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渗透研究

2021-11-27杨结

魅力中国 2021年46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传统

杨结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多优势,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诸多实践教学问题,也能够通过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的道德思维发展,能够推动高校思政教育迈向新的台阶。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推动学生与社会的进一步融合,使他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窥测到社会发展的本质,再加上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指导,能够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协同发展得更加高效,凸显出更强的育人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高校思政课堂的文化价值

“思政”,从字面意义的解读就是“思想和政治”,思政教育也就是思想和政治的教育,其承担着对学生思想的指引,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思政课堂为载体,有了可以系统传播和发展的平台;思政课堂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下,有了文化的支撑,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思政课堂的文化价值内涵、精神价值内涵更加丰富,更能唤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二)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源于数千年的民族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理念和价值观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思想指导,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历史典故和名人传记也是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学素材,较强的人文性和内涵性凸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加深远,且穿透力更强,将其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高校大学生感受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将会主动使自身行为与传统文化保持一致发展,正是由于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效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效果。

(三)增强高校学生的责任意识

强国梦、复兴梦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思政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及其面临的国际形势,也能激发学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爱国情、诞生强国志、履行强国使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断挖掘、内容形式不断创新,以其特有的文化风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度回归大众视野,逐渐得到国内外大众的关注和喜爱,民族文化自信整体上显著增强。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更深入的复兴和发展,最根本的途径还在于教育。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但目前就现实情况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还不够,以文化人的实效性还有待加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度有待加强,在思政课教学中虽然具备融入的意识,但在教学实施上未找到有效的教学方式,只是简单的“嵌入式”教学或“拼接式”教学,部分思政课教师理论素质过硬,但对融入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创新性。

第二,高校大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待提升。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往往简略描述,并未得到学生的过多关注,导致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民族自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价值也尚未被大学生充分认知。

第三,高校在融入思政元素过程中资源投入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还需要学校在资源配置方面提供平台等。但是当下部分高校未投入足够精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缺乏切实的保障工作。以上皆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困难的表现和原因所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渗透方式

(一)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桥头堡”作用

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在汲取精神力量的同时,从源头上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具全面性和持续性。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并将课堂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优化教学方案,使教学方式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监督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基于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创新思政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度,以达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加强对高校学术价值观念引导

思政教育应符合人才培养需求,不可空谈思政理论,需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运用现代化方式传递给学生,将传统文化贯穿在思政教育课程内。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时代思想相融合,注重文化内涵,例如:新时代“五老精神”中蕴含着忠诚、奉献、正直、无私等品质,使革命先烈、时代楷模的价值观念具象,可将“五老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运用时代手段展现给学生,使其更易接受与理解,并运用课程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课下自行收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展现方式,增强文化共情,加强文化教育,扩大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效果。其次,应基于思政教育课程,运用传统文化展开家庭观教育,将传统家风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深化当代学生对家风的认知,树立班级思政模范榜样,根据现阶段教育体系来看,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远离家乡,为深化学生对家风的感悟,树立正确家庭观念,教师可设计“写一封家书”“二十四孝典故演绎”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家庭责任,健全学生人格。最后,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融合时,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从业观,提高学生职业理念,开设戏曲、国画、武术、书法、民乐选修课,为学生指引不同就业方向,补充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传承优秀中华文化。

(三)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除了重视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比如,教师可开展讲座等,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和行为受到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集合多学科渗透思政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不只在思政学科,还可通过其他学科渗透,集合教学方法与活动目标,即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目标融入另一门教学过程中,如思政教育与社会学结合教学、思政与法律学科结合教学。可结合社会科学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的思政理论。如高校思政课中当研究对象为“在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人类关系时,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狭窄的思政专业中,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帮助学生更深化了解思政内容。当下高校教育现状是:除了思政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开展教学时忽视了思政的渗透,为学生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学生思维发生偏差,以至于出现偏激的行为。因此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师的工作,应该渗透到其他专业中,更好集合有关知识,扩展学生的思政课程视野。例如“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可以渗透到土地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土地规划与使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原理;还可将“普遍联系原理”知识融入到环境管理专业中的预防气候变化教学中等。

(五)扩展思政教育教学载体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演讲比赛、戏剧表演、专题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热情;校报、橱窗、文化广场、校园广播、校园网络论坛等新老传播媒介作为校园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能够扩大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和影响范围,还可推动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网络化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传统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能够提升思政教学工作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弥补了思政教育实践应用的不足,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这也成为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方向。通过思政课堂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个人价值。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