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21-11-21邱烈峰陶春久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初中生教学内容核心

邱烈峰 肖 爽 陶春久

初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邱烈峰 肖 爽 陶春久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对初中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依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提出对策,以期为培养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初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Core Competencies)是当今世界各国及地区制定教育政策、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探索的重要议题[1]。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习惯养成、意志品德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困扰的特殊时期。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非常必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各学科共同努力。体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核心素养来说,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2]。体育与健康学科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来实现。因此,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对如何培养初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讨,以期为有效培养初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参考,进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1 初中生身心特点

1.1 初中生生理特点

初中生年龄大多在13~15岁,处于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发展迅速[3]。进入初中阶段,下肢增长加快,初中阶段是决定身高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肌肉力量和耐力得到较快发展,但肌肉的生长落后于骨骼,仍处于纵向生长时期,肌肉生理横断面积小,肌纤维较细,肌肉收缩蛋白少,收缩力量不如成年人。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也比成年人差[3]。肌肉耐力还不是很好、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初中生的肺活量、血压、脉搏、血红蛋白、神经系统等均有较大的发展[3]。由于性成熟加速,出现了第二性征。

1.2 初中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脑的重量已接近成人,脑神经纤维变粗、变长,分枝增多,神经纤维髓鞘化,脑神经细胞进一步分化,脑的机能也接近成人水平[4]。在记忆和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有意识记忆逐渐占优势地位;第二信号系统已经起主导作用,反思思维也开始出现[4]。

进入初中以后,由于知识不断丰富以及身体外形更接近成年人,初中生在心理上也更想独立。但由于经历不足,且在生活、经济上仍脱离不了对父母的依赖。在交往方面,同伴关系在生活中日益重要,尤其是异性同伴;对教师的“崇拜”下降,不再盲目崇拜和接受老师,对老师有了自己的评价。另外,生理的急剧变化,使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出现许多不适应,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容易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如心理生理性紊乱、自杀倾向和行为等。

在情绪发展方面,初中生的情感丰富。就体育而言,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也更加关心班级、校际以及国内外的各类体育比赛,常会因为本班、本校和我国运动员赢得比赛而感到振奋和鼓舞。然而,初中生易于冲动,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与竞赛之中。常会因为比赛顺利而兴奋,为胜利而狂喜;当然也会因为比赛遭遇挫折而急躁,为失败而烦恼;还可能会因不公正的判罚而动怒等。

初中生的兴趣也在不断分化,但大多数尚未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尽管绝大多数初中生喜欢集体活动,但男生大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女生则更喜爱动作强度不太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5]。

2 核心素养语境下当前初中学校体育存在的不足

2.1 学校体育被边缘化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重文轻体”的现象,学校体育一直被“边缘化”。尽管在中考制度改革的历程中,体育几经被列入中招考试科目,体育与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也因此有所提高,但“重文轻体”思想的长期积淀难以在短期内磨灭,并且体育与健康课程始终是非高考科目,因此,学校和家长普遍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轻视体育与健康教育,初中的学校体育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教学内容是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选择严重影响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贯彻落实。传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2.1 重体育轻健康,重技能轻理论

尽管在2001年的课改中“体育课”改为了“体育与健康课”,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体育教师依然是重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对学生健康行为的关注不够,忽视健康知识技能的培养,也很少涉及德育、美育等核心素养的渗透。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又偏重于对体育技能技术的传授,轻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缺少对学生体育运动意识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不利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进而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2.2教学内容单一,考什么教什么

目前,体育已纳入中招考试范围。面对中考压力,受“唯分数论”的应试影响,一些初中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不是教学大纲,也不是初中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而是当地中招体育考试科目。体育与健康教学始终围绕中考备考进行,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倾向。初中生在课堂中感受不到体育运动的魅力,也体验不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体育兴趣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2.2.3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段脱节

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认知水平各异,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围绕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不尽相同。各学段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既要有层次性,又要有衔接性。然而,当前我国各学段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存在“脱节”现象,学生学习呈现浅层化、碎片化。初中阶段与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没有很好地衔接,造成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重复了一些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不仅影响教学效率,还会降低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2.3 教学模式陈旧

部分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强调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学时千篇一律地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没能照顾学生的兴趣倾向,也没有考虑初中生独立性的心理需求特征,缺乏必要的教学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探究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的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2.4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过度看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能考试成绩。一方面是评价内容过于单一,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情况;另一方面是在评价方式上重视终结性评价,轻视过程性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很难全面了解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情况,评价的激励作用也必然受到影响。

3 培养初中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

3.1 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的体育态度影响其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效率,影响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效果。消极的态度导致被动地学习,不仅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低下,还容易造成运动性伤病的发生,不利于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的提升。相反,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常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6]。体育兴趣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参与来说均是非常重要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又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因此,要积极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教师的专长等因素的影响[7]。大多数初中学生喜欢上体育与健康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体育真正感兴趣,抑或仅仅是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氛围。因此,如何激发初中生的体育兴趣就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深思。为此,一是体育教师要从学生个体出发,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足球理论教学为例,由于初中生在思维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批判性,在心理上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因此不喜欢说教。鉴于经历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大部分初中生对足球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对足球的认识、理解和相关趣事,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从受教育者变为分享者,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主动权,部分学生也展示了自己,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效果,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三是实行游戏化、情景化教学。初中阶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他们活泼好动,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的好胜愿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采用游戏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可以提高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四是积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课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不断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为提升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效果奠定基础。

