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思政课坚持“八个相统一”的现实逻辑

2021-11-25宋海儆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灌输统一研究生

宋海儆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8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最终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上应有更高追求。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从目标导向、教学内容和方法路径三个层面给我们指明了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线图。

一、目标导向层面

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以下简称“10方案”),明确指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导向性原则:“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贴近研究生思想和学习实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2]研究生思政课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价值导向。

1.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库”,只有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拥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像钱学森、郭永怀这样的高层次人才,毅然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来建设祖国并做出巨大贡献,就是因为他们政治立场坚定,对党、对祖国、对人民无限忠诚。思政课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政治性不等于喊口号、表决心,只有和学理性统一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没有学理上的条分缕析,就难有政治上的坚决笃定。研究生群体科研能力普遍较强,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探索、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活动,需要缜密的思考和逻辑推理。研究生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满足于“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帮助他们掌握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历史与现实,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并正确运用于社会实践。学理性的探索和分析,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踩着真理的脚印前行。

2.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性教育,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思政课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价值性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牢固的知识根基;否则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研究生群体年龄偏大、思想更成熟,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在遇到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分析,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打牢知识根基,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也有严密的知识体系,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科原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域的专业知识。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学科交叉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联系实际讲清楚相关知识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有真理性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二、教学内容层面

“10方案”调整了研究生思政课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好地做到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与整合,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其中,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深化、拓展本科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学习;选修课“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是深入学习本科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内容,培养创新意识;选修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重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的立场、观点、方法,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博士研究生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在本科阶段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跳出中国看世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深入分析当代世界重大问题,帮助博士生拓展国际视野、构建更大格局;选修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回归本真,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汲取营养,能让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增强理论底蕴,达到历史与现实的融会贯通,深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1.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10方案”对研究生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做了统一要求,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日益规范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应当“千校一面”,而应结合研究生教育教学实际,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体系和本科相比,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这为各高校开展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组合方式。第二,教材与大纲相结合。必修课出教材,给教学工作的统一性提供了重要遵循;选修课出大纲,给教师结合实际形成自身教学体系提供了更大空间。可以说,研究生思政课教材体系建构兼顾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原则。

2.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10方案”实施后,研究生思政课的理论深度和厚度进一步增强,课程体系格局更大,实践性也进一步凸显出来。不论是经典的魅力,还是方法论的巧妙,抑或理论的思辨性,都要放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去理解;理论只有与实践交融,方能以强大的真理性征服学生。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接受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所了解,如果老师用他们熟悉的理论分析社会实践,学以致用,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0方案”并没有强调研究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尚未普遍开展或实践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其实,在研究生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非常必要。研究生群体的实践意愿和实践能力普遍较强,如果可以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大课堂,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景式的把握。理论性教学内容与实践性教学内容的结合,让教学层次更清晰明确、教学内容更完整立体。

3.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甚至斗争日益纷繁复杂,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出了挑战。现在的研究生群体普遍是“90后”,都是“网络原住民”,思维比较活跃,获得信息的速度快、涉猎范围广,对社会上的新鲜事非常感兴趣;而网络时代各种信息泥沙俱下,学生缺乏分辨能力,也非常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特别是像“历史虚无主义”这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错误思潮,令人似是而非、真假难辨,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这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有针对性地予以驳斥,反击,教会学生用全面、辩证、科学的观点看世界。

三、方法路径层面

1.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般说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进行内容选取、流程设计;课中进行节奏把控、引领方向;课后进行验收考核、总体评价。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但学生学得好不好才是评价教学质量的终极指标,因此说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沟通能力都有所提升,更应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他们深入思考、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要积极从旁协助提点、查缺纠偏,并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计、优化教学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统一

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知识和先进理念不会空降大脑,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教育才能获得,其重要路径就是灌输。尽管有本科阶段系统学习思政课的基础,但研究生上思政课依然离不开灌输。从记忆的规律来看,知识是容易被遗忘的,需要反复学习,这离不开灌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来看,新理论新思想不断涌现,灌输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当然,灌输不是生搬硬套,而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特别要注意不能“满堂灌”。如果不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余地,灌输的内容不能吸收内化,反而欲速则不达;从研究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来看,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更能激发兴趣、引起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而研讨和思考的前提是什么?是通过灌输打下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如果重要、关键的知识点掌握得不牢,会让启发性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3.研究生思政课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本身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属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这是显性教育的表现;思政课也可以通过主题演讲、小组讨论、组织辩论赛等方式,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不动声色、润物无声,这是隐性教育的表现。与高校其他课程相比,思政课是有计划、有组织、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但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的事,而且是所有课程的事,要“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3],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在这个过程中,显性教育必然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在学习显性思政课程的同时,接受隐性教育的机会更多,效果更好。研究生活动能力强,实践机会多,可以充分挖掘相关资源进行隐性教育,尤其是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密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的德育积极性,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八个相统一”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直面思政课教学的真实情况和问题,做出的科学判断,具有很强的现实逻辑。教育部长陈宝生曾表示,仅2017年一年间,教育部就“组织200多位思政课专家到250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随机听了3000多堂课。各省也普遍组织教指委专家、思政课专家去听课,所有的高校都进入了这一次听课、评估、调研范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政课第一次拉网式、地毯式的大调研”[4]4。“八个相统一”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思政课教学进行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

“八个相统一”看似分散,实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对思政课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的全面指导,反映了对思政课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每一个“相统一”内部都包含互相区别又互相依存两个方面,它们对立统一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八个相统一”也并没有完全局限于思政课,特别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着眼,进行通盘考虑,格局更大,立意更深,体现出很强的哲学思辨性。

“八个相统一”既有现实逻辑性,又有哲学思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要评估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哪一点做得比较好,应坚持下去;哪一点是弱项,应重点加强。以目前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八个相统一”中的政治性、价值性、建设性、理论性、统一性、主导性、灌输性和显性教育做得相对较好,学理性、知识性、批判性、实践性、多样性、主体性、启发性和隐性教育的力度要重点加强。当然,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八个相统一”十六个方面的达成度可能还会发生变化,要注意把握这种变化,适时调整,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坚持“有重点的两点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增强自身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猜你喜欢

灌输统一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通分是不是统一分数单位?
淝水之战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