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下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思政育人理念与路径研究*

2021-11-21张克豹曹电康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化动机思政

张克豹 曹电康

自我决定理论下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思政育人理念与路径研究*

张克豹 曹电康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从自我决定论出发,运用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深刻分析学生群体特征和不同的学习特质,紧紧围绕如何满足其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设计激发和内化学生吸收融合了思政育人元素的动机环境,从而做到思政育人理念与路径的改革创新。结论:了解学生群体学习需求才能因材施教;发挥体育教师自身主导性作用;深化思政育人理念于教学实践全程,根据学生基本需求与特征裁定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激发学生自主性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效果内化,重塑课程评价体制保障学生动机激发与内化连贯实现;学校层次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改革。

自我决定理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深度挖掘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之进一步凸显,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大学体育课程除了具备增强学生体质,传授各项运动技能之外,自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和理念。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同根同源,有共同的育人思路、时代问题与考验;课程思政为体育课程重构指明了路径,体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课程思政与体育课程相互融合可以实现双赢。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积极的本能,具有先天的自我实现与不断整合的潜能(自主性);该理论不仅关注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或自愿性程度,也强调主体与社会情境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对正在进行的行为自主性程度取决于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理念除了发挥体育课程自身的育人优势,运用好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还可进一步借鉴自我决定理论,以发挥该理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1 自我决定论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教学实践现实意义

自我决定理论(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简称SDT)是由美国学者Edward L. Deci和Richard M. Ryan创立,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有关人类动机、情感和人格的宏观理论[2]。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有积极的本能,具有先天的自我实现与不断整合的潜能;该理论不仅关注个体行为的自我决定或自愿性程度,也强调主体与社会情境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人类对正在进行的行为的自主性程度取决于个体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2]。以自我决定论为理论基础,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的进程提供了符合现实教学实践的方法论与理论支撑,为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改革提供了具体开展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当下学生学习与接受思政教育的基本需要,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努力营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身学习自主性。才能使得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深入人心,符合教学客观现实,而不教条;从而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践路径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培养出核心价值观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CET)。认为社会环境的外部事件对内部动机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认知和评价引起的[3]。CET阐述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宏观环境因素对于人的动机的作用。在大学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关价值观与个人素养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时潜移默化进行的,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思政元素教育的内部动机,进而有益于促进思政育人成效的实现。

为进一步阐述自主动机或内部动机的形成过程,Deci和Ryan又发展了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 OIT)。OIT将动机分为3种类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无动机[4]。OIT认为人类动机是从无动机到外部动机再到内部动机的连续体,即无动机一外部调节一内摄调节一认同调节一整合调节一内部动机,它们可以发生转化,即动机内化。这个连续的调节过程是需要重视发挥外部环境与个体特征的作用,满足学生的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才能使动机从无到有的转化。这就需要在现实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生活实际、以满足学生三个基本需要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努力营造思政育人的外界环境[5]。实现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动机的内化。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接受且及时的内化于心,进而做到致知于行。

为阐释动机内化过程的个体差异而发展出了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s theory, COT)。因果定向是指具有人格特性的个体对自身行为归因的倾向,即个体差异。基本需要理论(basic needs theory, BNT),它是SDT的核心[2]。BNT认为,人类具有3种基本心理需要: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和关系需要,它们是促进个体行为动机的环境特征。如果社会环境满足这3种需要,那么就可以促进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有利于形成内在目标定向,特别是自主需要的满足能够让个体体验到自己的行为是由自我决定的而不是外部控制的[4]。这就要求现实教学活动中的教育者必须关注学生在学习与受思政教育方面的基本需要与个体差异。这与我国早前提出的“因材施教”不谋而合。从而使处于思政育人改革浪潮中的大学体育有了实践性理论支撑与突破点。不能只注重当前的流行的教学模式与育人理念,从教育者视角看待改革,而忽视了处于新时期的被教育者群体的基本需要与个体差异。

