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模IT场景下的IT服务管理优化

2021-11-22崔岩松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年24期
关键词:服务管理企业

崔岩松

(南方电网财务有限公司,广州 510623)

0 引言

我国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完成了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管理和主要业务运营的线上重塑再造。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部署了“两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战略,“云大物移智”等新兴技术和“精益”“敏捷”“开发运维一体化”等新方法论方兴未艾,都助推了双模IT(Bimodal IT)场景下的数字化转型。

双模IT,即稳态和敏态。在完全理解的、能精确预知的领域,侧重按照传统的IT架构和模式,按流程工作,确保主营业务平稳运行,保证业务的连续性,即稳态模式;面对的是未知的、不确定的问题,通过探索、试验来处理未确定性的,即敏态模式,能实现在可控范围内的积极试错,快速响应新的业务甚至新的业态,确保企业在数字化生态中占据主动。

信息技术基础架构库(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IL)为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特别是发展到ITIL 4,通过客户体验、价值流和数字化转型重塑IT服务管理[1],聚焦业务价值实现。

1 双模IT场景下IT服务管理的现状

1.1 ITIL标准服务演进

ITIL V3[2]是引入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等核心流程的最佳实践,其中服务支持归纳为服务台、事故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服务交付包括服务级别管理、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

借鉴ESIA(Eliminate、Simple、Integrate、Automate,消除、简化、整合、自动化)法则和丰田生产系统,ITIL 4着眼于消除一切浪费,实现企业应用服务消费者和IT服务人员的价值最大化,聚焦核心增值应用。ITIL 4围绕着服务价值体系(Service Value System,SVS),组织和协调IT服务管理的相关要素和活动,尽力满足利益相关方,将精益、敏捷等工具集有效整合到活动中,强化IT服务管理,倒逼组织治理,确保弹性地持续改进,最终提高用户体验。

1.2 双模IT场景下IT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IT服务管理基于ITIL,以两级三线模式规范了现有的运维服务体系,但它依然存在闭环控制缺乏、考核机制不健全、价值创造评估难等问题。“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又面临数字化转型浪潮,双模IT场景下的上云用数赋智,大幅提高了IT服务的复杂度和不确定性。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施行,又对IT服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1 敏态开发及运维适应性不足

新的经济模式下,产业链业务、生态系统创新层出不穷,信息科技已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成为企业为新业态赋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台技术、容器等的发展,使得应用系统粒度变小,数量变多。基于企业总线结构和瀑布式开发模式,单纯的稳态开发及运维已难以满足企业探索性、创新式的业务运营要求,还往往导致企业错过发展契机。

1.2.2 IT服务定位冲突

IT服务保证了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和可用性,是保障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拓展的有力武器。受“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等想法影响,企业又缺少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更倾向将IT服务团队看成“救火”队伍,甚至只是低效的成本中心。

1.2.3 IT服务运转缺少灵活性

企业普遍采用企业服务总线和微服务混合架构改造应用系统,受企业中台建设滞后、业务能力沉淀时间长等因素影响,其难以适应敏态下重组中台模块实现业务快速上线模式。传统的IT服务按照主机、网络、系统等类别来区分需求,没有与业务角色充分融合。

1.2.4 IT服务缺乏闭环管理

企业不但缺乏IT服务人员,而且三线运营体系下IT团队组织结构、持续优化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整合生态下第三方厂商IT能力只能沿用传统外包思路,企业缺少与第三方厂商匹配的服务流程和沟通机制,导致无法系统地、客观地评估IT服务效益。

1.2.5 IT服务考核机制不完善

完整IT服务考核内容包括软硬件设备故障间隔、可用率、运行率等定量指标,以及ITIL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发布管理等流程的定性评价,但现有IT服务单纯用事件解决率等有限指标来衡量服务质量,缺少对服务过程的评价和监督。此外,新技术发展、基础平台及配套工具都逐渐换代,IT服务管理面临保持新旧平台服务能力一致性、验证IT服务项合理性、评价升级投资是否公允等挑战。

