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长寿地区体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2021-11-22刘志锋

体育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河池市壮族文化遗产

周 龙 刘志锋

民族长寿地区体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

周 龙 刘志锋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广西 河池 547000)

结合当前河池市富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产业跨界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河池市体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问题主要有融合思想尚未形成,公众认识不统一;管理体制过于滞后,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太少;市场化开发程度较低,消费者的范围狭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应加深公众认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作开发模式;借助政府政策支持,推动地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早日走向产业化发展;利用信息化营销优势,向外推广当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等。

长寿地区;体育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产生于遥远的过去,但在政府部门、社会以及个人所形成的传承团体协同努力下,部分非遗项目已经逐渐走上了活态传承的道路,但是也有部分非遗项目正被人们遗忘甚至走向了灭亡。而非遗项目的旅游开发作为利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种有效路径也得到了理论界和地方政府的一致认可,普遍认为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二者可以优势互补、良性互动[1]。河池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闻名全国的国家级非遗名录刘三姐歌谣、瑶族服饰、壮族铜鼓习俗和蚂拐节[2];同时河池市还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体育养生旅游资源,如享有“国际长寿之乡”美誉的巴马,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适销对路的体育养生旅游产品[3]。如今正值产业融合的大背景,怎样将河池市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同非遗资源有机地融合开发、进一步丰富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方式和发展经验,继而更好地发挥当地非遗旅游开发的多重价值,为非遗保护传承和未来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故本文试图以河池市体育旅游与非遗资源融合的现状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期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一点参考。

1 河池市体育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的概况

1.1 河池市体育旅游发展情况

河池市位于桂西北少数民族长寿地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长寿养生旅游目的地,不仅在自然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上占有双重优势,而且在政策红利上也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

基于以上优势与机遇,现今河池市体育旅游产业已经开始起步,许多旅游资源已经开发成可以经营的体育旅游产品。根据相关调查获悉,河池市目前已经开发出许多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山地自行车、马拉松、攀岩、徒步、登山、漂流、独竹漂等。大型体育旅游赛事主要有:环红水河山地自行车赛、中国杯国际定向越野巡回赛、国际马拉松赛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节庆类活动主要有:铜鼓山歌艺术节、壮族三月三、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紫藤花海热气球艺术节等。以上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赛事和文化节庆活动都在进一步推动河池市当地文化、体育、旅游的深入有机融合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河池市早日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健康养生城市和国际一流的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打下基础。

1.2 河池市非遗发展情况

截止2019年3月,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所公示的最新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已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有9项,自治区级名录项目有68项(包含国家级项目),市级名录项目有113项(包括自治区级项目)。在以上名录中,其中归属于传统舞蹈类别的项目主要有壮族蚂拐舞、壮族打扁担、南丹勤泽格拉、壮族板鞋舞等;归属于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类别的项目主要有仫佬族舞草龙、白裤瑶打陀螺、壮族背篓球等;归属于民俗类别的项目主要有壮族铜鼓习俗、仫佬族依饭节、瑶族祝著节、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走坡节等(详见表1)。

表1 河池市现存的与体育相关的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类别与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的项目 传统舞蹈壮族蚂拐舞、壮族舂榔舞、壮族打扁担、南丹勤泽格拉、瑶族猴鼓舞、壮族板鞋舞、壮族铜鼓舞、壮族“国调毪”、毛南族傩舞 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仫佬族舞草龙、破网上刀山、白裤瑶打陀螺、白裤瑶吹牛角、瑶族过火海、金家拳、壮族背篓球 民俗壮族铜鼓习俗、壮族蚂拐节、毛南族肥套、仫佬族依饭节、瑶族祝著节、南丹瑶族葬礼习俗、毛南族分龙节、仫佬族走坡节、仫佬族婚俗、壮族补粮习俗、凤山瑶族度戒、南丹瑶族铜鼓萨欧别习俗、白裤瑶年街、天峨壮族婚俗、南丹壮族敬牛节、宜州壮族做社、凤山壮族补粮习俗

1.3 河池市体育旅游与非遗融合发展现状

根据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参与行为可以把体育旅游分为参与型、观赏型以及混合型三种不同类型[4]。如今正值体育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河池市在参与型与观赏型两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即以“生态长寿市、三姐文化城”中所拥有的长寿养生自然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红利为支撑,已经初步打造出一些集运动与食、住、行、娱、购、商、养等形态为一体的体育旅游消费产品。

