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乐府古题《有所思》在南朝的接受与演变

2021-11-27李豆豆张小敏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诗体乐府诗所思

李豆豆 张小敏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乐府古题《有所思》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之一,写一位女子听闻所思之人变心前后的情绪变化。其内容和艺术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多有拟作。郭茂倩《乐府诗集· 鼓吹曲词》中收录《有所思》同题拟作26首,其中南朝18首,北朝1首,隋朝1首,唐朝6首。前人对《有所思》及其拟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其主旨和人物形象,如赵爽的《〈有所思〉与〈白头吟〉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叶青的《汉乐府〈有所思〉题旨探讨》等。二是研究其发展演变,如王胜明、刘瑞芝《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和郭慧《魏晋南北朝拟汉乐府〈有所思〉探微》等,他们通观各个朝代来研究《有所思》拟作的接受演变问题。本文将以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南朝《有所思》同题拟作为研究对象,对《有所思》拟作的接受演变问题进行断代研究。与古辞相比,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录南朝的《有所思》同题拟作在感情、内容、诗风三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感情基调从“怒怨”转向“愁怨”

古辞《有所思》云:“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1]古辞开始写女主人公精心地为所思之人准备礼物,但当“闻君有他心”时,古辞用“拉杂”“摧烧”“扬”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她毫不犹豫地毁掉了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这句话表明此刻主人公的愤怒到达了极点。古辞充斥着抒情主人公得知所思之人变心后的怒怨。而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南朝同题拟作已没有了古辞中的激愤,变得“怨而不怒”[2],这种怨气也远没有古辞中那么强烈。如同是所思之人变心,费昶《有所思》“上林鸟欲栖,长门日行暮。所思郁不见,空想丹墀步。帘动意君来,雷声似车度。北方佳丽子,窈窕能回顾。夫君自迷惑,非为妾心妬。[1]”中抒情女主人公不像古辞中的女主人公那样愤怒决绝,而是幽怨地表达自己的坚韧之心“夫君自迷惑,非为妾心妬”,没有愤怒甚至还在期待着所思之人回来。虽有怨气,却远没有古辞中那么强烈。庾肩吾、王僧孺等诗人的拟作也是如此。南朝《有所思》拟作在淡化怒气的同时强化了愁怅之情。古辞结尾两句也写了女主人公的愁绪,担心兄嫂知道,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但这种愁气远没有怒气强烈,不是古辞表现的重点。南朝的拟作则把主人公的愁怅之情作为表现的重点,并且这种愁怅之情有了更加丰富具体的表现。张正见诗“深闺久离别,积怨转生愁”一句就写出了因时间关系而导致的情感由怒向愁的变化,全诗重点表现女主人公的愁情。刘绘“共衔满堂酌,独敛向隅眉”的孤独、王融“欲知忧能老,为视镜中丝”的伤时、沈约“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的思家等等都是这种愁怅之情的具体表现。

南朝拟作感情基调由怒向愁的变化主要与南朝的社会背景有关。《南史· 刘绘传》:“众以朝廷昏乱,为之寒心。”反映出当时政局的混乱和诗人的愁怅之情。而《陈书· 卷六》:“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政大典,方参议焉。”则从侧面反映出文人处境的艰难。南朝政局动荡,文人仕途不顺,处境艰难,难免愁从心生。这些愁情不可避免地进入文人的诗歌创作中,使得这一时期的拟作重愁情的抒发。而这种艰难的处境也使得文人异常地敏感,对愁情的体会更加细腻,因此诗中愁情的表现更加丰富具体。南朝黑暗残酷的政局使得文人敢怒不敢言,他们笔下的诗歌也就只愁而不怒了。鲍照云:“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面对如此的统治,文人只能忍气吞声。

二、表现内容由“简略”转向“详实”

古辞《有所思》的表现内容比较简略,只写了女主人公听闻所思之人变心前后的情绪变化。对于女主人公的身份、所思之人远行的原因、外在环境等内容则没有具体描写。南朝的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逐渐补充古辞《有所思》没有表现的内容,使得《有所思》的内容层次更加详实。“详”体现在对古辞没有提及的主人公身份、所思之人因何远去、分别时间、路途远近等等问题的明晰。“实”体现在诗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是符合逻辑和时代环境的。内容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诗人们在发展创新时开始解释所思之人离去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符合时代的背景和诗歌的逻辑。这特别体现在边塞题材的拟作中。如顾野王《有所思》:“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戍。笳鸣塞表城,花开落芳树。白登澄月色,黄龙起烟雾。还闻《雉子斑》,非复长征赋。”[1]诗中所思之人离去的原因是“征戍”,这符合当时动乱的时代背景。沈约、张正见等人的诗都是如此。其次,在拟写过程中,诗人们开始关注外在环境并将其融入诗歌中,给诗歌增加了新的内容。古辞《有所思》重点在于表现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还没有对外在环境给予大的关注。南朝的拟作由内心的感情表达朝外在世界拓展,甚至超出起居环境的范畴描写更大的自然空间。这种自然空间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如刘绘诗中:“佳人不相见,明月空在帷。共衔满堂酌,独敛向隅眉。”就通过实写主人公的所处的外在环境来更深切地表达感情。王僧孺诗“几销蘼芜叶,空落蒲桃花。不堪长织素,谁能独浣沙。”也是如此。陈后主、顾野王、张正见等人的诗则从抒情女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虚写对方所处的环境。如:“看花忆塞草,对月想边秋。”“贱妾有所思,良人久征戌。笳鸣塞表城,花开落芳树。”等都是女主人公想象所思之人所处的环境。

