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和体系构建*

2021-11-21葛胜楠

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

葛胜楠 袁 晖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和体系构建*

葛胜楠 袁 晖

(南开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071)

文章探讨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问题。研究认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现出教育理念的革新性、课程育人的协同性、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具有趣味性、体验性和规则性等显著特征,应遵循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逻辑原则,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中系统梳理挖掘,最终形成“价值引领、横向融合、纵向衔接、动态更新”的结构体系。

学校体育;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把“小我”融入“大我”,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方面,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持续演变、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极易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立德树人成效不明显,为此教育部要求高校广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体育课程蕴含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等精神[1],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优质土壤和良好载体。开展体育课程思政,不仅可以贯彻“健康第一”理念、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锤炼学生意志,健全学生人格,实现育体价值和立德功能的有机融合,进而推动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师资队伍课程思政理论基础和认识水平不足、思政元素资源挖掘和实践创新路径缺乏[2]等问题,如何从庞大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中梳理挖掘、筛选凝练思政元素,激活学生思想,提升育人效果,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

1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特征

逻辑起点研究是最基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思政是指在开展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深入挖掘和科学运用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由此可见,育体、育人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起点和核心目标,思政教育是重点内容,课程建设是重要途径。正确把握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需要认识到其革新性、协同性和必然性。

第一,体育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思政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早有先例,自2003年在全国开始普遍开设高校体育课以来,一直将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并制定了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内的“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因而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价值回归,这是尚待商榷的。革新性体现在认知高度上,体育课程思政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战略高度,有别于过去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革新性体现融合深度上,体育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体育课程+思政”,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直接生硬照搬,而是要求教师围绕主责主业和学生特点,梳理挖掘思政元素,灵活运用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发挥体育综合育人效能。

第二,体育课程思政是课程育人的协同。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为了推进人的解放运动。人的解放离不开教育,马克思在1866年《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一文中指出,“我们把教育理解以下三件事:第一智育;第二:体育;第三:技术教育......”,可见体育在教育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理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性,一方面要明确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体育课程思政不能喧宾夺主、主次不分,不能舍本逐末、丧失以体育人的根本;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其他专业课程关系,学校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个学院、某一学科能独自完成的,需要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再者,体育教师要正视思政素养不高、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通过专题学习、分享交流、集体备课等方式,实现不同体育专项课程和专业思政协同育人。

第三,体育课程思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教育属于精神层面,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也受到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其中包含体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堂“铸体”“育人”功能不够凸显等矛盾。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从封闭到开放、再到世界一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育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给思政建设提供前提条件,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应运而生。学校要站在历史维度和未来高度上认识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是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积极开展建设实践。

2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

2.1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确定依据

恩格斯曾说,“每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4]。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大量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广泛而零散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梳理、凝练,因而需要界定其范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三个文件从重大意义、重点任务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是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确定依据。《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可见,课程思政重点内容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是主线,具有显著的思想性、政治性和育人性。思想性是指思政元素承载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价值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格基因,是思想的高度凝练;政治性是指思政元素要以“五爱”为主线,彰显了明确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属性;育人性是指思政元素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铸就马克思之魂,培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要结合学校体育特点,对标《纲要》要求进行思政元素挖掘,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人。

2.2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共性是寓于个性中,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特征可以从共性和个性两方面进行考量。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包含了思政元素所具有的共性,即思想性、政治性、育人性,又因育体、育心、育智结合体现出独特的个性,主要是趣味性、体验性、规则性。

一是趣味性。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指出,教育过程起源于兴趣,依靠行为,最终实现意志品质的形成[6]。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种类繁多,既有武术、跳绳、篮球、足球等常规项目,又有滑冰、击剑等新兴课程,还有象棋、围棋等智育课程,能满足学生不同爱好和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选择课程,提升学习兴趣,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思政元素挖掘又与各项体育课程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寓于体育课程中,呈现出强烈的趣味性。

二是体验性。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练习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体育场馆反复训练和项目体验,而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与专项训练的结合,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排球发球、击球等练习中融入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讲解,可以加深学生的切身感悟。

三是规则性。“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讲规矩、守规则是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体育运动项目中包含了各种竞赛规则,是开展公平竞争的规范约束和前提条件,将思政教育与规则性元素相融合,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3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原则、路径

3.1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逻辑原则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其实就是追求体育知识、运动技能的真理与育人价值统一的过程,在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时,需遵循合规律性原则、合目的性原则。

3.1.1合规律性原则。

教育既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受到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这是教育不可回避的两个基本规律。思政元素的挖掘应该从具体事件中探求本质根源、从客观材料中凝练内涵逻辑、从经验表象中解析矛盾关联。虽然《纲要》已经对思政元素范围和内容给出了较明确的界定,但是实践中不同专项课程、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环节呈现出不同特点,进行挖掘时要遵从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注意做到适当、适度。适当,就是思政元素挖掘要注重思政元素时效性和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价值功能。适度,就是思政元素挖掘要紧密结合专项体育课程内容,不能直接照搬思政理论,要找到契合点,提升融合度、做到润物无声。

