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析

2021-11-26辛如彬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教师

辛如彬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进入新时代,学生群体对知识、价值内容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如何适应新环境、承担新使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中国故事承载着历史、蕴含着价值、饱含着情感,是全面展示中国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可以使知识、情感、思想、价值在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传递。探究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价值、要求和路径对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价值

增强思政课实效性必须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中国故事蕴含了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内容生活化、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等特征,是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国故事中的育人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思政课说什么、用什么说的问题,能有效改善师与生的关系、增强问与答的针对性、知与行的粘合度,能有效地增强思政课实效性。

(一)讲好中国故事改善师与生的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认同及内化。互联网时代,师生获取信息的差异在不断缩小、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带有强烈意识形态、学生对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要求不断提高等问题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不和谐。00后是大学生的主体,互联网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域,他们思想独立、求新求变,思政课教师要吸引大学生的目光,授课内容和形式必须契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话语习惯。目前全国高校思政课统一使用统编教材,教材对知识点高度概括和总结,理论性和思想性强,教师如果照本宣科“缺乏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理论话语转换为生活话语、时代话语、网络话语的能力”,[1]不仅课堂生硬刻板,而且使思政课“流量”下滑、“客户”骤减。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思政课听起来不仅有高度、有思想而且有温度、有趣味,是教师拉近学生的重要方法,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国故事的内容上看,中国故事是发生在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故事、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故事、榜样典型故事等带有强烈的对故土、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情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文化载体。从中国故事的叙述方式看,中国故事不仅有宏大的叙事角度,也有具体而微的叙事内容,故事背后蕴含着中国精神、家国情怀,能够把思政课宏观话题生活化、直观化,化抽象理论为生动语言,为思政课教师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提供生动的理论讲授话语,为统编教材引入了“活水”,是思政课学理性和生活化的重要链接,让师生更具有平等、民主的关系。

(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问与答的针对性

当今社会变革、价值多元、网络混杂,大学生存在着思想上的困惑、价值观念上的迷茫,他们急切从各种渠道寻找答案。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是从课本到课本、理论到理论无法触碰到学生的真实需求。恩格斯指明,“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2]思政课教师作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3]必须满足学生求知求解惑的需求,激励学生保持求知的欲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思政课的现实“有用性”,即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上完课有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思路,能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学生有获得感,思政课才有实效性。讲好中国故事,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人物看情怀、透过故事看时代,内涵价值引导和榜样示范功能,通过中国故事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要义直抵人心,是让大学生坐得下来、听得进去、记得清楚、想得明白的有效载体,能有效增强思政课答疑解惑的针对性。如疫情期间,建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中国效率、中国速度,更体现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中国精神。在思政课上用数据和真相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阐明了道理,更解答了学生对“中国之治”的困惑,有力地澄清了反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制度的诋毁和诬陷。

(三)讲好中国故事提高知与行的粘合度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知行脱节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思政课上教师单口相声的现象并不少见,难以满足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直观性、个性化体验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找到适合的教学载体通过生动实践使理论闪耀光彩,吸引学生自觉把理论“入脑入心”并转化为日常行为选择。讲好中国故事为思政课创设了真切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有真实的代入感,提高知与行的粘合度,增强思政课实践性。一方面中国故事中的“人”“事”“物”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火热、最生动的地方,学生知之却又知之不深,吸引学生把目光聚焦到实际,激发了学生深入实际一探究竟的实践意识,促进学生自觉通过调研研究、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社会、了解中国,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另一方面中国故事来源于生活,是理论的生活化展示,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吸引教师和学生探究故事背后的科学理论,从而提升教与学的主动意识,增强教与学的内生动力,这也是思政课保持旺盛生命力重要源泉。同时中国故事发生地的纪念馆、博物馆、主题公园等现实场所能满足思政课实践环节对于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的各种需求,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更能提高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的粘合度。