在参与型体育旅游的融合方面,河池市主要依靠“长寿养生”的自然生态优势以及丰富的壮瑶民俗文化来开展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旅游。如依托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自然风光,开展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旅游,项目主要有环红水河山地自行车赛、巴马国际马拉松、巴马定向越野赛;依托当地出名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和民族传统体育休闲度假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旅游,项目主要有打陀螺、抛绣球以及板鞋和高跷竞速。

在观赏型体育旅游的融合方面,以当地独具特色非遗资源(主要集中在民俗、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游艺与竞技)为载体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原生性的旅游活动。如“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已经成为河池市的特色文化品牌,在第二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1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之一,该艺术节自1999年至2019年已经在河池11个县、区轮流举办了二十届,每年11月到12月期间市委、市人民政府以及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以此节来开展民族民俗体育表演和其他非遗项目表演。另外在第十三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中凤山县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品牌优势,还举行了世界地质公园第六届探险旅游节,在节日期间重点推出“凤山国际探险论坛、凤山旅游特色美食产品、凤山民俗旅游”3个主要旅游品牌。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中国“凤山国际探险旅游”高峰论坛、挑战极限攀岩挑战赛、凤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观光等。

综上,目前河池市一方面通过在已经入选国家非遗的旅游景点开展相关体育运动,如环江喀斯特漂流、天峨蚂拐节等;另外在当地文化旅游活动中也融入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元素,专门设置了体育类非遗项目的表演或竞赛板块,以期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如2020年举办的迎新春“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专场活动以及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样既能突出当地非遗的观赏价值和民族特色,又能实现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2 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融合思想尚未形成,公众认识不统一

虽然当今正处于产业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也日渐淡化,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5],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类型之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在学界都未形成统一认识[6]。笔者先后对河池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以及部分旅游公司员工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大部分负责人和参与者在“体育旅游”的认识上仍旧停留在过去的“杂”“乱”“泛”层面[7],一是大多数人对相关概念表述不清,二是在表述上又过于主观而缺乏科学性。现今即使天峨蚂拐舞已经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逢蚂拐民俗文化节庆,当地政府部门都会隆重举办,但是多被认为是一种节庆活动[8],并不认可其归属于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当地村民更是一致认为蚂拐舞只是宗教祭祀中的一种仪式,对参与蚂拐舞表演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增加当地旅游经济收入持怀疑态度。而早在2018年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天峨蚂拐舞已经荣获“2018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业内人士也一致认同蚂拐舞带有的健身属性和经济功能也应纳入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备打造成为知名体育旅游赛事的潜力。

2.2 管理体制过于滞后,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太少

从产业融合成功的案例分析来看,在不同产业融合发展的初期,政府的支持与推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更好推动河池市非遗与体育旅游的有机融合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在保障层面上政府应适度给予支持,适度鼓励社会和民间力量参与。如在每年“三月三”期间,举办一些以当地非遗为标志而开展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保障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应制定一些支持政策来吸引社会和民间力量辅助参与,充分发挥大型旅行社的履带作用,让广大游客一边参与体育活动一边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民族民俗文化。

2.3 市场化开发程度较低,消费者的范围狭窄

虽然非遗的旅游开发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社会教育、休闲娱乐以及经济等价值[9],“体育+旅游”的开发同样也具有健身休闲以及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等作用,但因河池市经济发展滞后以及相关部门对以上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不够,没有发现上述产业融合发展所具有的优越性,许多壮瑶传统体育非遗散落在民间未能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大多数处于粗放无序、市场化水平较低的状态。如具有健身属性的民族传统舞蹈蚂拐舞、猴鼓舞、铜鼓舞、依饭舞等,只在民族节日中进行公益表演,没能真正走向旅游消费市场。此外,当地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较晚且品牌赛事旅游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前来旅游消费的游客主要以区内为主。

2.4 政府保障不够完善,非遗活态传承困境重重

非遗的活态传承困境重重一直是业界人士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不仅河池市面临这样的问题,其他省份和地区非遗的生存状态也会遇到传承的困难。所谓非遗的活态传承,主要是指应把当地非遗项目积极融入原生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以此来进一步发挥其所具有的文化传递功能,不宜进行“静态”保存和保护[10]。现今制约河池市非遗活态传承的因素主要有:政府投入资金有限、传承人责任感不强且积极性不高、传承场所数量匮乏、民众娱乐方式改变、学校传承效果不佳等等。由于传承资金匮乏和保护政策不完善,现存于红水河民族地区的蚂拐亭以及用于节庆庆祝的工具铜鼓,其数量跟过去对比已经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深公众认识,建立“政府、社会、个人”合作开发模式