3.2 统整教学内容

统整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由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8],涉及面很广。因此,培养初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体育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健康知识和技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既是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本身的需要,也是满足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二是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材中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取舍。毕竟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时有限。在选择、取舍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中招体育考试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初中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机能的发育特点、学校实际等情况,亦要考虑学生现在发展及终身发展所需。因此教学内容既要有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还要有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技能,更要有发展体能、科学健身的方法;三是做好与小学和高中的教学内容衔接,尤其是与小学阶段的衔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四是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单调。在教学过程中把技能、体能、游戏、理论知识等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负荷、有技能、有乐趣、有温度的体育与健康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提高体育锻炼意识,提升运动能力

青少年儿童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初中学生大多处于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期,是许多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提升运动能力不仅是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也有提升运动能力时不待我的紧迫。为此,体育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逐步增强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安全从事运动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比赛,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以及体育竞赛和展示,进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发展体能[9]。当然,社会、学校、家庭和初中生自身均要发挥积极作用,努力形成育人共同体。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学生运动能力要注意个体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训练。初中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年龄不同产生的差异。尽管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差异不大,但由于处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导致个体间的身高、体重和各项身体素质差异较大;(2)性别差异。10岁以前,男女儿童的身体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基本相同。在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由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他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的变化,男女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3)由于遗传和生长环境不同造成的差异。

3.4 加强德育渗透

高尚的品德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体育品德也因此成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建立,容易被影响。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很多。一是通过讲解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感人故事或让学生观看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塑造学生的爱国主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来培养初中生的体育品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载体之一,蕴含了民族精神和情怀。通过学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经受民族文化的洗礼;三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或通过训练、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坚持、勇敢、自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自尊自信、顽强拼搏、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体育品格。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渴望伙伴关系,寻求归属感的阶段,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也为其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进行体育游戏或体育竞赛过程中,学生不仅会体验胜利的喜悦,也经常会经历沮丧、失落、无助等失败体验,学生通过不断地“体验-调整”,逐渐形成正确的胜负观。通过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体育道德;四是体育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言行,不迟到,不早退,在授课时文明用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培养体育品德要善于捕捉时机。例如,在体育竞赛时,当学生面对强大对手时容易胆怯而产生逃避心理,或比赛落后时容易气馁而放弃,体育教师应在关键的时点刻时给予鼓励,促使他们能够敢于挑战、坚持到底,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

3.5 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

健康是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各国均重视国民的健康,我国亦是如此。因此,健康行为也是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关注师生生命全周期和健康全过程”[10]。健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生活方式和行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促使初中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首先是丰富其健康知识。丰富的健康知识不仅可以规避风险,为健康保驾护航,还可以端正态度,改善行为。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危险的行为,哪些物品有潜在的风险,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科学的健身方法。尽管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还会促进心理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一定要合理、科学、适宜。否则不仅不会促进健康,反而会危害健康;其次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初中生生活阅历少,自制力差,行为比较随意,这很不利于身心健康,教师要加以讲解、引导和矫正;其三是需要家庭参与。学校仅是初中生生活空间的一部分,家庭也是大多数初中生的主要生活空间之一。因此,促使初中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需要家长监督、矫正,形成学校教育、家庭参与的“合力”;四是积极采用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让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使体育活动生活化。适宜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行为,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带来其它的积极生活方式。但是让体育运动生活化,仅有课堂体育教育远远不够,必须应用于实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比如采用体育锻炼来减肥塑形,采用体育锻炼来排解不良情绪等等。对初中生来说,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一方面,初中生本身调控情绪能力差,容易冲动;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学习日益紧张,再加上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导致各种培训班、辅导班、补习班充斥着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面临巨大压力,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体育锻炼可以排解不良情绪,尤其是有氧运动在缓解压力、排解不良情绪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4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习惯养成、意志品德培养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困扰的特殊时期。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就显得非常必要。体育与健康学科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因此,要积极采取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统整教学内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升华其体育品德和促使其形成健康行为,进而来培养初中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邱烈峰,肖爽.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2019,40(4):22-23.

[2]岑艺璇,张守伟.国外核心素养框架下体育教育改革的探索[J].体育学刊,2018,25(1):104-109.

[3]殷家鸿,卯昌敏,王徽.中、小学生主要生理、心理特征及体育教学探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4(5):53-57.

[4]薛丽影.基于心理适应性的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5]孙馨.上海市初中生体育兴趣与身体素质的相关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3.

[6]陈祁罕.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7(6):133-136.

[7]曹贝.初中生体育参与兴趣与动机关系的实证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8]季浏.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18,38(2):3-20.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学出版社,2012.

[10]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EB/OL].(2019-03-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1903/t20190315_373532.html.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Path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Subject Core Liter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QIU Liefeng, etal.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890027),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A890011)。

邱烈峰(1970—),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与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初中生教学内容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