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目的论的言外之意显性英译研究
——以《红楼梦》霍译本二十八回为例

2021-11-25安素艳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霍克显性英译

安素艳

(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204)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用三言两语便可勾勒出一个丰满典型的形象,这有赖于其语言表达的丰富和细腻,以及其蕴含的深刻而隐晦的言外之意。对言外之意的译介是传统文化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外之意的反复出现对译者的翻译提出了挑战,不仅要完成语言文字层面和情感表达层面复杂的语内翻译,还要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以及翻译行为试图达到的目的出发,完成言外之意的翻译。在《红楼梦》众多英译本中,霍克斯英译本为了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期待,对很多内容的隐含意义作了显性化处理,即言外之意的显性英译,极具合理性和研究价值。同时,由于目的论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提升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参与性,侧重于翻译在预设目的下实现其功能,因此,这一理论对翻译研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显性英译现象,探讨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言外之意的显性英译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一、目的论视角的《红楼梦》翻译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该理论动摇了之前源语至上的传统观念,认为译文不是由源语决定的,而是根据译本预期达到的目的决定的。汉斯·弗米尔(Vermeer)根据翻译行为理论,对目的论翻译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对翻译产生的目的、本源和归宿展开了一系列讨论,将翻译放置到更大的社会语境中,认为翻译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具有目的性,任何形式的翻译行为,包括翻译本身都有其目标或者目的。[1]弗米尔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即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熟知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译者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进行翻译活动,使翻译不再单纯地局限于原文和源语,译者要更多考虑到译入语文化和读者,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和交际需要,准确把握译出语文本隐含的言外之意。

按照翻译目的原则,将原文作者、译者及目的语读者归入同一个研究范畴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目的论要求下,译者应遵循语内连贯原则和语际连贯原则[2],透彻分析和理解译出语文本,在此基础上完成语内翻译,实现译文本身的内部连贯。转而进入下一阶段的语际翻译,对译入语读者进行合理的文化预设,从读者角度入手,使译文看来是可理解的,保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应有的连贯性,使其符合译入语表达。

《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深厚且受众十分广泛,译者将目标读者对译本的认可与接受作为翻译的预期目的,无论是从整体翻译方向还是具体翻译情境,都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甚至阅读习惯,从而实现优秀文化外译与传播的最终目标。霍克斯译本从总体到细节,从文风到用词都充分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需求。宋淇先生曾赞赏霍克斯译本,他认为译文读起来十分流畅自然,“对原作那时代的风俗习惯及人物的神态口吻都能译得恰如其分”。霍克斯凭借其深厚的文化造诣巧妙地将原文词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即言外之意明晰地表达出来。言外之意是语言的超载意义,是语言使用过程中暗示的意向意义和文学作品中的审美表达。[3]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译文中,霍克斯运用多种方法,完成了言外之意的显性英译,有助于英语母语的外国读者更好地了解《红楼梦》所传达的中国文化。下文将具体结合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第二十八回的言外之意显性英译现象进行分析探究。

二、《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言外之意英译研究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是指明全文走向的重要章节,不但在情节上承上启下,语言表达更是委婉细腻、意味深长。本文要研究的言外之意是指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必须依赖特殊语境才能推出的特殊话语含义。[4]下文将结合实例,论证其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替换、增补、解释三种方法,从而探究霍克斯言外之意英译的总体走向。

例1: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

If there was anything to eat that I specially liked,I had only to hear that you were fond of it too and I would religiously hoard it away to share with you when you got back,not daring even to touch it until you came.[5]287

该句是宝玉和黛玉吵架时说的话,宝玉极力向林妹妹表明自己对她的关心和疼爱。考虑到整段文字所要表达的整体感情,根据语境,霍克斯不惜增加大量解释性文字而不是脚注,以吸引西方读者。“religiously”将宝玉对黛玉的那种小心翼翼的爱完美地呈现出来。通过“not daring even to touch it until you came”的增补,将原文“等姑娘吃”饱含的言外之意(我对你的爱毫无保留),即宝玉对黛玉的那种疼惜表现出来,实现外在的精准细腻描写,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期待。宝玉此番话使黛玉在自己储存的语境知识中迅速地搜索与之密切关联的语境信息:之前宝玉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场景、亲密无间的关系等。根据这些语境要素,黛玉可以准确地了解宝玉的真实意图,从而倍受感动。[6]

例2:凤姐说一句,那宝玉念一句佛,说:“太阳在屋子里呢!”

