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

2021-11-27芦建红

魅力中国 2021年46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芦建红

(宁夏区委党校,宁夏 银川 750021)

“小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梦想。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2021 年7 月1 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正确看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总结其经验,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进程

(一)中国传统小康

“小康”一词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在有记载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在这一篇章里,西周时期重臣召虎因为不满周厉王的横征暴敛、堵塞言路,劝诫周厉王要体恤民力,以安定国土。《民劳》共5 节,开篇第一节便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思是:老百姓是多么辛苦啊,只希望获得片刻安康,请国君爱护一下城中的老百姓吧,这样才能够让国家安定。显然,此处的“小康”和“劳”相对应,就是休养生息、幸福安康之意。“小康”最早出现就表达的是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

“小康”一词第二次出现在古代文献典籍里是成书于西汉的《礼记.礼运》篇中,这时的“小康”集中体现了传统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特点。在《礼记》中,“小康”与“大同”有了初次对照,把“小康”视为走向“大同”的必经之路,也是仅此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即所谓,大同是大道之行,小康是大道即隐。后来,在东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中,直接明确把“大同”与“小康”作为儒家治国理想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小康”比大同足足,比乱世有余。后来,魏源、龚自珍、康有为都对小康及大同进行了论述。可见,小康发轫于历史深处,植根于人民向往。

二、现代小康萌芽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1919 年5 月4 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1 年7 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共一大纲领,15 条约700 字的纲领,为中国人民但所美好社会指明了方向。

在党领导和创办的刊物中,最早出现“小康”一词的是在20 世纪30年代,党的中央局机关报《斗争》的一篇社论中说,农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消灭法西斯蒂的统治,以便将来组织苏联那样的集体农场,农民变为小康者。这是党的文献中最早出现的对“小康”的描述。

1949 年6 月,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写下《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对中国古人向往的“大同社会”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大同社会的根本途径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三个月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座大山被推翻,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小康之路、大同之路有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1953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初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伟大构想。在发展路径上,1964 年又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两步走”发展战略。从1953 年开始,全国经济建设开始有计划的在全国展开。虽然现代小康社会概念在改革开放前,在党的文件中没有正式提出来。但毛泽东的现代化理论被看作为现代小康社会思想的萌芽,其现代化实践为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总体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开始认真思考国家现代化发展蓝图,对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定位。在考察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后认识到,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底子稀薄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搞现代化建设,不能盲目制定过高目标,不能强求我国在20 世纪末达到日本、欧洲和美国,甚至第三世界中一些较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探索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道路,即“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9 年12 月6 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时谈到: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现代化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在此,邓小平首次用“小康”这一概念来描述未来20 多年中国社会发展蓝图,也是首次用“小康”来形容“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自此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小康”这一流传了几千年的词来确立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实际,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所以,“小康”概念一经提出,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快变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词。

随后,国家对小康的认识和实践进一步深化。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里,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被正式作为20 世纪末的战略目标确定下来。1983 年,考察苏州后,把小康确定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 美元(1300 元)。1984 年3 月,同日本首相曾根康弘的会谈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即“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 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6年,为了让民众进一步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邓小平直白的对大家解释:所谓小康社会,便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定位于温饱,第二部定位于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部定位于基本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将他认为的第二步小康社会的实现看作“总体小康”

1984 年—1988 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第一个发展高潮,年均经济增速大于10%,198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就翻了一番,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温饱。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再此肯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提出了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加速推进中国小康社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要在新世纪头十年是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00 年,中国完成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任务,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达到了总体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2002 年,江泽民在党的16 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提出要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是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但是当时,总体上的小康水平是低标准的小康,是发展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

在总体小康社会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发展差异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贫困人口数总量为数不少,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失衡,在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压力不小,在经济体制、科技创新、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推进与改革。在这个总体小康社会里,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进入新世纪,一方面要巩固和提高现有的小康水平,另一方面要进行长期艰苦奋斗,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002 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在总体小康的水平上集中力量建设一个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勇于创新并且善于创新、文化更为积极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让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国十几亿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党的文件形式被确立为中国社会在21 世纪的奋斗目标。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了进一步部署安排。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预示着中国社会不断总体向好、奋发进取的大好局面。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发展起来,中国人民稳步走上富裕安康之路,在创造中国奇迹的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中的烦恼。绝对贫困、生态环境崔瑞、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薄弱,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掀开了实现小康梦的新篇章。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其内涵、要求、举措都会发生改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全面”二字。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第一,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第二,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第三,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2014年12月,习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首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并列。提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处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2015 年金秋十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确认,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进入了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让党和国家未来五年的工作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发展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发展平衡,绿色发展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开放发展注重的是发展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社会公平正义。这五大新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量身定做的指导我们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偏向不脱轨,始终沿着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正确的发展。

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提出要建立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提出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提出坚定实施七大战略举措,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1 年7 月1 日,习总书记宣布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梦想的实现,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庄严承诺的兑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更是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起点。这一伟大壮举,必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现代化
我家的小康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我家的小康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