3.1.2合目的性原则。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以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为统一目标,思政元素挖掘不能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应该是在体育运动知识、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把“立德树人”根本要求融入到学校体育教育的具体实践。合目的性原则要求,一方面要做到目标明确,思政元素挖掘需要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找准课程知识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切合点,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视野中丰富资源;另一方面要统筹协同,高校体育教师要明确育人目标的一致性,要清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某几门课程的思政建设,而是全部课程统一开展的教学实践,这就需要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增强挖掘思政元素本领。

3.2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

3.2.1 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挖掘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总是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体育教育发展史就是近代中国发展史,在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也与体育密切相关,如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小球”推动“大球”,架起来中美两国交流桥梁。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要深刻把握中国体育历史,紧密结合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现实是承接着历史与未来,是历史与未来的分割点,也是学生们能直接观察和触及到的。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不能拘泥于过去资源,而应该从学生切身出发,梳理、分析学生兴趣爱好,把当下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实事事件也纳入挖掘范围。通过课堂教学、谈心交流等方式,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积极宣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在网络“后真相”时代中增强明辨是非本领,站稳政治立场。

3.2.2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挖掘

理论是从某一活动领域中总结、推演出来的概念和原理,高校体育课程离不开理论教学。因此,挖掘体育思政元素,要从理论高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比如将讲授知识与国家战略、哲学理论、认识规律和思政理论有机融合,让学生能从体育视角提高认知、掌握规律。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体育课程最大的实践就是运动训练,因此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必须要从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取凝练。项群理论是田麦久教授团队提出的,简而言之就是将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究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7]。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可以以项群理论为指导,将专项课程划分为团体项目(篮球、足球、排球等)、体能项目(田径)、难美项目(体操、花样滑冰)、民传项目(武术、跳绳)、对抗项目(羽毛球、乒乓球)、智力项目(象棋),再结合专项特点进行剖析梳理,如团体类项目可以着重融入集体主义、大局观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等元素,民传类项目可以着重融入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宿感等。

3.2.3 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中挖掘

课堂教学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就要从教学各环节中凝练、传播中华体育精神。体育反应的是一个民族的精气神,从“一个人的奥运”到“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再到“用尽洪荒之力”,体现出来的是以为国争光、自强不息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学校课内教学,就是要把包含中华体育精神的思政元素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做到课堂育人。

课外辅导站、体育赛事是“第二课堂”,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可以从体育竞赛、体育名人事迹等资源中进行凝练提升,把体育道德、法治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进行勤练、常赛的实践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4 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结构体系构建

高校体育课程蕴含思政元素基数大、形态多,全面梳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从横向、纵向等角度出发,构建“价值引领、横向融合、纵向衔接、动态更新”的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结构体系。

4.1 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途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作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精神引领和价值依归[8]。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体系,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和未来维度,做好中华体育精神的继承和诠释,积极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4.2 横向融合

体育课堂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主渠道”,思政元素的优劣直接影响育人成效。一方面,要创建体育课程集群。以项群理论为指导,按照同类相似原则划分属类,再将具体项目特色、训练特点、学生特征与思政元素有机整合、分类提取、精准运用,实现思政元素重点突出、全面覆盖。另一方面,要搭建思政元素共享平台。体育课程内部不同专项运动项目间,要在项群化理论下再整合,形成思政育人合力;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间,要发挥各自优势,借鉴典型经验、先进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成效。

4.3 纵向衔接

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动作符号学习为主要形式,通过积极的反复练习,形成组合动作和掌握专项技能,这是与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区别。体育思政元素的融入,一是要遵循学生运动习得特性,将课上学习、课外锻炼、学期体测结合起来,贯穿学习全过程。要把握遗忘规律,将思政元素适时融入教学环节,增强效果。二是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技能掌握水平等因素开设不同级别课程,对于不同级别课程,思政元素内容的深度、视角的广度要呈现递进。

4.4 动态更新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要在联系和发展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政元素资源属于一定时间、空间下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必然会发生变化,因而在体育思政元素资源建设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潮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注入活水源头。

5 建议

5.1 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做好顶层规划和战略布局,既要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课,又要充分利用其他课程广泛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思政在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长期性,要形成“以体育人”意识,将思想自觉、认识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要构建联动机制,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绝非是由体育部门独自可以完成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学校人事处、教务处、财务处、后保部等等部门提供人员保障、经费保障,这也是“三全育人”应有之义。

5.2 建好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直接影响到思政元素挖掘、运用成效。学校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开展专题培训,针对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认识不足、教学方法不多等问题,开展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教学观摩学习,提升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二要进行经验交流,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研究院搭建交流平台,借助专家学者力量强化教师队伍,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授课水平。

5.3 用好考核反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元素是否有效,育人效果怎么样,评价考核尤为重要。教师对于课程中得思政元素要及时总结、梳理,对于学生反映强烈、育人成效显著的,要及时总结固化,形成课程资源库,对于学生反映平淡、育人成效不好的,要补充完善。

[1]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1).

[2]张洋,魏军.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6):6.

[3]李东坡.“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0(4):19-2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382.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6]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7]谢伟,张矛矛,曹洪军.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体育学,2021,28(4):86-93.

[8]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J].体育学刊,2021,28(1):7-13.

The Establishment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GE Shengnan, etal.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g 300071, China)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63212100)。

葛胜楠(1990—),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