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术消渴方对2 型糖尿病(湿瘀互结证)糖脂代谢的影响

2021-11-26王银姗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糖脂苍术三焦

闫 镛,卢 昭,王银姗

开封市中医院 内分泌科,河南 开封475000

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中多以此型为主,约占90%,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趋势。高血糖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T2DM 发病的主要环节,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初期以IR 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后期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IR。西医学认为肥胖是IR 和糖脂代谢紊乱的始动因素,也是T2DM 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其机制与体内脂肪因子和炎症因子分泌异常有关[2-4]。近年来,各类脂肪因子如瘦素、脂联素、血清抵抗素等,已同血糖值共同成为监测本病的重要指标[5-7]。

祖国医学将本病归属于中医“消渴”“瘅浊”“痰浊”“膏脂”等范畴,认为其由体质因素、忧思愤郁、嗜食肥甘、劳倦损伤等多种因素所致,随着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阴虚燥热”的病机被打破,“三消分治”的治则被不断补充完善,对其理法方药的探索日益加深。我们通过对临床T2DM 患者中医证型回顾分析及相关文献检索,发现湿瘀互结证型已经成为中医辨治消渴病的核心证型之一。中医认为,糖属人体水谷精微的范畴,由脾胃运化生成,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若脾运失司,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阻于脉内,日久化湿生热,变生“瘀毒”,“瘀毒”之邪堆积于体内,是造成IR 及血糖升高的根本原因。

本文认为,胰脾同源,糖脂互化,在治疗上顺应脾性,以清热祛湿,健脾泄浊为治则,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湿浊得泄,故而血脉得以通利,气机得以调和,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1 肥膏壅滞,湿热始成

“膏”首见于《灵枢·卫气失常》:“人有肥,有膏,有肉。黄帝曰:别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后世医者由此提炼出“膏者即肥之脂膏”的观点。《说文》中有“膏,肥也(一说脂也)”的记载。丹波元云:“膏者,神之油也……脂即膏也”。由此可见,膏是脂、油的别称。本课题组认为,古代的“肥膏”即现代所谓的“糖脂”,是体内的一种病理性油脂,过食醇甘厚味、喜坐静卧少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肥膏”因精微物质过剩堆积而成,由精微物质摄入、转输、消耗三者动态失衡所致。《素问·奇病论》载:“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膏”作为精微物质的异常运化产物,充于脉内,随血周流全身,无处不在,无所不到,日久可致气血运行不畅,营血壅滞不散,成痰成浊,化热化火,渐成湿热之证。

2 湿浊内蕴,瘀毒互生

“肥膏”入血,其质重黏稠者成为“浊”;膏浊阻于脉道,使气机不畅,脉管不利,血行艰涩,血流缓者可成死血;死血留滞,积于脉内,日久化瘀。“浊”“瘀”常相伴而生,胶结为病,浊而不行可成瘀,瘀阻脉络又可发为浊,清朝何梦瑶在《医碥》中所载“气本清,滞而痰凝,血瘀则浊矣”。浊瘀内蕴,久则化火生毒,变生浊瘀之毒,清人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张仲景云:“血不利则为水”。《血证论》亦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若病症迁延,则“浊”“毒”“瘀”化痰成水,蕴湿生热,化生湿热诸疾。因此,肥膏之人多湿、多热。

3 湿热内蕴,胰脾同治

现代研究认为,胰腺的生理功能属于中医脾脏范畴,即“胰脾同源”,胰岛素抵抗与脾不散精关系密切,胰岛细胞分泌功能减低,反映了脾脏运化水谷的能力减弱,这也为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课题组认为,消渴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纳食失养,或情志怫郁而致脾胃功能异常,脾为太阴湿土,脾胃功能受损则水湿不得正常布散,湿为阴寒之邪,易阻碍气机,湿邪困阻中焦,日久郁而化热,脉络瘀阻,渐成湿热兼瘀之证。正如《医学纲要》言:“升降之枢纽,全在脾土之运用,土旺则阳升阴降,营卫周流,百骸康泰矣”。本文课题组临证中常从中焦脾胃出发,认为胰脾同源,糖脂互化,糖脂均属体内精微物质的范畴,由中焦脾胃运化而生,滋养全身四肢百骸。其理论渊源出自《内经》。《素问· 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4 三焦失渎,通利水道

