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教育实践设计的五个维度与五个中国元素

2021-11-27忠,王

绿色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谚常识园林

韩 忠,王 娴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1 引言

自然教育是在自然中认识和体验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民教育。由于自然教育特别注重实践,且非常契合生态文明时代潮流,所以,近年来在我国蓬勃兴起。一方面,对国外自然教育优秀成果的研究译介不断增多,如对卢梭、[1]杜威[2,3]等人自然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4]《自然教育手册》[5]等著作的翻译等;另一方面,开展了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探讨[6,7]。特别是在社会各界努力下,2019年11月我国发布了《自然教育武汉共识》,不仅阐明了中国自然教育的文化源流和时代特征,还提出了自然教育的行业特色与体系构建,积极倡导建立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实践,“推动全社会形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大众群体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实践教育,引导其走进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6]。本文主要基于经验,阐述在设计自然教育实践活动时可以融入哪些理念,从哪些维度去思考,哪些独特的中国元素可资利用,以此为构建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提供助力。

2 自然教育实践设计的五个重要维度

野趣、常识、科学、审美、行动是开展自然教育实践设计的5个重要维度。其中,野趣引导人们走进自然,与自然建立连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勇敢探索自然,保持着积极心态,而不是被动灌输。常识是基础,日常生活生产中就含有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科学为内核,自然教育求真、求实。审美为方向,人应认识自然之美,提高品格修养,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与之和谐相处。行动为目标,则是人们要改变行为或者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自然。

2.1 野趣

野趣为自然教育入门之引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然教育就是要勾起人们对自然的好奇心。但随着城市化,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已发生了根本改变,远离采集渔猎,远离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而“自然教育能让孩子亲近野外生活,对大自然产生一种持久的爱”[5]。让大人也可以在自然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大人和孩子,可以通过畅快无拘的发问和表达,摆脱死记硬背,赋予野外体验以教学价值。特别对于男孩来说,还要有一点难度,一定的挑战性。课程的设计,不仅是在公园、田野,甚至要在荒野,培养敢于攀登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中国自然教育总校校长赵树丛就指出:人类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老师。推进自然教育、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公益性、体验性、在地性、野趣性[6]。

2.2 常识

自然教育最初往往是常识的教育。常识是来自社会中最通俗、最底层、游荡在空气之中几乎人人可不学而能的最起码认知[8]。个人成长,很大一部分经验知识都来自于常识。著名思想家和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认为: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9]。但常识又容易被忽视,被假象所掩盖。因此,叶芳指出:常识既是我们日常思维及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依赖和使用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是使我们能够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在现实的混乱和谬误中具备准确的辨别能力的基础知识[9]。

自然教育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从身边开始。自然教育中的常识,不仅包含了冷了穿衣,饿了吃饭,还有应了解食物从哪里来,种子什么时候生长,气候、天象等的一般性认识。这些认识非常普通,是人们长期生活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非常实用。对于儿童自然教育,家长可以利用客观条件,引导孩子去做一些家务,或者完成一点任务,引导他们产生兴趣,并获得快乐和经验认识。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学习,学习“活”的知识,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相联系。人是自然的孩子,会从自然、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家庭这种非正规的教育场所,更完全可以随机切入,不受书本知识体系的束缚,自由开展。

2.3 科学

自然教育要以科学为内核。科学就是求真、求实,实事求是,合理解释各种自然社会的事物和现象。对于自然现象,最好能够明白背后的科学道理,从讲清楚“是什么”到讲清楚“为什么”,甚至评价“怎么样”,或更进一步引导探索。对于自然教育的从教者,讲科学知识更要有科学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准确,不能不懂装懂、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以假乱真。要杜绝蒙骗别人,尤其不要以侥幸心理对待儿童。如果不能遵从客观实际,表面上可能过的了一时,但必导致长远危害。对于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知识,要努力去学习,绝不伪装。知识点的讲授不是孤立的,要尽可能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即使是讲常识,也要善于从常识中去发现科学问题,启发科学思维,给受教者以科学方法,明白科学道理。自然教育应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

2.4 审美

自然教育以审美为导向。自然有大美。巍巍高山,浩浩长江,渺渺白云,郁郁森林等等都是自然教育的对象。自然教育应当启迪参与者打开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生命的美,自然的美,文化的美,自然与人和谐之美。诗人与画家常用诗画表现自然美的形象和神韵。科学家也常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带着自然审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布封的《自然史》、法布尔的《昆虫记》,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自然造物的由衷赞叹,跳动着生命音符。