2 双模IT场景下的IT服务管理优化举措

2.1 IT服务部门组织变革

敏态下,面对业务承载量几何式暴增、业务中断后快速调整等场景,如春运期间12306网站、微信小程序频繁迭代等,仅仅采用新的流程管控方法很难适应。对此,IT服务部门要依据市场机遇、业务问题,按照内部虚拟组织“一口对供应商”方式构建服务价值链,将对人(Person)的关注扩展到组织和人员(Organizations and People),进而实现敏态模式下的技术重组、平台能力沉淀。

IT服务部门要构建面向价值的运营价值链模型,将IT服务管理的需求和愿望落到高价值的服务或产品上。按照系统特点抽取典型应用场景,结合通用IT服务模板,利用应用性能管理(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APM)工具实现服务在线评估,利用运维知识库提升服务响应的速度和可靠性,实现IT服务的“千人千面”。

伙伴和供应商(Partner and Supplier)将IT服务的注意力扩展到供应商,频发的世界贸易战后,IT服务部门更应正视这种外力作用。借鉴丰田生产系统真正关注价值链中服务的流动速度,避免更多地关注服务消费者,而通过资金、产业合作等方式更早地对接供应商。

2.2 优化价值流传导需求

使用服务提供者模型[3]解构企业现有IT服务职责,重用稳态下流程和实践来加强敏态下成果预测,依据分类与代码[4]以菜单方式提供新兴的IT服务。在价值流的当前时点,直接获取需求和IT服务状态,识别最适当的资源,预期敏态下的最小可用产品或服务,构建特定的服务流水线,将工作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对用户可见,通过反馈迭代进度,用简单的方式响应敏态下的应用系统变化。借鉴结构化数据质量管理思路,提高金融业务动态和情报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质量,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一致性,构建双模IT场景统一的企业数据湖。

建立敏态下第一个可用服务,动态调整技术和信息(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优 先级,周期性持续优化价值流。结合运营目标和IT服务规范,基于配置管理数据库(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Database,CMDB)编制服务报告模板,包括报告的内容、格式、目的地、条件和传送方式,并存储在IT服务管理知识库中。

2.3 基于SLA构建服务项

借鉴稳态下传统服务外包方式,将服务限制、计时计费和违约处罚等作为服务的关键成功要素(Critical Success Factor,CSF)和 关 键 绩 效 指 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并作为服务价值流的瓶颈点,约定敏态下双方的责任。对照CSF和KPI实时监测应用,判别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下违约是否发生[5],动态调整已标准化资源数量,确保满足SLA协议要求。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调将IT服务管理作为遵从规则的有效工具,IT服务计费能进一步促使IT服务管理变得更加高效。采用德尔菲法,将信息技术服务拆分成服务项,利用已知的硬件、软件、人力成本等直接成本确定服务价格,再通过服务评估来补偿IT服务合同。

2.4 建设支持新技术的服务共享中台

云计算对大中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产生颠覆影响,信息系统建设不再从物理机房开始建设,使得小微企业更容易获得可靠的环境。企业信息科技成本转向按运营支出方式计算。将硬件、中间件、基础服务等都转化为服务,让企业更加关注应用创新本身,IT服务转化成直接关联业务收益的能力。智能数字平台与金融行业客户的数字化需求、应用结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了完整的“数字金融架构”[6]。

IT服务数据日益被作为一种可以衡量价值的资产,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的颁布也推动了数据保护成为IT服务的重要内容。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也应纳入保护范围,标签化企业生产、管理和第三方数据。

Ansible、Puppet、Saltstack等自动化工具也将常见的服务任务自动化,尽快为敏态IT业务、双模IT测试环境提供基础架构,并定时监控应用运行状态。人工智能、流程机器人(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等技术也助推了IT服务发展。拥有了自然语言和图像识别能力的RPA在业务范围上也得到进一步扩展[7]。

3 结语

文章通过对双模IT产生的背景、ITIL发展、IT服务管理困境等的分析,基于服务价值系统模型,从组织变革、价值流、服务重组、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阐释了双模IT场景下的服务管理重塑,以期推动数字化转型中IT服务管理优化。

猜你喜欢

服务管理企业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