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议宋代风俗人物画之兴盛缘由

2021-11-27司琳琳

魅力中国 2021年46期
关键词:风俗画风俗人物画

司琳琳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此画科的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早。人物画类别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传统以来对于人物画的要求都力求人物个性表达刻画逼真传神,所谓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在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下烘托出人物性格与气节。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开始大量涌现。“风俗就是某一时代普遍的社会生活习俗。风俗画就是以这类习俗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他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有政治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1简而言之,风俗画是表现一个时代风俗特色的绘画。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高峰,风俗人物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一、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宋代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在农村经济基础上实现了科技、贸易和手工业等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类似于开封的商业化城市。城市经济的繁荣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审美文化的发展。相对于前朝只是在宫廷、寺庙中常见的绘画,绘画发展到了宋代已经大规模出现在富裕阶层的家庭,或者成为城市各种店铺装点门楣的符号,并且绘画风格也大为转变。城市经济一方面刺激了绘画的生产,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时代画风的转变。市民经济的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审美文化的普及。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文明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作为文化中心。六朝时代的南方在此时发展了相对落后的江南经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唐代的“安史之乱”以后,中原多故,士人南迁。五代十国,北方成为兵家斗武之地,而南方的生产则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得到了发展,越发成为国家依赖的经济命脉。进入宋代以后,南方的人口数量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与此同时,纤柔、细腻的南风风格和审美胜过北方粗犷、豪迈的北方画风。

由于北宋的统一,消除了封建割据所造成的分裂与隔阂,在一段时期内宋代社会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南方虽然偏安江南,由于物产丰盛,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一起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文化都得到继续发展并超过北方。因此此地除了商业繁荣贵族聚居,还有大量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绘画的需求和服务对象也必然增加,于是绘画的发展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客观基础。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这都无疑是推动宋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绘画艺术不是孤立发展的,除了与物质文化有密切关系外,又总与时代的精神气息息息相关。宋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重文轻武,官方对于文化教化的高度重视,使得宋代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官方“以文取士”,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这直接对于宋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有推动作用。宋代教育机构如京师的中央机构太学、国子监等,地方上有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和南京应天书院等等。同时,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促进了书籍刊刻事业的发达,对于宋代教育的需求是有利的辅助,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尚学风气。

宋太祖定下“与文人共治天下”的政策,优待文人,促使文士在宋代的文化政治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形成两宋时期文化艺术和学术思想兴盛发达的面貌。

宋代文化发展的“近世”化也是宋代整个文化发展背景中的重要特征。宋朝已具有近现代社会文化的一些特征,被有些学者称为“近世人文”的开始。近代人文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的世俗化、文化的平民化,教育由贵族通向平民,艺术由殿堂走向民间。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呈现出多样性、世俗化的特点。两宋文化艺术在精致、典雅的同时,更为平民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也随之兴起,并达到相当的繁荣局面。

二、宋代风俗人物画的兴起的缘由

宋代人物画向世俗题材的转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其发展变化终究脱离不开时代社会的影响,并且也是艺术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共同作用。下文将尝试从三个方面对宋代风俗人物画兴起缘由经行梳理。

(一)宋代文化艺术思潮对风俗人物画的影响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主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以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世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除蒙古异族入住,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故就在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钱穆先生以上描述大致可以归纳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每个人的社会选择有很大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宋代人士具有的对于自己生命的选择使得宋代具有丰富的社会形态。所以,整体而言,宋代的文艺,如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在风格题材方面,都有强烈的世俗化和平民化倾向。因此,宋代人物画的题材和风格转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宋代人士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多样化,这些都构成宋代人物画向世俗题材发展趋向生成的现实土壤。在整个宋代文学艺术领域,如当时不少的散文的结构、文字明显倾向于通俗、平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当时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影响渗透到绘画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对风俗画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和推助。

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绘画的发展与文学的发展变化相似。在宋代,绘画作为固定行业与社会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突破了贵族题材的界限,扩大了绘画表现对象的选择;世俗美术在此得到很大发展,影响所及,也促进了画院画家涉足风俗人物画。这样风气下,出现了一大批擅长表现世俗题材的风俗画家,如高元亨、张择端、叶仁遇和杨威等等。他们的创作内容突破前朝的界定,表现对象扩大到现实生活气息浓厚的乡村和市井。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宋代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展示出宋代风俗人物画发展的艺术水平。

(二)宋代市民文艺对风俗人物画的影响

宋代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作为时代文化的物质基础,兴旺发展的市民通俗文艺则直接促进了风俗画的繁荣。宋代的主要大城市如汴梁,商人和手工业者为数众多,他们与贵族聚居,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新兴市民阶级,近代型城市也在孕育生成。在繁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兴市民阶层开始要求有新的文艺形式。一些富裕的市民家中开始以书画作装饰,他们也不仅仅满足于装饰,也追求名家笔墨。在宋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整个市民阶层对于书画的需求较大,这必然会促进艺术生产的兴盛。市民文艺的需求和繁荣于是成为宋代人物画向世俗画方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促进力量。

两宋以来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荣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在熙熙攘攘、风波丛生的快节奏都市生活中,市民无心追求典雅的意境、浓郁迷离的诗意,而是醉心于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这一时代特征像极当代社会学家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和鲍德里亚提出的“消费社会”概念特征,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宋代社会趋于“近世化”的表现。因此,市民文化从其诞生起,便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可以肯定市民文化的兴起,是宋代人物画向世俗转变的直接动力。市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使宋代的城市文化总体走向繁荣局面。

(三)宋代官方肯定和文人士大夫的支持

《荀子·疆国》记载“入境,观其风俗。在传统社会,统治者向来注重民风民俗对被统治阶层的影响。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也看到风俗对于社稷民生的作用,“夫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深浅,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人之夭寿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宋代风俗画受到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关注和喜好的一个主要原因。

然而在宋代,风俗画作品上皇帝题诗落墨的情况是前朝所未见过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皇家对于农业和社会风俗的重视。例如马远的《踏歌行》上有宋宁宗赵扩的落墨:“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图六)这些诗在肯定作品艺术价值的同时,显然也有劝农意味在。

当时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阶层的文士,有相当部分是来自于农村。由于他们对农村的熟悉眷恋,在心理上对于风俗人物画的接受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当然宋代不少风俗画家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或者比较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他们在平淡、平凡的生活中找到诗意与慰藉,使作品表现的现实内容与田园诗意在某种程度上协调,提升作品的格调。于是这样的作品便具有了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从而深受不同阶层人士的欣赏。所以,当时统治者的倡导和许多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也是宋代人物向世俗题材转变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三、结语

在宋代整体社会背景与社会思潮的转变推动下,人物画向世俗题材的转变兴盛,促成了风俗画的大量出现,从而使得人物画的创作题材得以拓展,为人物画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宋代风俗画无疑是当时的民间信仰、社会风俗、大众审美与艺术繁荣的综合体现,它的发展变化显然是与宋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艺术的审美转向紧密联系的。因此,对宋代人物画向世俗题材转变,风俗人物画兴盛这一现象的探讨,不仅联系到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等等综合背景,而且结合绘画创作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来探讨宋人绘画与宋代文化转型的内在关联。这样,便能揭示出宋代风俗人物画兴盛的缘由。

猜你喜欢

风俗画风俗人物画
太平风俗美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谈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写意性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跟踪导练(四)4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