随着理论的发展,SDT也聚焦于个体的动机“是什么”,即人们目标的具体内容或所指对象[4]。发展出目标内容理论(goal content theory,GCT)[6]。GCT认为内部目标指追求个体成长、人际关系、安全、情感亲密和身体健康等来自于人的核心价值以及追求内在奖励的目标,它可以直接满足人们的内部心理需要如先前提到的归属感、能力感和自主感。而外部目标是指追求财富、名誉、地位、形象、吸引力、他人一致和外部压力等目标,这些外部目标会阻碍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7]。学生注重内部目标符合当下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过程中,应教育学生追求内部目标,不被外部目标所迷惑,才能成为出核心价值观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与创新路径分析

在当下的课程思政育人改革过程中,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提出为各学科、专业的相关课程的思政育人改革提供了核心理念,为各类课程合力实现新时期全员全方位全程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一种育人理念,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提出改革创新路径,也未给予课程改革具有实践性意义理论基础。社会各界都在基于自己相关领域的认识与教学经验的积累,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做出自己的探索。对于当下的学生什么样的思政教育方式不教条?什么样的思政元素是处于新时期大学生所或缺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基本需要又是什么,个体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什么样的思政育人环境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自主性以及使之内化?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解决了这些实际教学问题也就真正实现了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才能领会自我决定理论在这改革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从而才能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的创新改革。

2.1 了解学生群体学习需求才能因材施教

自我决定论中的因果定向论注重动机内化过程的个体差异;基本需要理论提出了社会环境要满足学生个体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才能促进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有利于形成内在目标定向,进而实现动机从无到有,从无趣到有趣。从两个理论出发,就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在学习与接受思政教育方面的基本需要与个体差异[8]。才能在学生思政教育领域上实现“因材施教”。从而使处于思政育人改革浪潮中的大学体育课程具备实践性理论支撑与独有的突破点,使之符合新时期的教学形势,达到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效果。

在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改革过程中,教育者一直注重培养学生合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思政育人教学与改革要点[9],而忽视了新时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使得相关的课程思政育人改革略显教条与老套。

解决当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就必须在课程改革之初广泛的调查与了解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方面的基本需求是,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之间的差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他们喜欢的,他们在个人素养方面主要缺乏的素养元素是哪些。只有这样明确的理解受教育者的各种情况,才能有针对性的改革目标与方向,才能使得大学体育的改革不脱离现实,从而受学生喜爱,在快乐中增强体质,完善自身素养。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大学生处于空前的信息化、现代化时代。他们出生于21世纪,多才多艺,执行力强、接受信息与新事物能力强,对生活质量要求高;在吃苦耐劳、个人意志力、独立生活、自制力、合作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要取长补短。发挥其强大的学习与接受能力,使之在磨练自身毅力、学会合作,生活逐渐独立,具备较强的自制力中发挥自身优势。当下的思政育人改革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所短缺的素养元素,才能真正满足学生基本需要,进而做到因材施教,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大学体育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在这些思政元素中要根据学生的基本需要与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筛选,选出新时期大学生短板进行强化,才能使得思政育人功效事半功倍。

2.2 发挥体育教师自身主导性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者、教学活动改革者与执行者,在整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认知评价理论重视外部因素和内部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强调宏观环境因素对于人的动机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大学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关价值观与个人素养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使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有利于激发学生接受思政元素教育的内部动机,进而有益于促进思政育人成效的实现。在创造思政育人环境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体学习环境与氛围的良好程度。

这就要求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师在进行思政育人改革与相关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与差异性,明确体育课程蕴含的符合当代大学生需求的思政元素,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加深自身业务能力深造,努力学习与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所需的专业知识,实施路径所需的外部环境营造要求,从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与思政教育外部环境,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与个人素养的内化;注重培养学生追求内部目标,而不是外部目标,使得学生在人生之路上更加平坦;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积极进行课程育人改革,并且广泛调研与借鉴经验,注重学科交叉,更加注重思政方向的教师进行合作。

2.3 课程自身

2.3.1深化思政育人理念于教学实践全程

大学体育自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着重突出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作用,有利于思政教育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的多元化,激活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11]。也利于在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环节中凸显本身的育人价值,使得育人环节实现学习技能与培养价值观两者双赢。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前且在学习运动技术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使得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时更有成效。而利用体育精神以及其他体育手段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就是体育课程对于学生教育的两大初心之一,由此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隐形的思政课程,也可以说体育课程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更是思政元素的有效载体。所以在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注重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传授基本运动技能,而是应该把思政育人放在教学目标首要位置。体育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把该理念运用到常规的教学活动中,而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应以该理念为中心思想。因为体育课程具备实时的实践性,所以在以思政育人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并不妨碍发展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等教学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课程在贯彻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时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体育教师必须运用该优势深化思政育人教学改革,使得思政育人理念根植于常规教学过程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与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内涵。

