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大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初探*

2021-11-21

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詹 强 王 勇

淮安大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初探*

詹 强1王 勇2

(1.淮阴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2.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大运河成功申遗后,运河沿线城市体育旅游迎来契机,同时对运河的原有生态保护和运河体育旅游的绿色发展提出新的挑战。文章对运河生态体育旅游这一新兴旅游方式进行研究,在探讨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基础上,分析淮安大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基础,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运河生态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申遗;淮安运河;生态体育旅游

京杭大运河从北向南,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连通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典型代表,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工程[1]。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其中里运河段位于江苏省的中段,纵跨包含淮安市在内的11个县市,沟通淮安境内的洪泽湖、高邮湖等水系,是京杭运河上最繁忙的河段。申遗成功为运河沿线城市带来的最大收益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上,“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也将成为运河城市的旅游标识。据统计,2018年大运河江苏段遗产点所在区县游客量就已达81823.7万人次,与大运河相关的旅游收入达到13247.3亿元,可见运河旅游市场蕴含的巨大潜力。

大运河作为中国运河历史变迁的见证和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不同于其它的文物景观,是一个流动的、还活着的遗产。挖掘运河文化价值内涵、提升运河生态保护意识、延续运河航运水利现实功能、开发运河旅游特色资源,更好地实现大运河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有机融合,既是我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运河生态保护和价值传承的立足点。淮安是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重要枢纽城市,运河水工设施的遗存与特定的地形风貌结合在一起,给淮安运河旅游烙上了鲜明独特的印记。充分利用运河、湖泊等特色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推动与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众多学者的共识,运河生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低碳健康的新兴旅游方式,是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愿景的有效助力,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绿色经济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意义。和运河有关的生态体育旅游研究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本研究从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及内涵入手,结合区域优势条件,进而提出淮安市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和未来》、《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报告(2019~2020)》等相关书籍;输入“运河”“体育旅游”“生态旅游”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学术期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搜集与运河旅游、生态体育旅游相关的论文;参考《淮安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淮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淮安市体育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相关政府文件,对研究成果和政策规划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提炼有价值和代表性的信息,为本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支撑。

1 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概念及内涵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已成为世界共识。大运河沿线河湖湿地众多,城市风貌各异,自然生态资源多样,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体育旅游的优良条件和巨大潜能。运河生态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体育休闲模式,满足了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求,获得了内心感受与运河生态高度契合的体验,达到了运动强身健体的效果。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有其复杂的内在体系,是运河沿岸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旅游等诸多要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产业形态,与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理念、旅游时尚以及大众的体育休闲趋势等变化密切相关[2]。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H•Ceballos Lascurain首先提出“生态旅游”的概念,中国的生态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3], 从此开始这一全新的旅游方式也逐渐引起了国内体育界学者的关注,对生态体育旅游概念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张洁(2000)将生态体育旅游列为更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重在兼顾旅游地生态平衡保护和经济效益提升[4]。刘少英(2005)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生态和文化保护为原则,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使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的活动[5]。刘凤云(2005)研究指出,生态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生态环保为重要导向,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效共赢的一种体育旅游活动[6]。蔡仁杰(2010)认为生态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部分,以体育活动为主导,将旅游、生态和体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7]。这些概念的表述虽所不同,但对其中关键因素的看法是一致的,即生态环保的原则、体育活动的形式、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兼顾的目标。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概念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文认为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是指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以体育活动为载体,满足旅游者领略运河文化、享受运河美景的身心体验需求,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旅游活动。

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内涵重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运河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是以运河自然生态、运河历史文化为资源取向,追求一种自然、历史、美学、运动相融合的感受与体验,同时还兼具生态教育与学习的潜在功能[8]。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注重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以浪费运河资源、破坏水域环境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获取短期的经济效益。运河生态体育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消费方式,倡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引导大众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意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融入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内核中。

2 淮安市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基础

2.1 丰富的运河旅游资源

淮安作为大运河申遗的枢纽城市之一,共有2处遗产区、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和5处遗产点被列入申遗项目的文本。淮安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辖区内水系四通八达、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淮沭河、盐河、古黄河四水穿城,洪泽湖、白马湖、天泉湖等淡水湖泊镶嵌其间,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9%,湖泊面积约占11%,丘陵岗地面积约占18%,是典型的“平原水乡”生态风貌。大运河与自然河流湖泊拧结在一起,构成了运河淮安段独具特色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是经过人工的自然景观,也是保持原有生态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运河文化遗产和密集的运河湖泊水域生态为生态体育旅游提供充分的资源基础。