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要注意三个结合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品德修养、价值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信念,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和定位要服务于这一课程任务,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要把讲故事与讲中国历史、讲现实问题、讲世界发展相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问题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一)把讲中国故事与讲中国历史结合,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变,各式图存救亡运动欲挽救民族危亡,但都惨遭失败。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开创了一条新道路,历程波澜壮阔,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和巩固了新中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包含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故事、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国故事、改革开放故事。爱国“源于对故土家园的由衷赞美,对骨肉同胞的无限热爱,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对现行社会制度的理解认同”,[4]讲好中国故事要把讲故事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特别是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巨变讲清楚,从历史的角度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在每一次历史紧要关头的选择,以个性、细腻化的叙事口吻和宏大的、全景式的叙事角度让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而信服,增强学生对故土家园的热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认同,让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骄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把讲中国故事与讲现实问题结合,培养问题意识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改革的道路上仍然充满着各种风险和考验,特别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不可知的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和尖锐的社会问题往往引起较大的舆论风波,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强烈关注。高校思政课是为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课程,必须直面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思政课被学生误解为“高冷”,不可亲近,主要原因是课程学习与现实实际脱节,把讲中国故事与讲社会焦点问题、民生发展问题、国家治理问题、价值信仰问题结合,既要用辩证的观点解释现实,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客观看待问题、全面解释问题,甚至课堂上讨论问题但是并不一定直接给出答案,留下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运用形成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为了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决策,讲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路径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具有生机和活力。

(三)把讲中国故事与讲世界未来发展结合,增强四个自信

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当前中国正开始进入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征程,讲好中国故事要有国际视野,用发展的眼光将中国与世界未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入新时代,中国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秩序中脱颖而出,特别是抗疫斗争鲜活的战役故事体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守望相助的中国文化、上下同心的中国力量为全中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也用抗疫的优异成绩向世界证明不同文明、不同体制可以兼容并蓄,中国也可以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道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和方案。连提出“历史终结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福山也承认,“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5]中国正在积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力量,在理论和实践上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发展逻辑,体现了中国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后疫情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要与讲世界未来发展相结合,通过故事把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纵向历程描绘出来,通过故事把中西方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潜力、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影响力等横向对比展示出来,通过故事把中国文化、中国理念阐释清楚,以此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三、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思政课实效性路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说,“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设计者、执行者,教师是中国故事内容和形式选择的核心人物,讲好中国故事,教师是决定性因素。

(一)前提: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资料库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国故事资料库建设是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教师建设中国故事建设资料库要满足学生需要和思政课教学目标这两个要素,因此选取的中国故事要有代表性、时代性和准确度。

一是选取的中国故事要有代表性。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学生对中国故事的感受度不同,要达到教学效果,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地区、专业、年级等特征反复斟酌中国故事的人物身份、故事情节的设定,因此选取的故事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有普遍性意义。以福建闽南地区高校为例,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这一内容时,可以选取新中国成立以来100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谷文昌在漳州东山工作期间的事迹。以谷文昌作为中国共产党员的代表在福建地区具有代表性,他的事迹已经转化成为当地的文化资源,共产党为民情怀和责任担任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讲好谷文昌的故事来诠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能使大学生更加具体而真实地了解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之后有了更深的感悟,这种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仰、扎根基层服务社会。

二是选取的中国故事要有时代性。时代在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思政课要守正创新,授课内容要坚持与时俱进。中国故事服务于课程内容,因此选取的中国故事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现实、与学生紧密贴合,反映新时代新风貌,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具有道德意义的故事进行叙述。选取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故事,能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以此增强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理论内容的说服力。例如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用疫情期间,高校教师、宿管阿姨帮同学晒被子邮寄材料、一线医务人员除夕之夜奔赴武汉“前线”等故事诠释“敬业”精神让学生更能感同身受,直击内心。

