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体育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发展新思考

2021-11-23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杨 伊

1 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相关性

1.1 目标具有一致性

从两门学科教育的整体来看,体育的教育理念与思政的教育理念在目标上都强调一个“育”字,其核心目的是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思想,全面贯穿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整个环节[1]。体育教育不单单局限于一个“体”字,身体始终只是一个载体,而“育”才是体育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2]。

1.2 内容具有关联性

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从对学生灌输的内容上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二者以实践与理论的形式为载体,都会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体育教育的内容上来看,体育运动的功能除了能给学生带来强健的体魄,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传达给青年人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希望他们如何去做,而是传达一种精神[4]。

1.3 操作具有互补性

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前者更像是育人的一种手段,后者更像是一种育人的理念,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彼此间的内化和外化转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体育道德思想认知和体育行为规范的统一,和道德品质约束和道德行为约束[5]。

2 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现状

2.1 高校课程思政工作

思政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为我国青少年一代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大学课堂中的学习模式及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大学生在大学课堂中接触到的思政知识通常较为枯燥乏味,而现代学生受越来越多来自社会各界的诱惑,难免会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减退,因此传统的已经逐渐不符合新一代年轻人愿意接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此外通过学校专职人员对学生们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政理念和水平,但也同时需要耗费教师较多的人力与时间成本。

如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模式进行创新升级,必然后成为发展思政教育的一个全新挑战。近几年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能够从根本上灌输学生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所谓课程思政改革,就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挂钩,形成同向相行的协同效应,教育的根本是要将“立德树人”设立为课程思政的核心目标,从而使学生提高全方位的综合素养。

2.2 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体育工作

高校传统的体育课程大多只教会学生身体技能上的知识,由于学分占比较少,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设立成比较边缘的课程。除此之外也受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网络媒体、电子产品、游戏、影视等产物正侵入人们的生活,因此,随处可见的巨大诱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甚至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观也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学生们对体育的兴趣会逐渐减退。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我国大学生体质弱,体能测试连最基本的指标都不能达标的现象,这都与我们的授课方式,课程目标等的模糊有关。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和水准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状态。体育教育中潜在的涵盖着很多政治的成分在其中,体育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有利于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若学校和体育部门能够对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加以培训和引导,将会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进步,也会把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在高校整体的发展规划中,对体育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个长久且固化的观念,要想在高校中逐渐提高对学生们身体素质及运动锻炼的重视程度,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整体观念体系的改革。

3 以体育人,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发展的新途径

3.1 推行多元化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课程发展到现在已不应再是传统老套的教学方式,而更多的应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体育课的设立其实只是给学生指引一个方向。近年来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在更加注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除了单一乏味的传统体育课外,也需更多地融合一些娱乐身心的元素,让学生们在快乐阳光的氛围下,感受体育课的魅力。

3.2 增加高校体育类活动

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暂别繁重的学习压力后,通过体育活动释放压力。传统的高校体育活动主要以跑步、足球、篮球等运动的形式来组织,但如今随着更多体育种类加入高校的大家庭中,越来越多的运动项目受到学生们的青睐,例如滑冰、射艺、冰壶、网球、咏春拳、飞镖等小众体育项目,学生也需要准备所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或竞赛,在这些筹备的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的机会。

3.3 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政水平

体育课不仅要求实践技能和理论相结合,也是补充和灌输学生思想政治概念的良好场所,在运动场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引导学生更好接受体育运动中融入的多重思想精神。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师也应在一些固定的时间里,加强对思政教育的学习,以及学习如何将思政教育理念渗透在学生的日常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中,以体育人,最大程度的挖掘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

3.4 高校应重视思政与体育部门的协同合作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思政教育的形式一直以会议、访谈等方式进行,本文讨论的将思政教育与体育课程融合,思政部门并没有过多的与体育部门协同作用,为学生们的思政教育的外延功能做过多的改革创新。定期给予教学成果的反馈与总结,使学生明白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思政思想的必要性。

3.5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从宏观角度出发,体育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都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蕴含了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等的个人意志品质特征;包含了团队精神、民族团结、为祖国争光的集体主义情怀;体育文化也同样可以教会学生们公平公正、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尊重对手的崇高价值观;也帮助增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进退以及相互间的认同感和信任感,体育文化的这些积极特征符合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思政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