力的价值和功能在人民生活领域,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将会得到全面体现。因此,未来我们要继续推动电动汽车、氢能汽车、制氢等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信息、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电代煤、电代油、电代气”,实现新能源快速消纳,加快调整需求侧负荷,促使高效电能的广泛运用,全面开启电气现代化新时代。

猜你喜欢

共生公众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公众号3月热榜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公众号9月热榜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