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宁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典范”案例分析

2021-11-23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1年22期
关键词:闽宁共同富裕协作

罗 源 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

前言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先富带动的社会正风气又不断激励人们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正确的厘清和处理好二者间的关系,是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阶段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也是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实现共同富裕伟大设想的根本动力。

一、案例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以福建省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充分借助区位优势、国家战略,立足于地区实际,利用自身教育资源,逐渐总结一套先进发展理念,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带动了一省经济腾飞。同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由于区位闭塞、区域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分布稀疏,教育难以普及,地区优势产业和发展理念尚未清晰,地区内经济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在此情形下,党中央坚决落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深入实地调研,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思想,用理论指导实践。1996年,福建省确定帮扶宁夏,[2]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能够持续发展,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实际要求。从而规划了东西协作以人民根本福祉为依归、以提升西部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要求的总体蓝图。

二、案例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自古干旱少水、山高土深。无组织、不科学的落后的农耕方式,导致天灾频发,水土流失。人民世代贫穷,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同时,由于交通区位优势不佳,人均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外来信息不畅,各项扶贫措施难以到位。1980年起,我国开始“三西”扶贫开发计划。为了切实改变西海固地区积贫积弱现状,进一步改善西海固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黄河灌溉区的区位优势,玉泉营和玉海经济开发区依次成立移民点,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确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计划,有组织,庞大的”的贫困搬迁案例。[3]1991年9月,第一批400多户移民开始搬迁,一场由党领导的群众异地搬迁脱贫战争在这片荒滩正式拉开序幕。

至2020年,闽宁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00元人民币提升至14 961元人民币。在祖国的西部,打造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区位产业突出、基层治理有效的特色化小镇。

回望闽宁镇的发展史,我认为始终贯穿着由耕而饱,由创而温、由产而富三个微观阶段及创立奠基、实践发展、提升创新三个宏观阶段。同时孕育了包含闽宁两地各级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的以民为先、生态和谐的总体布局;两地扶贫干部、科研人员勤勉踏实敢于创新、不懈努力和星火相传的代代接力;以及宁夏人民勤劳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主旋律为依托的闽宁模式。闽宁模式通过实践证明其拥有真理的绝对正确性,同时在不断根据客观实际变化过程中不断完善,为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践提供了具体性、典范性的指导。

(一)总体布局

1996年,闽宁两省区第二次联席会议高瞻远瞩的战略选址决策,是闽宁镇发展的建设的先决条件。闽宁镇地处黄河灌溉区覆盖范围,毗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东麓的广阔的宁夏平原地带,尽管建设初期茫茫戈壁、连绵沙丘,但同时,佐以相应配套政策设施,立足于生态文明的总体建设思路上,充分把握群众的对于贫穷的厌恶,调动群众积极性同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其区位优势便可以不断得以深入利用,造福于民。

1996年,中央决定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并提出“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12字方针。同时,两省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势而动,按照习近平同志倡导明确了“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十六字方针,“长期协作”这一理念的创新性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认识由浅到深,不断完善的历程。“长期协作”这四个字的提出,也为闽宁合作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4]

自1996年起,闽宁两省区始终坚持和发扬联席会议共同决策的巨大优势,不断创新和完善党委的领导方式,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拓宽闽宁扶贫协作的广度。从省区协作到村镇结对,坚持把握解决贫困和改善生态并重的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教育、医疗、文化、基层治理活力建设。切实推出企业协作、社会参与、挂职帮扶、产业扶贫金融帮扶、劳务输出为主的协作帮扶模式,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充分和发挥了宁夏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闽宁模式在总体布局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具体的帮扶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卓有成效的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二)发展阶段

1.由耕而饱

从微观角度来分析,闽宁镇的发展的第一阶段为由耕而饱,西海固地区贫瘠的土壤和缺水的自然条件无法满足当地人民日常的饮食需求,而饮食需求无法得以满足,其人民的活力,创造力无法得以滋生。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由耕而温饱,成为了闽宁村易地扶贫后的需解决的头等大事。1997年4月,习近平在玉泉营西吉移民吊庄闽宁村考察时提出,要集力聚资,将闽宁村打造成具有样板意义的闽宁协作示范村。[5]搬迁第一年,吊庄居民积极克服困难,在荒滩上种出了粮食。

2.由创而温

由耕而解决饱,为闽宁镇人民继续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粮食的耕作,解决了闽宁镇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并为其人民由饱而温提供了过渡性条件。闽宁镇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交界地带,仅靠农业耕种极容易收到天气影响,在此前提下,借助于福建专家提供的专业技术支持,佐以闽宁镇热量充足,地理区位优势突出。自1996年以来,闽宁镇不断创新扶贫模式,形成了以种植葡萄,菌草等为主的产业模式,为移民地区的人们增加了收入。[6]

3.由产而富

在实现由耕而温、由创而温阶段后,闽宁镇积极凝聚改革活力,贯彻落实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优化国土资源空间开发格局。结合乡镇试点试点机遇,探索将财权、事权、行政审批权等权限下放到镇,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户四牛一棚一电站”的产业发展和扶贫协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创收人民增收,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投资、农户务工的区域产业机制,并同时涵盖了政府组织培养输送的外来务工输出机制,目前闽宁镇形成了以枸杞菌草种植、肉牛养殖、光伏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生态环境友好的产业集群模式,带动闽宁镇经济增长,农户可支配收入再创新高。

4.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讲,闽宁镇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阶段。

1996—2002年为创立奠基阶段,两省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对口扶贫领导机制,探索和实践了企业参与、产业协作、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扶贫形式,互派干部挂职交流,两省区合作取得初步成果。

2003—2012年是实践发展阶段。根据新时期扶贫开发的特点,闽宁两省召开了十多次联席会议,以相互学习、帮助为主要方向,确保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任务,丰富了合作的内涵。

自2013年以来,为促进创新阶段,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之下,闽宁两地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团结和壮大优势产业,提高合作水平。[7]

(三)闽宁模式

时至今日,闽宁两省在始终坚持党委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向党中央高度看齐,在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和历次联席会议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根据变化的形势,创新扶贫方法,改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布局。截止2009年,福建无偿援助宁夏对口扶贫协作发展基金2.04亿元,对帮扶市(县)无偿援助资金1.45亿元。[8]

体现三大亮点: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联席会议、共同决策的机制;形成部门对口、组织动员、社会参与、持续帮扶的协作模式;形成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共同发展的理念;同时,加快了西海固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带动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的起步,提高了贫困山区剩余劳动力的自我发展能力,积累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宝贵经验。在祖国的西部,谱写了一曲党和各民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脱贫赞歌,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做出了实践典范,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三、经验总结及启示

回顾闽宁镇的发展历程,闽宁两省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前提,因势而动创新性提出长期协作这一方针,为闽宁镇发展打下现实性基础;同时,把解决贫困作为问题的核心,致力于外在力量与内在力量的结合,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以工业为中心,以扶贫为重点,集生产与乡镇于一体是闽宁镇繁荣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有效的解决贫困人口收入增长来源问题;把改造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统筹兼顾生态良好和生活富裕两个发展中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被完全改变;把激励内部动力作为基础,不断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制,不断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活力,从而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闽宁共同富裕协作
共同富裕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用爱接力 守望相连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