“三焦”最早见于《内经》,充实于《难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载:“三焦者,水谷之道路”。其生理功能是通行水液,敷布元气,主司诸气,对维持人体津液代谢、气机运行、脏腑功能活动有重要作用。消渴之疾因精微物质转运失衡所致,而三焦主司人体代谢,故消渴的发生与三焦生理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若三焦功能正常,“水谷之道路”通利,则“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津液、气机运行正常,腠理、五脏得以濡养。若三焦气化失司,则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转运,湿热内蕴,导致“浊”“毒”“瘀”的产生,从而消津灼液,消渴乃生。三焦气化失司是“肥膏”产生、蕴积的根源,为T2DM 的发病基础,消渴病的发生是遗传、饮食、情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病机为脾胃运化功能失司,三焦通利作用失常,气机运化不利,清阳不得升腾,浊阴不得降泄,痰浊内蕴,日久化热化瘀,变生邪毒,从而导致消渴及其变证的发生。

基于以上理论,在治疗上,本课题组主张从健脾祛湿、调畅三焦入手,顺应脾脏“喜燥恶湿”的生理特性,灵活选用健脾清热、祛湿化痰、泄浊通络之品,并注重中医“治未病”思想,将活血化瘀之法贯穿于本病辨治的始终,结合临床实践,创制“连术消渴方”。方中黄连苦寒性寒,清热燥湿,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苍术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可健脾祛湿,如《药鉴》记载:“盖苍术乃辛散之剂,必有湿症湿邪者,方才可用,岂谓不分虚实而概用之乎。抑且虚闷者用之,则耗其气血,燥其津液,其虚火益动而俞闷矣”。脾脏喜燥恶湿,二者合用,顺应脾性,增强燥湿之功,所谓“顺其性者为补”,共为君药;姜半夏、陈皮取“二陈汤”之义,助君药健脾祛湿;且半夏与黄连合用,一燥一清,燥湿清热;升麻升达阳气,枳实降气除痞,一升一降,调畅三焦气机,共为臣药;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湿热之邪自小便而去;僵蚕味辛气薄,喜燥恶湿,《本草新编》谓之“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辟一切佛郁之气”。山楂酸甘微温,行气散瘀,水蛭温通,可破血逐瘀,二者合用,瘀去络通;神曲健脾消食,干姜顾护中焦脾胃,以防消散太过,耗气伤津,是为佐药;甘草缓和药性,大枣健脾和中,用以为使。诸药合用,可清热祛湿,化瘀泄浊。

本方具有清热祛湿、化瘀泄浊之功。理法方药,精益求精,君臣佐使,配伍严谨,紧扣中满湿热这一核心病机,寓活血祛瘀于疾病辨治始终。汪昂《本草备要》载:“黄连单用能治消渴”。中药药理学研究显示,黄连主要成分为黄连素和小檗碱,具有降低肝糖原、抗氧化、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及脂质代谢等能效,还可刺激脂肪细胞分泌脂联素蛋白,减少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细胞介素6 的分泌,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8-10]。炒苍术的挥发油提取物中含有多种降糖成分,包括苍术苷、三萜、苍术醇、茅苍术多糖、苍术素和苍术酮等,这些成分可发挥降血糖、降血脂、抑制肿瘤、抗炎等作用[11]。枳实的提取物环己烷可影响钙离子流,调节钾离子门控通道,刺激GLP-1 的产生[12],GIP-1 受体激动剂目前已应于12DM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13]。升麻及其提取物可有效调节大鼠糖脂代谢指标,改善皮质醇水平及胰岛素抵抗[14]。泽泻的水提醇沉物可促进小鼠胰岛素分泌[15]。水蛭可纠正糖脂代谢紊乱、调节细胞因子的活性、调控炎性反应,干预细胞凋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16]。前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证实,连术消渴方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降低空腹及餐后2 h 血糖、降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由此可见,本方基于胰脾同源理论,在真实世界研究中总结现代糖尿病人群的症候特点和主要证型,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进展,总结出湿瘀同治、糖脂同调、病征结合的2 型糖尿病诊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糖脂苍术三焦
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孕晚期糖脂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探讨
一碗苍术饮,整夏都安康
亥时调“三焦”,养生效果好
二十二碳六烯酸对斑马鱼肝脏细胞蛋白代谢、脂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翻掌上托,通调三焦
对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淘米水泡苍术健脾不伤阴
西南远志糖脂类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