2.3.2根据学生基本需求与特征裁定课程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古自今,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一直被大家广泛推崇,当代的教学变革也在朝着量体裁衣的方向进行。那么在大学体育课程开展思政育人理念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注重本身课程的量体裁衣,找出蕴含着新时期大学生所欠缺的思政元素的课程内容,才符合当下的教学改革潮流[12]。思政教学内容的审定不能只是从常规的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而是教育者视角、被教育者视角、社会及用工单位视角并存。所以要求教育者开展思政育人改革时不仅仅从自身专业角度去思考,而且要重视学生群体的基本需求与个体特征、社会及用功单位对人才的期盼。所以在圈定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思政育人元素时,必须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调查与了解,以此掌握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各方面的述求;更要与社会及用工单位座谈,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人才在专业技能与个人价值观素养上的要求。使得这样裁定的教学内容及与之相适应的思政育人元素,更受广大学生喜爱,思政教育不显教条[13]。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与接受相应思政教育的动机。

在安排教学内容及其教学进度时,第一,必须突破以往教学目标三段式安排。从发展身体素质、传授运动技能、培养特定情感目标转变到把思政育人目标融合到前两个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使之彼此相互融合,而不是单独教条式的说教。第二,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多样,针对特定的运动项目,必须从学生学习基本需求与个体特征出发,不能一成不变的安排教学内容。什么样的内容最能磨练学生的意志及团结合作等相关素养?什么样的练习是当代流行的,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比如体能练习、瘦腿瘦腰减脂增肌练习。特定的运动项目什么样的练习内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放到课程的靠前的位置。第三,什么样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注重内部目标而不是外部目标。这都需要大学体育教师针对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重新审视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从以上几点出发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以适应当下新时期思政育人的课程要求。

2.3.3以激发学生自主性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效果内化

教师激发学生动机,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与接受思政教育自主性,使其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学习目标是当下所有教师所追求的理想教学形式。自我决定论十分强调宏观环境因素对于人动机的作用。唯物辩证法也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认为人是能动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客观规律是社会环境客观存在的。所以对于学生进行思政育人教育,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才能进一步促进育人元素内化学生心中,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与接受思政教育的自主内化。

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课程内容如何安排,而且注重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时外部环境的营造。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营造特定的思政育人环境。并且侧重发展学生探究式自主式学习,使得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增强体质与发展素养双料提升。要达到此目的,要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必须做好营造外界环境的准备,这不像以前常规教学的备课[14]。这对于体育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器材、场地的准备到学生如何安排练习再到教师以什么样的话语去点播、引导、评价学生等。其实一节体育课程更像一部电影,不仅仅注重人物的描写,也注重外界环境的渲染,使之促进思政育人进程。

2.3.4重塑课程评价体制保障学生动机激发与内化连贯实现

对于学生的评价至关重要,在以往的大学体育课程成绩评定时,为了保证学生成绩的公平公正,大多数高校都会采取数值化的成绩评定,学生达到什么水平,给予什么分数,数值化的成绩评定再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但对于学生综合的人文素养评价并没有体现[15]。在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进行,各占有一定比例,并且提高定性评价比例,在学期结束时,采取学生分组之间的互评与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并存。这样的定性评价补齐了单一数值化评价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工作量,但对于学生的评价做到了,从单一走向多元,能够照顾到各个水平的学生,尤其对于锻炼积极性高,自身运动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进步大,人文素养高的学生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肯定。这样才能做到不再以身体素质水平,技能掌握程度单一评价。

