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时代背景全面推进教育扶贫观的研究

2021-11-25刘丽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文/刘丽沙

经历七十多载的砥砺前行,今日之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一方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为下一阶段继续推进教育扶贫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依然任重道远。而教育扶贫对消除相对贫困、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扶贫观的生成基础

(一)实践基础

1.新中国教育扶贫实践

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少之又少,而人口基数最大的农民基本都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毛泽东同志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提出要最大限度发挥新中国的优势,以普及“工农教育为目标”兴办教育。第一,大力开展扫盲运动。通过开办各种扫盲班、夜校,使农村人口能接受最基础的识字教育,帮助他们摘掉“文盲”的帽子。第二,增加办学规模。通过国家主导支持和农村集体办学的模式,实现“村村有学校”的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师工资由政府和集体共同承担。第三,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生产劳动教育加入到学习课程中,逐渐形成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另外,学校同时兴办工厂和农场,以此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十多年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小学入学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到1956年的62.9%,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巨大提升[1]。

2.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扶贫实践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全国教育会议的举行,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邓小平同志站在现实国情的立场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是扶贫工作的基本方略”。为保障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扶贫实践主要为贫困学子“有学上”和“上好学”发力。第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确立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制度,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义务教育法》的落实情况,从多方渠道筹集资金,改善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二,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平公正性,我国专门实施了“定向生”和“委培生”方案,该方案旨在为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输送人才。同时,高考政策也向贫困地区倾斜,目的是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孩子能够受到优质的教育。第三,加大资助力度。党和国家推行了奖助学金制度,并且鼓励社会各界的多元力量开展各类助学工程来解决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

3.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实践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到了决胜时刻。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精准扶贫纳入新时代的扶贫工作中,而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此阶段党和国家将着力将精准二字注入到教育扶贫中。通过教育扶贫对象识别精准、教育扶贫政策精准以及教育扶贫模式精准等方面满足贫困学子的差异化需求。第一,教育扶贫对象精准,是指将教育扶贫的对象重点聚焦在深度贫困地区,比如: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连片地区,使教育资源真正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013年,教育部也明确指出,教育扶贫重点帮扶地区是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第二,教育扶贫政策精准。教育扶贫政策体系覆盖面更加全面化、精细化,脱贫时间节点更加准确化、明确化。第三,教育扶贫模式更加精准。倡导教育扶贫差异化施策,强调要因人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现实依据

1.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进一步开始对文化、政治、生活有了更高水平的追求,虽然国家经济得到了整体上的发展,但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经济发展还是不平衡,农村有很多人口还处于相对贫困中,这也是当前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的根源。教育扶贫是调节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补助,让贫困学子都能共享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果,这也是稳固脱贫攻坚的根基所在。通过调动贫困人群的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使得贫困群众智能、品德、兴趣得到最大化发展,拥有能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知识,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进而推动个体与社会协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化解和转化。

2.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提到,尽管我们已经消除在中国存在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但脱贫摘帽还没有结束,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而要推动乡村振兴不仅是要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更要消除思想文化、精神意志、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多维贫困,教育扶贫能够帮助我们实现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教授给贫困人群科学文化知识来充盈他们的头脑,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意识,激发他们自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为实现乡村振兴厚植优秀的人力资本,提升贫困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教育扶贫是铲断穷根,破解乡村地区文化、精神、心理等多维贫困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

二、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扶贫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阐述教育扶贫的内涵

1.扶教育之贫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紧紧抓住教育扶贫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要补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不足,必须让贫困学子都能共享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此,扶教育之贫在夯实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扶教育之贫就是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和资金都要尽量向贫困地区倾斜,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为贫困学生创造一个优质的教育氛围。依据对象需求的不同,教育扶贫扶助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不仅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还有提升贫困人群的生产技能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等。

2.依靠教育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将教育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通过技能提升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贫困人群通过教育能够收获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开阔思维,提升自我意识,从而增强自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里就深刻阐述了扶贫先扶志,要先从思想上解决脱贫问题。扶贫不仅仅要帮助贫困人群摆脱经济上的贫困,更重要是摆脱头脑中的贫困。

(二)深刻揭示了教育扶贫的理念

1.教育公平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要不断使得全体人民共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向着美好生活奋力奔跑。”因此,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扶贫从保障起点公平入手,从根上把教育抓好,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教育扶贫资金、政策要大力向贫困地区倾斜。首先,要保障教育过程公平。教育扶贫要涵盖学前、义务、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个阶段。其次,要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教育扶贫的最终目的是让贫困群众摆脱物质和精神贫困,创造更高质量的生活,国家要采取一系列可行的就业政策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让每一个人都能向着美好生活前行。

