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基本对策
——以S高校为例

2021-11-27姜苏娟

山西青年 2021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教育

姜苏娟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日常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范围界定不明

“S”高校辅导员工作量较大,在完成日常事务管理和党团班级建设的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及时冷静处理危机事件,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制定合理工作计划,并结合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与此同时,要不定期完成来自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公寓管理中心等不同部门交办的各种任务,而且各职能部门的交办的任务重复率高、时间紧迫、集中度强,使辅导员和学生身心俱疲。辅导员相比其他同类高校辅导员工作强度高,工作范围界定不明。早晚自习跟班,听课、巡课,各种讲座、活动的安排过于频繁。辅导员工作应当侧重在学生的思想和管理方面,可现实情况是辅导员几乎事事关心、件件执行,成为学生的“保姆”,教育管理的永动机,而且一些任课老师由于自身教学能力不足,课堂没有吸引力,却把学生流失的责任归罪于辅导员,这是极不合理的。

(二)缺乏合理的身份认同,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S”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水平,相比全国其他高校而言,明显偏低。食宿条件一般,相应职业技能培训和知识理论的学习体系不健全。结合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各二级学院的中层干部多以留校生为主,学历和文化层次不一,造成了在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方法上和工作思路上过于单一和直接,从而影响了学院工作的良性运行和师生的满意度。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应当以1:120至1:150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但实际情况,由于辅导员流动性大,该校远远超出这一比例。广大师生和全社会对辅导员工作职业认同普遍不高,辅导员职业公信力低,特别是“S”高校辅导员缺乏合理的身份认同和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自信心和职业归属感不强。由于“S”高校辅导员责任重大,事无巨细,工作繁杂,因而工作压力大,与此同时身份认同不够、待遇偏低,导致了辅导员工作热情不高。

(三)辅导员队伍层次不一,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S”高校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专业背景、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留校生,没有经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习,工作后专业化培训和政策理论的学习不够,因而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辅导员缺少实践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不足,不能掌握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加之部分老师责任心和大局意识不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没有及时合理的解决、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性格特点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学生工作不够耐心细致,仅仅为工作而工作,往往忽视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爱岗敬业精神不够,担当实干精神不足,工作重心不放在学生身上,而是敷衍塞责,不是亲力亲为,而是假手旁人。有的辅导员甚至素质低下,教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言辞过于情绪化,表里不一,师德师风令人担忧。还有部分辅导员并没有把这份工作当成一份职业去热爱,而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投身于考研和其他类型的公务员考试,身在曹营,心在汉,工作积极性不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知识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综合能力素质亟待全面提升。

(四)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扩招带来了诸多问题,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整体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差距较大。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他们的道德判断出现了困惑,道德行为变得失范,这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特别是“S”高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将自己的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很好地结合,实践素质和应变能力不足。缺乏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意识,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不强,思维力和判断力欠缺,个人技能比较单一,不能适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增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当前大学生抗压能力普遍不强,对负面情绪的心理调适能力欠缺,思维活跃,行为过于情绪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给辅导员工作造成了一些必不可免的难题。

(五)人性化的教育和制度惯性之间的冲突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创造的,发展的,社会的”人,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情感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而人性化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尊意识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3]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进行人性化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作为“S”高校的辅导员应当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团结、严肃、生动、活泼的成长环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合作和学习。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制度惯性依然存在。“S”高校时下已然到了改革的关键之年。所谓制度惯性,其实就是路径依赖。老路走惯了,走新路总是这儿也不合适,那儿也不合适,走老路总是最保险的。过去沿袭的一系列旧的规章制度有些过于烦琐,有些不切实际,需要解放思想,需要更新观念,而不能单纯地习以为常,不思进取,墨守成规。已有的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与当前学生管理的实际运行体系存在冲突,过于严格或过于宽松的制度体系,已经存在的制度惯性,若不适时打破,都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对策