面对当前推动非遗与体育旅游融合观念认识尚未统一的困境,一方面需要加深公众对体育旅游和非遗本质属性及其内涵的认知,另外政府部门在体育旅游规划和开发中,应把当地非遗的内涵性和表达物尽量通过体育旅游项目这座桥梁来传递给体育旅游者。同时为了解决非遗传承主体(政府、社会以及传承人)间在传承保护中彼此隔离的窘境。首先要创新开发理念,确定政府、社会和传承人各自的传承权责,秉承“分担与共享”的宗旨。其次在遵循政府主导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进来,但在开发过程中应始终保持非遗项目的原真性和核心价值。最后需建立一个友好合作的交流平台,让三个传承开发主体能够实现“平等交流、相互监督”的长效机制。

3.2 借助政策支持,推动地方体育非遗早日走向产业化[11]

实践证明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的职能,对一个地区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尚未挖掘成为国家级的非遗项目的培育和支持,一旦较低级别的非遗项目通过国家权威机构的审核并获得国家级的荣誉称号,既有利于地方非遗项目的对外传播和认可,又有利于非遗项目的品牌化打造。又如对非遗传承人所需津贴的按时补助以及提高其社会地位,即有利于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加强传承人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塑造[12]。总之,体育非遗产业化的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项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等力量的长期支持。

3.3 利用信息化营销优势,向外推广当地体育非遗文化旅游

与其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当前河池市体育旅游市场尚未成熟,与信息化的融入不够,旅游资源对外传播的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前非遗的保护与传播步入数字化已经成为非遗更好地传承发展的一种主要模式,非遗技术化手段主要有基础性数字技术(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和新兴数字技术(3D、AR、VR以及早期动作捕捉等)[13],其中短视频在近两年已经成为旅游营销的一大利器,很多旅游目的地通过宣传,一夜爆红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数字化手段,将产生于过去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展示给游客;另外还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来进一步宣传当地如何围绕体育非遗活态传承而开展的一些最新的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

3.4 拓宽非遗传承渠道,设置专门的岗位安排复合型人才上岗

非遗进校园作为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和渠道,在我国非遗项目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被许多地区所效仿。但是,随着当今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飞速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和群众更偏爱于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生活和娱乐方式,反而对民俗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初就开展了河池市十大非遗项目进校园的工作,学校也给予了资金、人才等政策方面的支持,至今开展效果都不尽理想,使笔者深深体会到“非遗传承进校园只不过是领导和业内人士的一厢情愿和面子工程”。而通过学校和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形式来扩大体育非遗的传播渠道,已经在英国和我国山东淄博取得了成功[14]。如体育类非遗项目蹴鞠,当地体育老师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蹴鞠体育文化的发展历史,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蹴鞠文化的认可和热爱,还带领学生到蹴鞠博物馆进行研学,同时还安排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过硬专项技艺技能和具备教育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来担任讲解员。

[1]雷蓉,胡北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4):12-16.

[2]韦顺国,袁祖社.基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4(10):194-198.

[3]周龙,刘志锋,张康.桂西北长寿带体育旅游资源SWOT分析及未来发展战略选择[J].体育科技,2019,40(4):85-87.

[4]胡建忠,邱海洪,邓水坚.“体育+旅游”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品牌赛事产业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42-46.

[5]刘雪婷.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6]刘喜山.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历程、困境及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10):63-68.

[7]赵志荣.体育旅游认识上的“杂”“乱”“泛”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 体育学刊,2011(4):66-68.

[8]宁昌洪.蚂拐文化在壮族文化中的地位研讨[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5):149-151.

[9]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2):130-134.

[10]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科学,2019,39(4):12-22.

[11]王国咏,康涛.“全民健身”背景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实践之困及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8, (12):205-208.

[12]魏康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保护研究[D].

[13]马晓娜,图拉,徐迎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现状[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9,49(2):121-142.

[14]任塘珂.有形与无形:英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经验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70-7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Ethnic Longevity Regions

ZHOU Long,etal.

(Faculty of Sports, Guangxi Modern Polytechnic College, Hechi 547000, Guangxi, China)

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桂西北长寿带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9KY1580)

周龙(1991—),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旅游。

刘志锋(1966—),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

猜你喜欢

河池市壮族文化遗产
2017-2021年河池市金城江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Task 3
我爱我家
《Cat’s book》
Tough Nut to Crack
河池市成立共青团教育工作委员会
壮族山歌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