在对于体育教师的评价方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要对教师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课程大纲、课程进度、课程教案的编写等文件上的统一要求与审核;对于教师在常规教学活动中对变革的实际应用程度的审核评价。再者,重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教学活动实际受益人是广大学生,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很多课程都有此环节,但都是学生查询成绩之时的问卷调查类评价,这类评价只是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显。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课后座谈评价、同行听课评价,专家组评价。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失误或需改进之处进行全面的改进。最后,切实改进体育教师绩效保障制度。对于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体育教师要在业绩绩效评价方面进行支持,提高工作量的权重,使得教师参与变革,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时,自身利益也得到充分保障。诚如加拿大学者麦克·富兰所指出:“把教师看做变革的动力并非牵强附会……教师作为变革的动力是想做成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教师是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动力[16]。所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绩效收入,会直接的促进体育教师的变革动力,使得变革不是流于形式,牵强附会。

2.4 学校层次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改革

自我决定论强调动机的激发与内化,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身处的外部环境。只有两个因素同时发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之接受思政教育内化时效果更佳[17]。所以在常规教学时教师不仅注重思政教育氛围的营造,并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使得学习效果快速内化,培养个人文化素养。在学生课程之外学校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学校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直接场所,学校安排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学习进程。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过程中,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对于大学体育课程开展场所,要进行良好的思政环境营造,例如场地设施的规章制度,要以方便学生锻炼为根本出发点,而不是基于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为中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身为主人公的服务理念;场地环境的设置上,更加突出人文素养的装饰,各种宣传标语、图案等都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在大学体育课程有关管理方面要从学校管理层次上给予高度重视,给予该课程思政人改革以有力支持,例如牵头与鼓励体育部门与思政部门的联合课改与交流;加大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资金与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给予广大参与改革的体育教师业绩绩效上的支持;制定相关文件督导与促进体育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变革;鼓励体育教师进行外出学习与调研。

3 结语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于动机的激发与内化的认识,来指导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具有实践性意义。课程思政是育人理念,并不是方法。课程思政的提出,展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要达成的成效,是一个顶层设计,给我们的思政育人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自我决定论对于动机的激发与内化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具备实践意义的方式方法。自我决定理论注重动机内化过程的个体差异,也提出了社会环境要满足学生个体的自主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才能促进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有利于形成内在目标定向,进而实现动机从无到有,从无趣到有趣的调节。个体能动性与外界环境的双重注重,使得学生学习知识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得到良好的保证。更为我们指明了具体路线:从根本上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教师发挥改革主导性作用,烘托思政育人氛围,促进学生探究式自主学习;课程自身根据学生需求特点量体裁衣选定内容,以激发学生自主性为目标重构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效果内化,重塑课程评价体制保障学生动机激发与内化连贯实现;学校层次更要在管理、制度、文件方面给予课程改革支持。这样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才能进一步实现,达到实践性指导广大教学活动的现实意义。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7/06/content_5070778.htm.

[2]Deci E L,Ryan R M. Handbook of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M].Rochester,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2.

[3]Deci E L,Ryan R 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ur [M].New York: Plenum Press,1985.

[4]Ryan R M,Deci E 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68-78.

[5]刘靖东,钟伯光,姒刚彦.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国人人群的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10):1803-1813.

[6]Ryan R M,Williams G C,Patrick H,et a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The dynamics of motiv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wellness[J].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6):107-124.

[7]Kasser T,Ryan R M. Further examining the American dream: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goals[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6(22):80-87.

[8]Ryan R M,Patrick H,Deci E L. Facilitation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nd its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s based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The European Health Psy-chologist,2008(10): 2-5.

[9]魏双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10]刘淑贞,刘淑容.高职院校“三师”协同育人深化“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170-172.

[11]赖丹凤,伍新春.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教师激励风格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4):580-588.

[12]常益,张姝.健体育魂: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转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6):136-141.

[13]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14]杨经纬,刘涛,李显国.回归育人:学校体育课程本质的再认识[J].湖北体育科技,2019,38(10):937-940.

[15]马书红.自我决定论与道德发展的动机培养[J].学理论,2015(35):178-180.

[16]麦克·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20.

[17]薛欣,高永强.新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回归与定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5):74-80.

On the Concept and Path Research of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ZHANG Kebao, eta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51, Shanxi, China)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发展基金项目:山西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思政教育研究(ZYTY201903);2020中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校公共体育体育课程深化思政育人路径改革创新研究(ZJ2020169)。

张克豹(1991—),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内化动机思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红色旅游地文化氛围生产与旅游者价值观内化关系研究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动机比能力重要
思政课“需求侧”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