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乳化吸除及房角分离术联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及视力恢复情况探究

2021-11-25孙秋月卢方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角型虹膜小梁

孙秋月 卢方琨 张 竖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222000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为眼科多发疾病类型,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且近年来受人口老龄化形势加剧等诸多因素影响,其发病率持续增高[1]。同时,由于晶体厚度增大,晶状体虹膜隔迁移致使前房变浅,加之虹膜与晶状体间接触面积增加,故可造成后房压力过大、瞳孔阻滞等,甚至可造成房角管壁及青光眼急性发作,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视力水平威胁极大[2]。外科手术为当前临床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重要措施,其中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或房角分离术均较常用[3]。基于此,本文特选取我院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分组探讨上述两种术式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16)及对照组(n=16)。研究组男7例,女9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4.06±11.79)岁;患眼:左眼10例,右眼6例。对照组男10例,女6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6.11±12.35)岁;患眼:左眼5例,右眼11例。两组性别、年龄、患眼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1.2.1 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方案专家共识(2019年)》[4]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并伴有不同程度白内障;(2)控制眼压后可见明显晶状体浑浊;(3)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4)角膜内皮数>1 000个/mm2;(5)晶状体核硬度Emery分级为Ⅱ~Ⅲ级;(6)经房角镜检查至少2个象限小梁网不可见;(7)房角不同程度狭窄,前房角粘连闭合<270°;(8)泪囊破裂时间>10s。

1.2.2 排除标准:(1)继发性青光眼、慢性开角型青光眼者;(2)合并其他眼部病变者;(3)存在晶状体脱位者;(4)眼部既往采取手术治疗者;(5)既往采取激光治疗者;(6)存在眼部外伤致视力下降者。

1.3 方法

1.3.1 研究组采取Phaco+IOL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经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处理,术前0.5h静脉滴注250ml甘露醇(20%),以盐酸奥布卡因行局部麻醉处理;开睑器开术眼,结膜囊冲洗,行上方透明角膜切口、侧方辅助切口,置入黏弹剂,经撕囊镊实施环形撕囊,皮质内注入平衡液,水分离、分层后实施超声碎核,残余皮质清除,抛光后囊,囊袋、前房注入黏弹剂,囊袋中植入人工晶状体,调节其位置;以卡米可林缩瞳,全周房角经黏弹剂分离,以黏弹剂钝针头压迫虹膜根部,确保前房角变宽,房角顺时针进行360°分离,经房角镜辅助明确房角开放至满意程度,黏弹剂清理,水密切口。

1.3.2 对照组采取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麻醉等术前准备同研究组,作巩膜瓣(以角膜缘为基底),于12点处穿刺至前房,Phaco+IOL步骤同研究组,卡米可林缩瞳,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与周边虹膜(约1.25mm×2.5mm),经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与结膜瓣,结膜囊中涂适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术眼包封。两组术后均采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2次/d,应用1周,每晚睡前眼部涂适量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1.4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手术前后相关治疗参数,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央前房深度(CAC)、眼压(IOP)、房角开放距离(AOD500)、小梁虹膜角(TIA)、与房角粘连范围(PAS),其中BCVA以国际标准视力表评定,IOP经压平式眼压计测定,其余指标经IOL master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测定。(2)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相关治疗参数比较 术前两组BCVA、CAC、IOP、AOD500、TIA、PA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BCVA、CAC、AOD500、TIA较术前增大,IOP、PAS较术前减小(P<0.05),且研究组BCVA、CAC、AOD500、TIA大于对照组,IOP、PAS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相关治疗参数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18.75%)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237,P=0.626>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论

青光眼具有较高发病率,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人数可占90%,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更高,疾病发病风险可随年龄增大而持续增高,致盲风险可达50%,为当前临床最重要致盲疾病类型[5]。同时,瞳孔阻滞及白内障进展为导致青光眼急性发作的关键因素,晶状体吸水后膨胀,厚度增大,房角与前房变浅,故消除晶状体因素所致瞳孔阻滞对保证青光眼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6]。

Phaco+IOL为青光眼传统治疗措施,可有效降低眼压,开放部分房角,消除瞳孔阻滞,调节房水循环,并能增大虹膜和晶状体间空隙,增加中央前房深度,增宽房角。而Phaco+IOL与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能进一步提升伴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因其能建立新房水通道,增加房水外流,以此有效降低眼压,但局部创伤较大,部分患者需多次手术治疗,加之其难以根本解决瞳孔阻滞问题,故导致临床应用存在明显局限性。随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超声乳化治疗期间应用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晶状体摘除处理后眼前节拥挤问题,消除生理性瞳孔阻滞,增大中央前房深度与周边前房深度,对睫状突位置予以重构,使其与晶状体周边维持一定距离,确保生理性房水循环通畅性,并从根本层面消除瞳孔阻滞,抑制疾病发作,对改善患者视功能、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7]。胡永成等[8]研究结果表明,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采取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治疗后,患者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视力则显著提升。黎彦宏等[9]研究结果证实,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取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后发现其中央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均优于术前。本文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BCVA、IOP较术前改善,且优于对照组,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结果还表明,术后研究组AOD500、TIA等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更加显著(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提示常规术式联合房角分离术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Phaco+IOL联合房角分离术中,经人工晶状体改善前房角深度,房角粘连分离时于前房角置入黏弹剂,加压虹膜,可提升前房稳定性,而术中实施灌注液冲洗,利于改善小梁网通透性,恢复其部分功能,且利于恢复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改善前房结构,加之无须实施小梁切除,故可减少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而本文中两组并发症比较无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采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显著,可改善视力水平,降低眼压,且具有较高安全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角型虹膜小梁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前房穿刺减压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手术中的联合应用
心理护理干预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一种基于虹膜识别技术的车辆启动系统
补 缺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