2.2 发达通畅的交通网络

淮安境内高速公路网络遍布,京沪高速、长深高速等国家级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县域全部连通高速公路;徐宿淮盐、连淮扬镇铁路已建成通行,全面迈入高铁时代,苏北区域重要高铁枢纽地位基本确立;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可以通达32个国内城市。拥有便捷的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路,淮安已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淮河生态经济带[9],这为生态体育旅游发展及经济建设带来难得的机遇。

2.3 相关政策举措的支持

近年来,以打造运河特色旅游产业为主线,淮安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淮安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强调,以整合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优化扩容旅游发展空间,实现生态资源旅游化应用;以提升生态旅游产业整体吸引力为主线,创新包括生态体育旅游在内的多种新兴旅游业态,深入推进生态旅游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渗透、融合作用;以全社会共建共享,通过旅游体制的改革作为推进生态旅游的切入点,动员各部门、各企业广泛参与,构筑从景点景区旅游模式走向生态旅游模式。《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在传承与利用方面,明确将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条件改善,旅游环境优化,旅游品质提高,旅游品牌打造作为重点,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进一步明确要依托历史街区、码头古渡、河湖湿地等原真性景观,培育与运河特色相关的体育文化旅游项目。这些运河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为淮安市生态体育旅游开发和运河遗产保护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3 淮安市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3.1 科学规划,注重落实

生态体育旅游规划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律,贯彻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理念,充分发挥淮安运河旅游特色,对生态体育旅游的目标制定、结构布局、产业融合、服务管理等进行科学筹划、合理安排,形成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统一性的规划体系。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高标准高水平规划,更需要精心组织实施、推动规划落实。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合力推进生态体育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创新旅游配套机制,探索建立相应的旅游影响评估、旅游规划管理、旅游产业科学统计、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具体明确的措施,全方位支持生态旅游发展,确保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实效性。

3.2 功能完善,服务优化

内外通达的交通网络是推进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最基础条件,公路、铁路、航空的立体交通网络虽已形成,但内部连通的交通网络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各主要运河景区(点)与交通枢纽站点的无缝对接,推进运河景区(点)外围道路的快速化提升与改造,同时对城市主要出入通道及旅游线路沿线进行景观打造和导览系统升级,强化旅游快速通道的可进入性。运河生态体育旅游需要建设更高标准的服务管理平台和体系,以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服务需求。优化服务管理,完善行业标准,强化实施与监督,提高专业培训标准,促进从业人员服务能力,才能真正提升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服务品质。

3.3 资源整合,立体营销

生态体育旅游既是旅游产业全景化、全覆盖背景下的一个新途径,更是以旅游产业为支柱,优化整合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兼顾的有效模式和方法。在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中,要以旅游项目开发为载体,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以生态旅游为引导,以多向化营销为途径,努力建构立体营销体系,将体育和健康作为立足点,从旅游推介到城市营销,从上层营销到全民营销。注重体育赛事搭台、生态文旅唱戏,发挥运河文化和水域资源的优势,以城市体育交流赛、运动主题嘉年华等多种方式,延伸运河文化遗产产业链,打造特色体育运动之城。以铁人三项、龙舟、马拉松等品牌赛事的独特影响力,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规划,营造积极向上的全民健身氛围,促进体育和运河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立体营销模式。

3.4 资金支持,人才保障

生态体育旅游是涉及多行业、多要素的综合体系,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加快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资金支持政策、吸引投资政策。政府部门可以发挥多重优势,聚力吸引运河特色项目落户,鼓励多元化优质资本投资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多元化资金投入模式可以有效保持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的延续性。成立运河生态体育旅游专业团队,邀请旅游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定期评估发展状况,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言献策。实施专项人才计划,相关部门根据运河生态体育旅游的特点,多方引才,重点培养一批景点运营、旅游营销、智慧导览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运河生态体育旅游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1]李晓晟.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策略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9,21(4):37-42.

[2]陈浩,任玉勇,王丽,等.京杭运河生态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26-32.

[3]李洪波,詹卫华.生态旅游研究前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张洁.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1):16-17.

[5]刘少英.西部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生态战略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6):5-7.

[6]刘凤云.生态体育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1):17-19.

[7]蔡仁杰.海南岛国际旅游岛生态体育旅游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252-254.

[8]穆宪菊.中国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9]孙超.跨世纪淮安市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2,22(3):310-313.

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in Huai'an Grand Canal

ZHAN Qiang, etal.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Jiangsu, China)

本文系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全域旅游视角下淮安市运河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1810)的研究成果。

詹强(1979—),博士生,研究方向:体育管理。

猜你喜欢

淮安市淮安大运河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师生作品·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江苏省淮安市第一山中学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