"You see!You see!" Bao-yu kept interjecting throughout this recital.[5]289

该句话出现在王熙凤替宝玉辩解后,此时的宝玉受到众人质疑,恰巧王熙凤证实确有这样一份药方,在宝玉看来是有了一位“证人”替自己作证。结合语境,不难理解此处“太阳在屋子里呢”言外之意就是真相大白。霍克斯通过替换将其处理为两个简单明了的“you see!”,使其背后的中文意蕴明朗化,文内信息显性化,更易于为西方读者理解和接纳。

例3:见宝玉来了,笑道:“你来的好。进来,进来,替我写几个字儿。”

"Ah,just the person I wanted to see!"she said,as soon as she caught sight of Baoyu."Come inside.I want you to write something down for me."[5]290

该例中王熙凤让贾宝玉帮她记一笔账,却又不说明其来源,可见这笔财物见不得光。此时,对王熙凤来说,记这笔账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贾宝玉,只有他最好搪塞而且不容易起疑心,换作贾府其他任何人都有风险。因此,“你”在这一语境中特指贾宝玉。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层意思,把握王熙凤的身份和性格,霍克斯将其译为“just the person I wanted to see”,以解释的方式再现原文的言外之意。

可见,霍克斯对言外之意的处理主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认知和习惯,将其中西方读者可能难以理解的语句在文化和情感层面做出调整,经过显性英译的处理,使其与译者原本预期要达到的目的一致。

三、显性英译现象原因探究

1.客观原因

翻译就其本身而言存在一定的客观性,无论是中英语言之间和中英读者之间在文化和认知上存在的差异,还是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殊性和表达特点,都会影响到译者对译作的处理。

首先,汉语注重意合,在表达时的连贯性往往借助于语义关联来实现,缺少明显的外形标记,读者对句子内涵的理解主要依赖语感和语境因素;相反,英语注重形合,多通过不同的语义手段使英语表达内部的语义关系一目了然。因此,译者在处理《红楼梦》文学文本时,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增强其流畅性和连贯度,采用显性处理的方式。

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中英两种语言的转换脱离不开文化交流。[7]英译过程中的显性处理是将内在的东西外在化的手段,有助于跨越中英文化障碍,从英文的视角去考量中国传统文学英译的表达。中西读者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包括社会发展、目的语读者所处的历史时期及传统观念,都会或多或少造成他们对异域文化的陌生感,从而影响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和理解。

再次,文学作品本身有一定的隐晦性,在语言表达上委婉含蓄,其后隐藏的情感关系只有经过细细揣摩才能呈现。《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其在环境铺垫、人物刻画及情节描写等方面往往隐含言外之意,译者只有充分把握才能领会其思想内容,这也是《红楼梦》的迷人之处。霍克斯的翻译主要面向那些不太了解中国,但有一定兴趣的西方读者,将言外之意作字面处理,大大增强了《红楼梦》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最后,受到文本客观语境,如谈话对象、人物关系等的影响,要实现文内连贯则需要添加相关内容,用以体现原文的文化底蕴,将贯穿全文的人物形象树立起来,把隐匿的人物关系明晰起来,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更为顺利地把握全文脉络,达到译者在西方读者中预期实现的接受效果。

2.主观原因

翻译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在翻译过程中不单纯是语言表层的转化,而是要求译者透过语言外壳感知原文作者的创作心理和目的,进而在译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及生活体验中找到契合文学作品的印证。因此,对原文言外之意的显性英译处理也是译者翻译创作主观性的体现。

首先,霍克斯对《红楼梦》有浓厚的兴趣并乐于深入挖掘,受到内心喜悦和由衷敬佩的情感驱使,他对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及语境等有清晰的把握,并通过增补来实现语际连贯,在译文中完美再现原文,甚至是字面联系下的言外之意。

其次,因为霍克斯的中英双语掌握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强,所以才对《红楼梦》这一优秀中文作品有如此透彻的把握,进而才能向西方读者介绍这部中国文学中的经典社会风俗小说。

再次,霍克斯考虑到作者和读者立场的言外之意,对言内语境和上下文作了文化预设。[8]他翻译的《红楼梦》是第一本全译本而不是节译,因此对言外之意的感知更为系统,对言外之意关注度也更高,他从英语读者的立场出发,旨在使读者尽可能清晰地感知原文语言艺术背后的深层意义。

最后,由于原文作品呈现的文学意境和思想内容受到文本中说话者的立场和主观语境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结合原文中谈话主体的性格、思想,最终判定句子在语境中要表达的意思,甚至是其背后所传达的情感。言外之意的显性英译处理使西方目标读者更容易产生文化同理心,满足读者的文化期待,从而提高《红楼梦》英译本在英语读者中的可接受度和流传的广度。

四、结语

霍克斯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对言外之意进行了显性英译的处理,从目的论视角看,这种处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译者的预期目的和西方读者的需求。进一步探讨得出,该种现象背后的综合原因,与文学作品本身的客观特殊性、译者翻译创作的主观性及译者文化同理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造就了霍译本第二十八回不可忽视的传播度和研究价值。这启示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明确其译本要实现的目的,从语言、文化、文本本身等客观因素综合考虑,结合自身的认知,找到最符合原作的译文表达。要从预期目的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原文的解读,增强个人的双语驾驭能力,尊重文化差异,以确保译文能够实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

猜你喜欢

霍克显性英译
滑板的乐趣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