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类APP辅助下大学生体适能课程管理体系构建及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

2021-11-21吴潮培陈柏冰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体育课运动体育

吴潮培 赵 芹 陈柏冰

运动类APP辅助下大学生体适能课程管理体系构建及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

吴潮培 赵 芹 陈柏冰

(广西大学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在高校体育公共课开展体适能课程的目的是指导高校大学生科学锻炼、创新锻炼模式,使枯燥的体育锻炼更容易激发锻炼热情。研究表明体适能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受能力和柔韧性等均有显著功效。在目前高校公共课设置层面可发现,开设体适能课程的学校较少,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构建以及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于开设体适能课程很多高校并不积极。高校公共体育课在教学中都设有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常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由于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运动量安排不够合理、内容形式较单一。

运动类APP;健康体质;测试;体适能

2014年7月,教育部出台新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新标准发布后,中国高校对在校学生体质达标不合格做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很多高校要求体质达标测试不合格将很难拿到毕业证。一系列政策促使大学生开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走出宿舍、放下手机、走上跑道、走进球馆,掀起了一阵运动风潮。高校的田径场、羽毛球馆、篮球场、游泳池又重新挤满了锻炼的同学。但是由于更多的学生有临时抱佛脚的心态来对待大学生体质测试,对于某些项目的运动强度没有很好地预估,造成在体测时出现各种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因不适造成运动性猝死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体测后的不适症状,各所高校都非常重视,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避免意外发生。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多以练习专项技术素质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体质达标测试的运动量,体育可能增加了身体素质的比重。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素质练习的兴趣不大,主要因素是项目形式单一、枯燥,加上学生不愿意在太阳下的田径场运动,传统模式下的体育课无法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本文研究基于广西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形式、考评方式为主线,借助运动类APP这一新鲜事物及体适能课的特性,探索新形势下体育课变革的新方向。

本文以广西大学体育课程现状为例,从体育课开展情况和课程设置的角度出发,结合运动类APP作为学生运动量和身体各项指标的采集工具,通过设计评价机制和制定预期目标,利用课程时间,建立体适能课程和专项课程作为对照研究对象,经过相同的训练周期,对测试班级学生进行体能测试,采集受试学生的运动成绩提升度、心肺功能指标、运动后的身体等。通过实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根源,使传统的体适能课程教学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高校学子。

1 运动类APP特点

1.1 运动类APP运作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成果应用到生活中,智能手机、数码穿戴产品、平板电脑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运动类APP之所以受到市场认可,是其改变了传统的运动模式,主要体现在便携性与即时性。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运动类APP借助这一平台为运动爱好者提供服务,借助手机和数码穿戴设备自带的GPS、陀螺仪、横向传感器、蓝牙等相关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并反馈给运动者[1]。即时性指的是,运动类APP采集的人体运动数据和信息能迅速地进行反馈。这就有利于运动者对自身身体情况能够实时监控,对自己的运动量做出及时的调整。同时,运动类APP还具有社交性、趣味性、实用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1.2 运动类APP融入高校体育课堂顺应了国家发展“互联网+”的大趋势

2015年7月4号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提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指导意见对互联网企业服务于教育机构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将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逐步探索基于“互联网+”概念下的网络化教育模式,呈几何式地增加教育范围,扩大受教育群体。指导意见鼓励探索教育新模式,对线上线下教育资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进行新教学模式评估。将运动类APP融入到高校体育课课堂,也是基于这一趋势的新的尝试。

1.3 运动类APP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运动方式

运动社交,是以运动为切入口的社交模式。运动类APP的出现,扩大了运动爱好者的社交圈,能够在运动应用平台上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并能通过运动排行和自己的小伙伴进行运动竞赛,获得快乐的同时也收获健康。以跑步运动APP软件悦跑圈为例,关联到微信的微信运动后可以借助悦跑圈实时传输的运动数据展示运动者的运动情况,并通过运动步数排行榜的形式进行排名,在朋友圈范围内各人运动水平一目了然。同时,也促进了朋友圈中的良性竞争,社交运动应用受到了用户和市场的青睐[2]。互联网将运动重新定义,再也不是单纯的强健体魄和预防疾病的功能性诉求,而是延伸到丰富精神文明和自我超越的需要。

2 高校体适能课程与运动类APP相融合的动机

2.1 传统体育课授课形式及局限性

广西区内高校开设体育课是以专项形式结合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运动强度,加以学科教学逻辑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形式采用传统的教师口令指导加标准动作示范的教学形式。各个教学环节中虽具有知识逻辑性和直观性,但是缺乏对学生生理状态以及对运动负荷量的监控。由于大学生体育课的课程课时数不能满足所有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提升,对于技术较为复杂、运动强度较大的内容,学习起来就很困难。

2.2 高校体适能课程融入运动类APP的新模式

体适能英文称为Physical Fitness,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精力在日常工作与学习,同时能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能对突发状况及时作出应变的能力。针对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要求而言,既要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又要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将体适能课程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同时,将运动类APP作为课程辅助手段,将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体适能训练范围包括速度、反应、耐力、肌力、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及敏捷性等。大致归类为体能体适能训练和技能体适能训练。针对训练形式的不同,拟选用相对应的运动类APP作为辅助。技能类选用KEEP,而体能类选用悦跑圈APP作为辅助。两种模式切换十分方便,数据采集方便快捷。学生和教师只需佩戴智能手环或者携带手机,就可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