南朝《有所思》拟作在表现内容上的详实,一是因为诗人在创新时注意结合实际的时代环境。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男子长时间应征服役的情况普遍存在。《梁书· 刘季连传》:“其年九月,季连因聚会,发人丁五千人,声以讲武,遂遣中兵参军宋买率之以袭中水。”《南史· 郭祖深传》:“梁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胡三省注:“三五者,三丁发其一,五丁发其二。”可见当时征役的情况。诗人们便把这种现象反映到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边塞题材,既丰富了拟作的内容又符合实际。二是因为诗人在创新时注意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后人吸收前人的创作经验,作品就会愈加成熟完善。魏晋时期产生的山水诗,使得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进入诗歌中,后世诗人们在创作中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并写入诗歌中,导致这一时期《有所思》拟作对外在环境的关注。当然诗人们对外在环境的关注和当时混乱的政局也有一定的关系,政局动荡,诗人们便寄情山水。

三、诗风由“简俗”转向“雅正”

王胜明等人从曲调、文本体制的角度说明了《有所思》拟作由俗向雅的转变。本文则重点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说明这种转变。古辞《有所思》诗风“简俗”,主要表现为:诗歌语言多口语,通俗易懂;诗体采用便于抒情的杂言体;诗歌艺术手法尚未成熟。而南朝《有所思》拟作因为文人的介入,诗风由“简俗”向“雅正”转变。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诗体的雅化上:《有所思》诗体由杂言体向整齐成熟的五言体转变。南朝《有所思》同题拟作共18首都为五言且愈加成熟。诗体的变化反映出诗人们在创新过程中对诗体创新的关注,以及当时的诗歌创作情况。关于《有所思》拟作诗体的问题,郭慧等人也有过论述。其次是艺术手法的雅化。关于拟作的声律、对仗等问题,前人已有过论述,这里不再重复。南朝诗人作诗已经开始注重炼字:吴均《有所思》“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煎”字有慢慢烹饪的意思,用“煎”字写出了这种相思之苦持续的时间漫长。而用眼泪来煎骨头,一方面说明女主人公经常流泪,另一方面说明这种痛刻骨铭心。一个“煎”字可以看出吴均对诗歌字词的锤炼。沈约“关树抽紫叶”中的“抽”字、王筠“紫殿纳轻阴”的“纳”字等也是很好的例子。其次,南朝拟作大量运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如梁简文帝诗“掩闺泣团扇,罗幌咏蘼芜。”中的“团扇”和“蘼芜”,庾肩吾诗“不及衔泥燕,从来相逐飞”中的“衔泥燕”等等。典故的运用使得诗歌内涵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刻。再者,就时空结构而言,古辞《有所思》只写女主人公一方的时空,南朝的拟作逐渐将男女双方所处的时空交错互通起来,形成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空结构。而这种时空结构的变化离不开想象的支撑。吴均《有所思》“薄暮有所思,终持泪煎骨。春风惊我心,秋露伤君发。”由自己思念对方联想到对方也在思念自己,双方时空交错互通,所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切。沈约的诗句“西征登陇首,东望不见家。关树抽紫叶,塞草发青牙。昆明当欲满,葡萄应作花。”由己及人,由眼前所见之景联想到家乡此时的景象,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将相距较远的两地放在一起来写,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有所思》拟作诗风由“简俗”向“雅正”的转变主要是因为文人群体进入了诗歌创作中。南北朝时期统治者沉湎声色,喜爱歌舞,“歌姬舞女,击筑吹笙,丝管迭奏,连宵尽日。”[3]这种风气使得社会对配乐演唱的乐府诗的需求增加,必然导致文人拟作的增多。此外,这一时期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逐渐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齐梁之世,萧衍、萧统文学集团,萧纲文学集团影响深远。萧衍、萧统、萧纲、陈后主等上层统治者雅好文学,甚至亲自赋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统治者的这些喜好势必会影响文人的创作。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录有萧衍、萧统、萧纲、陈后主的《有所思》拟作6首,且南朝的18首拟作中梁有9首,陈有6首,反映出统治者的喜好对文人创作的影响。文人的介入必然使得诗歌逐渐走向雅化。

本文以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录的南朝《有所思》同题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有所思》拟作在南朝的接受演变问题。《乐府诗集》收录南朝《有所思》拟作最多,可以反映出《有所思》在南朝的接受情况。与古辞相比,南朝《有所思》拟作的感情基调从“怒怨”转向“愁怨”,并且这种“愁”有着具体的表现。此外,拟作的表现内容也由简向详发展。诗人们在完善诗歌内容的同时关注外在环境并运用回环往复的多重时空结构加以表现。因为文人的介入,《有所思》拟作的诗体及艺术手法愈加成熟,拟作的风格随之由“俗”向“雅”转变。这种断代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所思》拟作在某一时期的接受演变问题。

猜你喜欢

诗体乐府诗所思
乐府诗
寄友人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样吗
关于当前诗体创新的若干断想
刘半农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策略
五四“诗解放”的方方面面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水管工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