2.教育精准扶贫理念

精准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找到的重要法宝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困根源,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而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树立教育精准扶贫的理念。教育精准扶贫首先要对贫困地区的受教育者精准识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识贫,要真正把摸排清查贫困人群的底数,才能精准施策。”为此,要对贫困人群进行精准帮扶,必须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教育致贫原因制定不同的教育帮扶方案,对症下药才能做到真帮扶。

(三)具体阐明教育扶贫的举措

1.完善教育资助体系

教育扶贫行动全方位推进以来,党和政府详细制定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帮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通过大力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特别是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办学经费,完善对建档立卡的困难学子的资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学前教育阶段,我国各地方按照中央指示贯彻落实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资助,本着地方现行、中央补助的原则对贫困儿童和孤残幼儿进行大力扶助。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实行“两免一补”和“营养改善计划”,以此来解决贫困学子的后顾之忧。在高等教育阶段,不仅专门在贫困地区设置了专项招生计划,而且还通过各类奖助学金帮扶贫困学子,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构建教育扶贫多元主体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扶贫开发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要组织和凝聚全社会力量主动参与进来。”因此,政府应充分担起这一重任,制定并完善贫困地区教育扶贫工作战略布局,统筹安排,组织动员社会各部门、各地区,各个行业的力量支持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要有效监督并验收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成效。社会力量支持是教育扶贫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动员社会多元力量,如支持社会组织、基金会、民办非企业等单位参与到教育扶贫事业发展中来。它们能有效地补齐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短板,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和企业的专业优势整合教育扶贫资源,为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助力。

3.建立健全教育扶贫的保障体系

权利的正确运行必须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来监督。新时代以来,我国教育扶贫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严肃整治的问题,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正之风,严重影响了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权利的正确运行需要制度的制约,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对贪污腐败等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破除不良之风,净化教育扶贫风气。”一方面,党和政府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监督机制,不仅要发挥政府的主导监督作用,更要借助社会多元主体的监督力量,如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另一方面,还要严格落实教育扶贫问责的相关条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督察问责,让规矩严起来,让制度落实下去,对那些弄虚作假、没有担当、贪污腐败的扶贫干部,坚决问责。”

三、明确扶贫保障发展策略

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扶贫机制创新。在精准识别方面,从2013年开始对所有贫困家庭和人口建档立卡并纳入全国性的扶贫信息系统,每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精准扶持方面,实行以下扶持方式:一是通过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一批贫困人口,重点探索如何将贫困户纳入现代产业链中,解决贫困农户经常面临的技术、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困难;二是通过移民搬迁将生活在偏远和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异地安置,改善他们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三是通过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补贴等方式扶持一批贫困人口。

四、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扶贫观的实践价值

(一)为我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实践指引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国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上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扶贫工作的终止,我国现在开始由“脱贫攻坚”向“后扶贫”时代转折,在解决相对贫困的道路上仍然征途漫漫。一方面,贫困是一个多角度的概念,它包括物质资料贫困、精神意识贫困等,这就决定党和国家要为逐步消灭相对贫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解决我国相对贫困的问题还是要从人民群众的精神贫困入手,而教育扶贫能够帮助他们参与到改变自身现状和周围环境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不仅能得到精神上的充盈,更有认知上的归属感。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动力源泉,是推动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重要途径[2]。

(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实践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当前,我国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他们期待有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更高的社会收入、更健全的社会保障、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而这些期盼都离不开教育。因此,深入推进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是帮助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扶贫不仅能在物质上帮助人民摆脱贫困,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能在精神上帮助人民转变思想意识、提升道德水平,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一亿人的脱贫,书写了人类减贫事业的壮丽篇章,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脱贫致富的中国经验,也是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教科书。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以来,通过教育能改变贫困人口所处的困境,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教育精准扶贫的观点和论述,不仅为我国脱贫攻坚的胜利提供了科学的实践引领,而且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在我国扶贫事业的发展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方针,启迪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要把教育当作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在教育扶贫的实践过程当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精准扶贫,这给其他国家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提供了具体思路,即精准识别、管理、帮扶教育扶贫对象,全面跟踪落实教育扶贫项目,建立教育扶贫问责制度等。

总而言之,新时代教育扶贫观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通过推行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贫困地区教育面貌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我们要继续坚持新时代的教育扶贫观,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建设全方位的教育扶贫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攻坚总书记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