相较于科学,审美也更能激发人内心的美好情愫,打动心灵。而心灵的启蒙、发现、回归,是人的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需要。著名作家梁晓声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文时提到:“写景可以定义为‘用文字绘画’,……培养的是学生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和细微的观察能力”[10]。他认为“小学生的心灵像某些枝叶特别敏感的植物,对美好的情愫最容易产生明暗的反应”。而对情愫的理解和领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们将来会成为一个恪守普世价值观的人[10]。周忠和院士也认为:自然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培养青少年对自然与科学的兴趣,重要的是人文情怀的提高。在自然中体验生命的价值,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合作精神[11]。

2.5 行动

自然教育的理念,最终要内化为一个人的自觉行动,尊重自然、珍爱自然、保护自然。在行动这一点上,自然教育不仅是要走进自然,玩耍、观察、记录,还要不破坏自然,自发自觉“在自然中修复以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连接和情感,调和外部自然和人性自然,共建美好家园”[12]。也许是养成绿色生活方式,也许是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也许是物品的循环利用,或者是种花养草,节水节能等等。这都是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的转化,落实在日常中的具体行动。

3 自然教育实践设计的五个中国元素

自然教育在中国既有长期基础,又在生态文明时代迎来新的勃发。在中国开展自然教育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即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国传统文化与自然教育多有契合,能够为当代自然教育提供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和表达方式。其中,从自然教育实践的角度而言,中医、农谚、诗词、绘画和园林就是最具中国特色的5种元素。

3.1 中医

中医涉及生命,既有对人的生理特征的认识,也包含对动植物的认识,通往自然教育的科学内核。我国一些著名的中医典籍,如《神农百草经》《本草纲目》等,都记载了很多种植物,对于植物生长特性、药效功能、相互关系、生长区域等都有描述。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金钥匙。它既是致力于防病治病的医学科学,又是充分体现中国传统人文哲学思想的文化瑰宝[13]。

中医对于自然教育有独特价值。中医所提供的认识人与自然的独特整体观念和辩证方法,以及知识体系,都可以融入中国自然教育实践之中,构成科学认识生命自然的一个很好途径。如,广东省博物馆就内设自然馆,收藏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标本,并专辟一个区域介绍中草药植物,起到了很好的自然教育效果。而且,中医传统教学方法特别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这一特点在自然教育中也值得借鉴应用。如《小药工:中医传统手工制作活动》一书,就是在自然教育中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10余种中医传统手工制作教授给小朋友们,不仅展示药材图片,更通过制作四季香囊等趣味手工体验,使中医药科学文化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14]。

3.2 农谚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大量农谚。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称农谚“是数千年来中国大部分纯良的老百姓们,对于自然生活所得的经验、思考底结晶,同时又是长远地亲切地教导他们生活的南针”[15]。农谚常“以歌谣谚语的形式,世世代代,口头相传保留下来,富有深刻的科学道理”[16]。而农谚内容又非常丰富,反映了对天、地、人、稼各种传统农业要素的规律性认知,是老百姓集体创作的农书,构成“俗农学”的中坚[17]。农谚的表达通俗、生动、形象、精炼、实用、口语化,经老百姓言传身教,易懂易记,是我国劳动人民独特的创造和极为宝贵的生产力和劳动财富[18]。

农谚将自然教育与劳动和生活紧密连接了起来。正是农谚涉及到气象、节气、农艺、作物、畜牧、林业等诸多内容,犹如口头上的农业“百科全书”[19],所以,在自然教育中,无论是在农村开展农耕劳作,还是在城市中感受节气变换,还是走进森林原野,都可以与农谚发生联系。或将之作为一种现象观察,或者作为一种佐证,一种引言,一个问题等等,让个人的感受与民族集体的感受交响,把短暂的感受与悠久的文明岁月交响。

3.3 诗词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古典诗词在介绍自然事物时,常传达出很多科学信息和审美情趣,可以丰富、延伸自然教育的审美内涵,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和体验。我们发现,探寻自然、观察自然、描摹自然、感悟自然,经常成为古代诗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审美对象。王维、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等,都有大量山水田园诗,对自然事物或物候现象都能观察入微。诗人往往从描摹事物开始,用极简语言,勾勒一个整体,突出一个细节,感悟一个道理,表达一种心情。而自然一经诗人发现和吟咏,便往往会定格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对大众审美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发共鸣。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正是这样一个范例。

