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汉时期历史重难点突破

2021-11-24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桑贝贝

中学政史地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法家儒家

◇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学 桑贝贝

秦汉时期,是指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时期。秦汉时期是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其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特点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既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了“甲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最后集权于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秦朝建立的这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重要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特点

秦统一后确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演变的结果,而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决定了秦朝经济、思想文化的独特特点。

(1)封建小农经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中的大一统思想直接影响了度量衡、货币、文字的统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但是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基础是法家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与统一的思想,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但法家残酷的集权思想导致秦朝“焚书坑儒”局面的出现,摧残了文化,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二、秦朝大规模推广郡县制的原因

1.政治方面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郡县制为秦朝推行郡县制奠定了政治基础。

2.思想方面的原因

法家思想奠定了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思想基础,郡县制本身就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思想,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疆域方面的原因

秦朝疆域空前扩大,为秦朝推行郡县制提供了现实可能。

4.文化方面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加速了秦朝郡县制的推行。

三、两汉特殊的世族庄园经济

(1)由战国到秦,再由秦入汉,先后产生了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他们获得土地,然后凭借丰厚的赏赐俸禄、社会地位的优势大肆购置田地。与此同时,他们招募大量的私人农户,这些人租耕土地,但不直接向政府缴纳租税,甚至不服徭役,不是政府在册的编户人口。其经济安排,按自给自足的原则规划经营,方圆之内,农、林、牧、渔多种经营样样具备,还有自成体系的小型灌溉系统,做到“有求必给,闭门城市”。世族庄园的四周建有自卫的“坞堡”,拥有一支召之能战的私人武装。

(2)东汉的世族力量日益增强。史学家唐长孺认为,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右职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我们认为东汉时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官姓控制的。

四、如何正确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是那些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也不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在现实政治中,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有所保留的。他并不完全依赖儒士,在宗教方面,其相当依赖道家方士;在政治方面相当依赖法家。儒家拘泥迂腐的作风和他好大喜功的秉性格格不入。他所用的大臣,大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知刑法的人。他的治国方略可以概括为“儒表法里”,即以儒术的外表掩盖法术的内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给中央集权寻找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家的发明。商鞅、韩非子、李斯都精于此道,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手段控制意识形态,但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从而把士人的聪明才智束缚于儒家经学之中,专注于诠释章句,而无暇旁骛,最终达到目的。他的这套衣钵为后来很多治国者所继承。

(3)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朝以礼乐制度来节制人的情感与思想,以察举的方式来鼓励人的品格与情操,以刑法律令来管束人的行为与活动。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法家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小小书法家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