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运动损伤和体质内因关系研究①

2021-11-22杨慧超马兴双张骄杨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质青少年运动

杨慧超 马兴双 张骄杨

(1.哈尔滨市第十二中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 黑龙江大庆 163319)

运动损伤是制约青少年参与运动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是运动损伤主要受累人群,青少年运动损伤问题上升为健康问题。调查显示,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为50%,加拿大每年超过1/3的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男生运动损伤率最高。我国某地调查显示,校医务室接诊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为40.6%,男生运动损伤率为50.3%,女生运动损伤率为30.3%。国外研究显示,体质水平下降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目前国内尚无系统对青少年运动损伤定量研究的数据,现有数据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统计方法不同难以比较,但可以肯定的是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率较高。该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的体质内因,为学校开展体育安全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1 青少年运动损伤概述

运动损伤伴随运动发展过程,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加拿大研究显示,运动损伤是青少年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有1/4的青少年每年需接受运动损伤医疗。随着训练方法更新,运动损伤减少,但由于运动损伤发生存在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仍会不时发生损伤,研究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因素,可以从提高体质内因角度减少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具有损害性、突发性等特点,运动损伤发生后必须停训。选择任何运动项目都必须承担一定风险,运动损伤客观存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处于平衡状态,而外界活动变化使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受到破坏[1]。机体在外界活动变化调整是不断适应的过程,青少年运动训练内容变化、运动负荷改变等因素导致运动中人体组织适应过程变化,适应复杂性导致运动损伤具有不确定性。青少年对运动认知不充分,损伤后会产生恐惧心理,处理不当会威胁青少年身体健康。青少年阶段,伤病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影响,成为运动损伤的诱因,影响其未来人生发展。

运动损伤发生具有不可控性,导致运动损伤因素众多,按生长发育规律可分为生理与心理原因,青少年未发育成熟,机体承受强化运动负荷,对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是很大的挑战[2]。超越运动极限下,违反动作技术造成运动受伤。青少年心智不成熟,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心态,大脑神经兴奋状态表现为活泼好动,缺乏技术经验。按受伤致因分类,分为内外部诱因:运动场地器材不符合标准、保护措施不当等系列外部因素导致发生运动损伤;运动员体育运动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疲劳、安全意识教育不够等成为运动受伤内在因素;外界刺激因素包括运动比赛过于激烈,外界高期望值导致发生运动损伤。损伤致因诸多性导致损伤具有不确定性。

青少年身心处于发展期,发育不成熟,运动中面临风险的应变能力不强及风险辨别意识不足等系列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运动损伤。运动损伤风险的不确定性要求青少年运动员对其有一定认识,青少年运动员重训练、轻恢复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训练后机能恢复率不高。教练员对体能训练计划的制订缺乏系统性,以及训练体系不完善,导致运动损伤不确定性增强。青少年运动员肩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任,要求在运动员培养中完善细节,坚持科学运动训练,避免运动损伤带来的损失伤害。

2 青少年运动损伤与体质内因关系调查

2.1 研究方法

以某中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对研究对象体质指标进行测试,包括肺活量、台阶指数等。体质测试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在校参加体育运动发生损伤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注明年级、损伤类型等。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统计方法有描述性统计等[3]。

男女生不分组的情况下,将是否发生损伤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回归模型保留BMI等指标,坐位体前屈等指数在分步回归中剔除。男女生分组进行运动损伤Logistics回归分析,坐位体前屈、BMI等指标在分布回归中剔除。女生运动损伤回归分析,坐位体前屈、肺活量等指标剔除。按照中国青少年男生超重指数分类标准,将男女生按照BMI分为正常、超重。对不同年龄组男女生体质指标采用离差法标准分类,上下段分为好、差。

2.2 调查结果

在扭伤、挫伤、脱臼等损伤类型中,扭伤占20.9%,擦伤占36.1%,下肢损伤比例最高为51.2%,其余部位占构成比为12.6%。男女生分组统计显示,男生运动BMI发育正常与超重男生损伤比例为59.5%、57.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重女生运动损伤比例为64.6%,肥胖女生损伤率高于正常BMI女生损伤率,不同BMI女生发生运动损伤差异具有显著性。

BMI与发生运动损伤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以正常值BMI为参照水平,超重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率为正常值青少年的1.386倍;BMI肥胖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率为正常值青少年的1.198倍。平衡与发生运动损伤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平衡良好为参照水平,平衡性良好的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率降低1.285倍;平衡性较差的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率提高2.007倍。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率为男生的0.717倍。

3 研究结果讨论

研究显示,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超重青少年发生损伤率高于正常值青少年,女生运动损伤主要与肥胖有关。肥胖、平衡能力差等体质因素是青少年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心肺功能下降等是青少年体质水平下降的主要表现[5]。

国外研究显示,同龄情况下,体重超重会增加运动发生风险;肥胖会造成青少年耐力受损。研究对青少年耐力成绩关系调查显示,29%~61%的受试者耐力水平下降由肥胖引起。青少年青春期发育肥胖会给成年后的健康带来危险。10~13岁肥胖青少年长到成人时,女性中88%处于肥胖状态[6]。随着各种慢性疾病低龄化趋势蔓延,肥胖青少年易患糖尿病等,肥胖影响青少年智力发育,导致智商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损害身心健康。超重青少年加重器官负担,潜意识中不愿参加室外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易发生损伤,导致青少年运动健康形成恶性循环。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因素归类,运动损伤风险与BMI等体质内因,以及运动中因素外因有关,包括运动器材、规则变化等。从预防角度来看,青少年自身因素改善最关键。流调显示,1/3的运动损伤可预防,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如制定运动场所规则、实施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干预项目、制定提升青少年心肺功能的运动计划等。青少年需要通过科学参与运动降低损伤风险。学校、家长必须通过鼓励学生科学运动,改善青少年体质状况内因。毛振明教授将青少年体质概括为“软硬笨”,指青少年关节变硬,肌肉变软,长期不运动造成动作不协调,这也是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减少运动损伤是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改变青少年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远离泛滥的“拇指文化”,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传播体育健康知识,社会、家庭配合协助培养青少年体育运动的习惯,使体育运动成为其生活常态。针对性地提高青少年心肺功能是安全参与体育运动的保障。锻炼核心肌群,提高机体维持稳定力量。制订有节奏的、针对性的大肌群活动计划,如游泳等有氧运动。长期坚持中低强度运动可改善体成分,降低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率。

4 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青少年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已上升为健康问题,体质下降是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加强体质健康非常迫切。有效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能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水平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努力。

首先,要增强青少年健身安全意识,需要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学校肩负培养青少年安全意识的任务,学校是向青少年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载体,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健身手段,将信念内化为行动。运用知信行健康传播理论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培养,借助科学健身手段有效避免运动损伤。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是向往自由的群体,安全体育行为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是青少年走向自律的过程,家庭责任不可或缺,家庭内部氛围会改变其体育活动行为。

在借鉴成为常态背景下,可以考虑借鉴国外培养青少年安全体育行为的策略,完善保障体系,借鉴国外课程设置,坚持实践,秉持人本思想。当前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初显成效,应积极开展青少年体质状况测试,培训青少年运动技能,健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养其健康体育行为,为青少年体质健康营造安全环境。

5 结语

青少年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期,参与体育运动方式不当会发生运动损伤。体质内因是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青少年因体质下降导致运动损伤成为健康问题,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全社会应形成合力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强调体育活动带来健康益处的同时,重视运动损伤预防,避免运动损伤,促进青少年体质提升。

猜你喜欢

体质青少年运动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