(一)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构建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辅导员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维护国家利益及学校秩序,执行学校规章制度,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业引导和事务管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应当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范围,构建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建议如下:第一,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要相互协调,及时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性的活动。第二,以学生之所望,为工作之所向。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路,由严格控制向自觉引导转变,从而为辅导员减负。第三,除去日常事务性工作之外,其他临时性工作尽量减少或避免,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思想和管理工作上来。第四,要明确教学管理的育人目的,规范日常行为和组织纪律,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实现科学化管理。让学生成为学生工作的主体,形成以学生自治为中心,以辅导员适度调节的人性化管理模式,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从而让学生在充分享受自由发展的同时,提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的能力。第五,搭建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沟通平台,二级学院之间,各高校之间,定期组织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彼此交流工作经验,及时总结和提升。

(二)突出岗位优势,为辅导员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为了确保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当进一步突出岗位优势,为辅导员工作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4]建议如下:第一,切实提高辅导员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辅导员工作量大,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比较庞杂,早晚自习跟班,甚至节假日做学生思想工作很辛苦。要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势必要解决他们的生活保障问题和相应的福利待遇。除基本工资之外,试用期老师超出工作量的部分也应当发放补贴。应当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在岗位津贴、办公条件、通讯经费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保障。第二,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职称待遇的评定工作,初级、中级、高级,具体评定标准和细则需合理制定,辅导员应当承担“两课”教学及科研任务,其工作应折合相应教学工作量,评审高级职称时要给予政策倾斜。[5]第三,制定辅导员成长档案,为辅导员的发展前途保驾护航。在每个学期,每个阶段都应当有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要妥善解决好辅导员学习、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辅导员的出路,要重视辅导员的经历,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志向,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输送,同时避免辅导员工作的陈旧化和程序化,促进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做好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创新考核和培养办法

为加强“S”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解决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做好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创新考核和培养办法。建议如下:第一,做好辅导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要让辅导员感受到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根据各二级学院的实际需要,科学配备足够数量和质量的辅导员,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在选拔过程中,要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要不断优化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业务水平,性别比例,打造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第二,做好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体系,做到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假期培训相结合,要适当选派优秀辅导员在职进修,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讲座,由内而外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组织参观交流和假期实践,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其思维力、意志力和执行力。第三,创新辅导员的考核和培养办法。目前“S”高校地对辅导员的考核每月一次,全年进行综合评定。二级学院考核以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卫生安全、生活服务、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等为主要内容。除此之外,也应当把任课教师和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纳入其中,考核方式上应该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各种表格和文件档案,还可以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各院系、职能部门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评价,避免人浮于事,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对于工作懈怠,道德堕落、不思进取的老师,给予批评或相应经济处罚。

(四)积极引导,言传身教,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建议如下:第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结合重大纪念日和先进集体、个人事迹,召开主题班和报告会,深入开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第二,结合时事政治和当前国内外热点问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让大家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第三,结合学校和系部举行的各种活动,围绕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第四,勇于担当,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和辅导员老师要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学校、网络直播平台、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网络互动方式,传播正能量,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观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合理进行制度安排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一种对立面的统一。[6]在辅导员工作中既要坚持各项规章制度,不违背政策原则和把握政策方向,又要从学校和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采取当前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工作,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因地制宜解决现实问题。建议如下:第一,“S”高校辅导员需要学习和遵守的规章制度如下,《“S”高校辅导员岗位职责》《“S”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S”高校辅导员带班工作量管理办法》《“S”高校辅导员考核办法》《“S”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S”高校辅导员年度主要工作》《“S”高校辅导员一日工作规范》等,这些现有的制度和历史上存在的制度,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重新整合,结合当前改革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合理安排制度。第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广开言路,听取教学、行政、科研等部相关门的意见反馈,特别是一线岗位的教职工心声,并搭建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分类评价,多倾听学生的合理诉求,以质量和贡献的大小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评价机制,保证工作的扎实有效。第三,制度安排上应当有正式,有非正式的,有暂时的,有长久的,对没有继续执行的、实效不明显的制度及时取消,对符合学校和师生利益的、关注度高、受欢迎程度高的制度要大力推行和不断升级,促进辅导员工作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也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民办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因此,厘清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打造一支政治意识强、业务能力精、结构层次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学生管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促进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辅导员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