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

2021-11-25耿礼伟

智慧健康 2021年27期
关键词:治疗仪卧床颅脑

耿礼伟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曲靖 655000)

0 引言

颅脑损伤是现阶段较常见的危急重症,患者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损害而患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及预后差等特征,患病后表现为肢体障碍、恶心呕吐及意识不清等症状,若未及时提供针对性治疗、则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有文献指出[1],患者受伤后因行动受限,长期以卧床为主,疾病治疗、康复时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DVT 是长期卧床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分析病理机制为:下肢深静脉血液未正常凝滞,引起静脉腔阻塞的静脉回流障碍,若急性期未及时诊治、延误最佳治愈时机,血栓脱落引起肺部栓塞,引起严重后果,因此尽早如何制定康复对策、受到相关领域重视。朱宝超[2]认为,体征监测、肢体活动及口头宣教均属传统要点,效果不理想。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80 例颅脑损伤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颅脑损伤患者行肢体气压治疗仪+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据采集2018 年1 月至2019 年4 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80 例颅脑损伤卧床患者,观察组(40 例):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3~71 岁,平均(41.29±5.36)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3 例,脑挫裂伤12 例,其他15 例;BMI 值19~26kg/m2,平均(23.56±0.42)kg/m2。对照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24~72 岁,平均(41.38±5.24)岁;BMI 值18~25kg/m2,平 均(23.14±0.56)kg/m2;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4 例,脑挫裂伤13 例,其他13 例。两组比较(P>0.05)。患者或家属知情,并对“知情同意书”签字确认,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体征、症状确诊,均行颅脑CT 或MRI 检查;②呈意识不清、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③年龄范围20~75 岁;④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5 分;⑤有完整资料。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②既往颅脑外伤史、脑血管意外史;③治疗禁忌证;④伴视觉、色觉及知觉异常;⑤精神病史;⑥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定期监测体征,阐述DVT 危害、预防重要性,提供高热量、高纤维及高维生素膳食,避免发生便秘。

观察组:①肢体气压治疗仪:患者肢体上穿好治疗仪套筒,拉好拉链,经气管将套筒连接主机,设定压力值为60~900mmHg,从小压力逐渐调大压力,每次持续30min,2 次/日,治疗时观察患者心率、脉搏及血压等,若有头晕、胸闷及心悸等不适,立即停止治疗;②早期功能锻炼:待患者体征平稳,协助被动活动,从大关节逐渐过渡到小关节,待病情允许抬高双下肢,轻柔、缓慢的锻炼肢体。活动方式:①被动活动:被动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踝关节,由远到近被动按摩足部至大腿,每次按摩30min,3 次/日,且旋转运动足踝关节,每组30 次,6 组/日;②主动运动:患者卧床后,叮嘱等长收缩股四头肌,每组50-100 次,结合实际双下肢同做,主动旋转足踝关节,用力、反复的屈伸踝关节加踝绕环,每次持续30min,待病情允许,伸屈膝关节,促进病情康复。

1.3 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浓度(FDP),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器测量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测定3 次,获得平均值[3]。并发症:统计两组发生DVT(护理后借助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查患者双侧下肢,若有疑似,进一步行下肢足部静脉造影确诊并做好记录)、下肢肿胀及肺栓塞(超声心动图+直接征象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检查肺动脉主干、分支腔内造影剂充盈缺损程度)的例数。治疗效果:显效:症状消退、皮温正常,双下肢对称,超声显示未形成血栓;有效:症状减缓、皮温基本正常,双下肢基本对称;无效:症状未改善、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χ2检验。若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PTT 值、FDP 值、腘静脉血流速度及股静脉血流速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临床指标()

表1 比较临床指标()

2.2 并发症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并发症[n(%)]

2.3 治疗效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表明[4],颅脑损伤患者出现DVT 的原因如下:①颅脑损伤患者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将内源性凝血系统激活,聚集红细胞、减缓血流速度,造成血液细胞停驻于血管壁,最终形成血栓;②大量使用脱水剂、长期卧床及静脉高营养液,对血管产生刺激、损害血管壁,静脉内皮内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引起血小板凝集、黏附等;③DVT 在各年龄段均会发生,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逐年升高,因此曾惠莉[5]学者认为,预防DVT 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促进疾病康复、改善预后效果,但常规护理未高度重视如何预防血栓形成,仅在发现时提供对症护理,效果不理想。

有研究报道[6],肢体气压治疗仪+早期功能锻炼能加速疾病康复进程,前者以气压袋为基点,反复压迫、松弛手足末端至躯干中心,深度按摩肌肉组织,增加皮肤表面温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且随着压力升高,气囊大面积挤压、按摩肢体,压力及刺激到达深部肌肉、血管及淋巴管,加压时尽量排空加压部位静脉血管,加速血液向周围毛细血管回流。随后,骤然减压快速自动充盈静脉血,使血流速度显著增加,且规律性充气、排气,促使肢体产生搏动性血流,对人体运动时下肢肌肉收缩产生的静脉血液回流进行模仿,促进血液回流,使回心血量增加,对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起到改善作用,加快吸收组织渗出液、促进新陈代谢。该项疗法可促进排泄病理产物,使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预防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还能对下肢肌肉起到按摩作用,避免长期卧床引起肌肉萎缩,发挥活化血管、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将血液中代谢废物清除干净,达到预期治疗效果[7];后者能促进患肢的静脉血液回流、缓解患肢肿胀且加强肌肉群力量,涉及内容有:伸缩股四头肌、膝肠肌等,遵守循序渐进原则,增加血液灌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且坚持锻炼利于增加肌肉细胞代谢,以神经源性反应为基点增加血液灌注,加速清除代谢物的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发生深静脉血栓,因此联合护理能发挥协同辅助作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疗效显著、安全可靠[8-9]。

本研究示:①观察组APTT 值、FDP 值、腘静脉血流速度及股静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联合治疗可相辅相成,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静脉回流,对改善肢体功能有积极作用;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联合治疗可减少并发症出现、达到预期治疗效果;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文与张建璞[10]文献相似,因此联合治疗可增强疗效、促进疾病转归,效果显著[11-12]。

综上所述,颅脑损伤卧床患者行肢体气压治疗仪+早期功能锻炼能提高腘静脉、股静脉血流速度,加速血流循环,降低DVT 发生率,具临床可借鉴性。

猜你喜欢

治疗仪卧床颅脑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