三是选取的中国故事要有准确度。中国故事博大精深,教师身处在热火朝天的社会现实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观察、积累、思考与教学有关的中国故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及时进行分类整理、编辑成册。信息时代,学生上课随时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如果教师在讲中国故事过程中,语焉不详、含糊其辞,那思政课的效果将大大折扣甚至引起反效果。要学生相信,所使用的课程资源、素材就必须精准,具体到故事出处,故事中人物、时间、地点等必须精确无误。因此教师要留心故事来源、故事中的具体数据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授课内容信服度。

(二)基础: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建设

思政课教师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讲人,是把中国故事融入思政课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组织者,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和能力建设。

一是内在要有情怀。思政课不仅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信念传播、价值导向。“只有那些内心充满真诚信仰、真心实意、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的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6]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对党和政府的理论政策在理论和实践有全面的认识,而且人格要正,有吸引力,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要富有忠诚和深情,言谈举止富有穿透力和感召力。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个客观的陈述者,更要有“爱之深则为之长远计”“爱之深责之切”的家国情怀,只有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教育爱学生、爱生活爱学习才能在讲述故事过程中向学生传导积极向上的文化精髓,只有教师勇于拼搏而不是碌碌无为才能让学生理解吸收奋斗拼搏的真正含义。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理论创新、观察政策实践,积极拓展视野,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保证个人思想和行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表达要有情感。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有情有爱的故事才能触动学生内心,才能引发学生思考、行动、改变。思政课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一堂好的思政课绝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素材的叠加,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表达要有情感。要让故事“有故事情节,有生活情绪,有人物情感,有家国情怀”。[7]通过语音语调的变化、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的变化表达出来,以此感染学生,将故事讲好、讲透,更好地将信息传达给学生。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有的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有的柔风细雨润物无声、有的平淡之中见真情,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教师苦练教学基本功,勤练“嘴上功夫”提高描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精炼且有寓意的语言来讲故事,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才能把思政课上好。

(三)关键: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艺术设计

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要求高,要使中国故事在教学话语上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发挥,教师必须满足学生对课堂参与度和生动化的要求,教师对中国故事的艺术渲染、巧妙设计是关键。

一是要巧妙设计故事情境。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魅力在于有情节、有情境、有悬念,巧妙的故事情境设置能够使学生快速沉浸在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中,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思政课教师要巧妙设计故事情境,可以使用道具、背景音乐、画面,让中国故事“声”“形”兼备。如讲述邓小平南方谈话,可以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春天的故事》,穿插播放邓小平南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南巡的现实场景,强化中国故事的代入感和立体感。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能操作视频、音频剪辑等简单图文编辑工作,使之有效配合课堂的讲授,让故事增添风采。

二是合理设置问题悬念。准确把握学生的关注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以学生的立场为出发点设置问题,围绕问题对故事情节细节和人物内心情感进行刻画和描述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讨,让学生对故事的结局充满期待。例如“为什么南巡讲话会发生在1992年初?”“这次讲话究竟为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等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在故事中收集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在聆听教师讲述中国故事过程中自己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故事结尾中适当点拨立意即可。这需要教师注意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身心特点,通过互联网等掌握当代青年的思想困惑、价值迷雾、政治倾向的聚焦点,才能在讲好中国故事中以学生立场合理设置问题。

三是创设多元讲述主体。讲述的主体多元化,可以增强课程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创设条件邀请校外行业精英、英雄模范亲临课堂或者网络录制讲述中国故事,感动校园人物、校园最美教师等校园内师生、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讲述自己的故事。设定好中国故事内容,帮助学生成为讲述着,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做点评和理论升华,让学生自觉了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程实践环节可以带领学生到纪念馆、博物馆、政府、企业等现场,由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不仅让学生听到了故事,还看到了中国故事。这需要教师课前协调各方部门,更需要相关部门对“三全育人”有充分认识,对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合力,提供相关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才能让讲中国故事的人更加多元,让学生的体验更加真实。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教师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