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5Hz振动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下肢肌力及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2021-11-25王彦方马月然李换青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肌力本体下肢

王彦方 薛 艳 马月然 李换青

1 漯河康利医院外科,河南省漯河市 462000;2 漯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 3 漯河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 4 河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

膝骨关节炎(KOA)是指人体关节及周围组织的炎症疾病,病变呈慢性进展,多发于老年人。KOA疾病最初在关节软骨发生病理变化,之后侵犯滑膜和软骨下骨板等周围组织,以关节面及周围软骨变性为主要特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创伤、炎症、自身免疫反应、遗传因素、退行性病变等因素相关。振动训练是通过提升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发展,使膝骨关节周围组织肌力、运动力量得到提升;等速肌力训练是经专门康复器械获得恒定角速度,提高患者肌张力和本体感觉。本文旨在观察45Hz振动训练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老年KOA患者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8年7月—2020年7月128例老年KO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4例,男29例,女35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7.01±5.12)岁;观察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7.50±5.10)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KOA诊断标准[1],患膝KL分级为Ⅰ~Ⅱ级,近1个月内反复出现膝关节疼痛,患者知情。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状,有膝关节手术史。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对患者进行腿部屈伸运动,10~15min/次,3次/d;变速负荷运动,20min/次,2次/d。观察组给予45Hz振动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1)45Hz振动训练:采用美国POWER PLATE振动训练仪进行训练,选择45Hz振动频率,振幅为2mm。进行深蹲、半蹲、单腿蹲及提踵训练,每个动作反复进行5组,每组重复10~15次,每个动作间隔30s。每周训练4~5次。(2)等速肌力训练:采用美国BODEX公司systemⅢ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对膝关节的屈伸肌等速向心肌力进行锻炼。选取120°/s,90°/s,60°/s,60°/s,90°/s,120°/s 6个角度进行训练,在每个角度下进行10次最大强度的膝关节向心屈伸活动,每个角度训练间隔30s。等速训练完成后进行5min的下肢牵伸活动。每周训练3~4次,6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持续训练12周。

1.3 观察指标 (1)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得分:采用WOMAC量表评估,疼痛项目共有5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范围0~4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2)下肢肌力: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在60°/s的测试中选取最初5次及最后5次总做功比值,测试结束后记录峰力矩,越接近1耐力越好。(3)膝关节本体感觉:膝关节位置觉、运动觉测试,采用systemⅢ训练仪器进行测试,计算出主动角度重现测试值(AAR)、运动阈值测试量值(TDPM),AAR值越小表示膝关节位置觉越好,TDPM越小表示膝关节运动觉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疼痛程度对比 训练后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WOMAC疼痛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下肢肌力对比 训练后观察组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肌力对比

2.3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膝关节本体感觉对比 训练后观察组AAR、TDPM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膝关节本体感觉对比

3 讨论

KOA是由关节滑膜退变诱发的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变,患者常伴有膝关节本体感觉衰退,而膝关节本体感觉在膝关节平衡、稳定度和姿势的控制中具有重要意义;膝关节本体感觉降低会造成膝关节稳定度下降,运动姿势控制和步态发生异常,进而导致膝关节软骨退变。常规运动疗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腿部屈伸运动和变速负荷训练,可减少膝关节磨损,缓解患者关节疼痛程度,在下肢进行收缩过程中维持放松状态,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关节滑液流动性得以提高;但KOA患者肌肉力量较弱,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和肌肉力量改善效果不理想[2]。

45Hz的振动频率可使患者肌群受到较大刺激,加快肌梭内纤维长度,增大神经脉冲频率和强度,进而使运动单元参与运动;当患者进行振动训练时,下肢肌群运动单元被激活,引发低阈值肌肉纤维参与肌肉收缩,缓解了高阈值肌纤维的疲劳,进一步完善了肌腱的收缩能力,45Hz振动频率还可增加肌肉血流量、温度和振动性阻力紧张反射,提高了肌肉神经性能,进而提高患者下肢肌力[3]。在45Hz振动频率的基础上增加深蹲、半蹲、单腿蹲及提踵训练,可对患者小腿、大腿肌群产生反复的肌肉牵拉运动和强烈的冲击力,增强了Y神经元活动,使肌肉表面肌电振幅增大,增强了患者被振动部位的疼痛阈值,进而提高了膝、髋关节伸肌的耐力,使深层稳定肌、小肌群、核心区域肌群及神经支配肌肉的力量得以提升[4]。

等速肌力训练通过不同角度的训练,由于等速运动时顺应性阻力可提高运动单元的聚集率,增强了下肢伸屈肌的肌肉力量,改善了关节囊、肌肉、肌腱、膝关节韧带及皮肤内的力学感受器,进而提高了膝关节传入和传出的本体感觉能力;通过等速训练,可提高膝关节神经—肌肉反射通道信号,促进了膝关节功能的稳定性,重新建立膝关节神经感觉功能传入通道,提高肌肉的协调力和反应能力,使膝骨关节空间位置感觉得以提升,进而提高膝关节的位置觉和运动觉。在等速肌力训练过程中,肌肉收缩生成的力量和仪器提供的阻力相恒定,使膝关节屈伸肌群无论在向心运动或离心运动过程中都可维持收缩力和张力平衡,使患者下肢肌力得到锻炼;通过进行短弧训练,限定膝关节的运动范围,进而提升了膝踝关节伸肌肌力[5]。通过等速训练可改善膝骨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了软骨的新陈代谢及关节积液的吸收,进而降低了患者疼痛程度[6]。

观察组采用45Hz振动训练和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干预,通过增大振动频率和附加负荷运动,可促进低阈值肌纤维参与更多收缩,提高下肢肌力;进行最大强度的膝关节向心屈伸运动,提高了膝关节稳定性,降低了半月板、软骨、韧带等本体感受器的损伤,进而促进了患者本体感觉的恢复,降低了疼痛程度。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AAR、TDPM均优于对照组,提示经45Hz振动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本体感觉、下肢肌力,降低疼痛程度。

综上所述,45Hz振动训练结合等速肌力训练通过激活神经运动单位和不同角度膝关节伸屈训练对老年KOA患者干预,可有效降低机体疼痛程度,提高下肢肌力和本体感觉。

猜你喜欢

肌力本体下肢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基于MFI4OR标准的本体融合模型研究
眼睛是“本体”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