2.3 分析制约高校体适能课程中推广运动类APP的因素

在高校体育公共课开展体适能课程的目的是指导高校大学生科学锻炼、创新锻炼模式,使枯燥的体育锻炼更容易激发锻炼热情。研究表明体适能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心肺功能、肌肉耐受能力和柔韧性等均有显著功效。在目前高校公共课设置层面可发现,开设体适能课程的学校较少,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教学构建以及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对于开设体适能课程很多高校并不积极。高校公共体育课在教学中都设有体能训练,主要针对常规身体素质进行训练,由于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运动量安排不够合理、内容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不明显。一套系统的体适能教学体系,将有利于改善和丰富高校体育课体系。与此同时,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也任重道远。

3 运动类APP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体适能课程的变化

3.1 运动类APP课提高高校体适能课程信息多元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体适能课程的其中一个功能是服务于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旨在通过运动类APP的功能辅助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科学运动,通过数据采集对自己的运动技能进一步的认识,运动类APP能随时通过便携式数码产品如:手机、运动手环、运动手表等设备,直观的向使用者提供多项人体运动指标,使用者能通过数据对自己运动的诸如心率、热量消耗、运动持续时间、强度等等了解。将运动类APP融入课堂,不仅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体育老师也可以通过运动类APP这一系统采集到学生的运动数据,从根本上改变通常只能通过观察学生运动状态、脸色和身体形态来判断学生的运动状态的情况。在体育课中融入运动类APP,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对运动素质健康监控的手段,也是为更好将整堂体育课的运动量把控好,使体育老师能更精准的把控好课程节奏。

3.2 运动类APP融入体适能课程对课程考评机制的影响

课程评价机制是整个课程体制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建设三方面因素构建了完善的课程考评机制,对于学生在课程中的考评机制,主要是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学习的效果和过程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对学生技能掌握的完成度、知识储备量等进行评价。运动类APP在体适能课程考评机制中起到辅助提供数据参考、技术规范指导、技术动作完成度评价等。由于大多数大学生为非专业运动员,加上公共体育课学生对于技能掌握程度、运动起点都有差别,在制定体适能课程考评机制时,这些因素应考虑进去,通过运动类APP辅助完成体适能课程的规定考评项目,能让体育老师采集到多元化的体能数据指标,也能了解到学生完成规定动作的身体负荷能力。

3.3 运动类APP在高校体育课推广中面临的难题

运动类APP及配套的数码设备的局限性制约了其在高校体育课中的推广,诸如计步类APP的计步方式,不同的计步类APP有着不同的计步方式,有些计步类APP利用的是手机或者手环里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来计算步数,有些是利用手机内置陀螺仪来测量步数。因此,在用不同的计步软件测同一运动轨迹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另外某些运动项目不能便利使用智能手机和数码穿戴设备,甚至会影响到运动的发挥。运动类App社交的功能整体存在着社群互动不够深入,无法满足网络社交的问题。数据纪录类运动App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因功能设置不合理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向高校体育课融合的进程。

3.4 校企结合使运动类APP更好的服务于高校体育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条例指出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科研平台体系,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主要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随着运动类APP的不断普及,新旧事物的交集也发生在了体育课堂上。相较于传统刻板的体育课上课形式,运动类APP丰富的运动信息和多样的图片视频信息能更好的让学生接纳,运动类APP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迅速地普及开来。但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使用过程中往往遇到运动类APP所提供的服务与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未能完全匹配,对于高校体育课机制的适应性国内的运动类APP尚属空白,主要体现在尚无课外作业的布置功能和课程回放功能,课堂纪律维护和签到功能等。

4 结论

4.1 运动类APP改变人们对传统体育课模式的认知

运动类APP给大学生提供了科学的运动计划和精确的运动数据,为运动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体育课中根据运动类型的需要配合使用运动类APP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但是在课堂上要避免盲目的依赖APP所提供的数据,要结合学生运动时的本体感受,以及体育教师对于体适能课程运动量合理科学的制定,注意运动之间的间隔。学生在使用运动类APP进行锻炼时要把握时间和节奏,注意休息和放松,不要形成依赖心理。

4.2 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优势创新教学新模式

推动体育课课堂创新,鼓励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资源,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科研创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意识到体育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建立依托运动类APP作为辅助功能的“考、学、评”机制,完善新型教学模式下的公共信息平台。

4.3 高校应重视及利用好新型教学模式的变革

加强学校、相关科技产业公司的合作。鼓励相关专业和学院与相关产业科技公司进行密切交流,利用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合力开发出一款切实能服务于高校体育活动相关的运动类APP,帮助高校大学更好的开展体育课教学。而体育科技公司也将获得丰富的科研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获得第一手的产品客户反馈,帮助企业优化产品,实现最终的共赢。

[1]赵猛.体适能理念与高校体育教学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5):51-52.

[2]马永帅.运动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7.

[3]黄中华.移动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18(3):96-101.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Physical Fitnes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Use of Sports Apps--Take Guangx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U Chaopei, etal.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Guangxi, China)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9KY0033),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JGB123)。

吴潮培(1983—),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陈柏冰。

猜你喜欢

体育课运动体育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不正经运动范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