相对于古代诗人词人无意识的自然教育,以诗词言志寄情;不少当代自然教育著作则常自觉引用古诗词,以诗词言物达意。廖浩斌、杨泓威就在《自然课堂——岭南城市观树笔记》中大量引用古诗词作为增强科学讲解的重要方法。如引用王维的《红豆》诗来介绍海红豆树[20],既突出了红豆的生长环境、习性,还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采撷情境,表达了美好相思之情。再如,潘富俊在《莺飞草长,杂树生花:唐诗植物鉴赏》中指出:“认识唐诗植物的种类、形态和所代表的意义,是深入诗人内心世界以及与诗人交流沟通的一个管道,也是重读唐诗的趣味所在”[21]。刘从康的《武汉植物笔记》也非常善于运用古典诗词[22],仿佛让人们跨越了时空,与古人共同探究植物的内外之美。这种在自然教育中借用古典诗词的方法,也广泛运用在认识植物的APP或小程序之中,一方面用科学术语介绍植物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附上古典诗词传导文学意象。

3.4 绘画

绘画与诗歌都具有沟通自然与审美的重要桥梁作用。前者通过形象表达自然审美,后者通过语言表达自然审美。与诗人类似,很多画家都是非常热爱自然的人。如我国古代的山水画家,若非经常观察揣摩山川的形态、景物生长、物象变化,就难以画出传神作品。还有人擅画花鸟动物。甚至有些画家,或为钻研,或为怡情冶性,陶醉于自然鉴赏,以致嗜物成痴,如“石痴”“梅痴”等。

当代自然教育也可从对中国绘画的研究中汲取灵感,别开生面。如《海错图》,本是清代画家聂璜考察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沿海之后,用书画记录的300多种海洋相关生物。而张辰亮从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比较鉴别,写成探密解疑的《海错图笔记》,荣膺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通过阅读、考证和实地调查,把这本古老的海洋生物图谱从遥远的年代拉到我们眼前,生动地描述了海洋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与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及繁殖生态,乃至与之相关的食文化”[23],将保护海洋生物的理念贯穿其中,引导读者将聂璜的画与今人的照片比对印证,进行推理思考。

3.5 园林

古典园林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集建筑、山水和植物于一身的传统自然教育空间。我国园林历史悠久,大致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和邑郊风景园林[24]。古代,园林多是文人雅士陶冶性情和社会交往的场所[25],也是“女性认识自然世界的窗口、学习生活技能的场所,以及提高文化和艺术造诣的环境”[26]。现在,大部分园林都已成为人民大众喜爱的风景名胜或城市公园。在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中开展自然教育,可以边感触自然边熏陶人文情怀。

园林追求诗情画意,但不同于诗歌绘画的是,它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实体空间。园林充满自然和人文趣味,空间虽小,但其自然景物和文化精神却常自成一整体,构成自然教育一个独特完整的环境,有助于培养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而且,园林的修筑技法、雕梁画栋、花卉栽培,又都特别重视实践。园艺师、苗圃种植者常具有丰富经验,甚至是某一方面的艺术大师。他们均是自然知识或园林技艺的传承人,也常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工作,完全可以作为自然教育的导师。在园林中开展自然教育,可观、可听、可闻、可触、可赏,五感齐用,还可以方便地找到师傅来指导实践操作。

4 结语

当代自然教育出自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但自然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概念,既要吸收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也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更要立足当代社会实践。野趣、常识、科学、审美、行动,是当前我国自然教育实践非常重要的五个维度。虽然五个维度各自都有指向,但前后之间也存在递进关系,循此可引导自然教育不断深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和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当前的自然教育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中医、农谚、诗词、绘画、园林即是最佳的代表。他们使得自然教育实践具有独特资源,既重科学也尚实践,既亲风雅也近土俗,既塑品格又通审美。这五种传统文化元素还使得中国的自然教育与现代生命科学、生态学、农学、地学、园林、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学科极易对接。很多自然教育源于日常生活生产,从实际问题出发,在实践中学,在用中学。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家庭和社会都可起重要作用。希望能在自然教育中充分利用好这五个维度和五个中国元素,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发展。

猜你喜欢

农谚常识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靠不住的常识
健康常识我知道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常识:哪杯更冰凉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农谚
我给“农谚”挑刺!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