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南龙舟文化研究*

2021-11-21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川南龙舟四川

张 亮

川南龙舟文化研究*

张 亮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四川历史上经历过两次移民,而四川人口西北向东南分布,水域流向川南地区,给川南文化交融,创造自然条件。本文通过对川南龙舟文化研究探析四川龙舟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环境,发现川南龙舟文化发展规律:川南龙舟竞渡文化属于外来文化,确定从秦国灭楚由人口迁徙带来文化习俗,其发展经历宗亲自发期、半宗亲半契约,走到契约期三个时期。

龙舟;竞渡

龙舟在我国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的一项民俗体育项目。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到目前为止没有准确起源,现在人们往往认为纪念屈原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是龙舟起源。但是龙舟起源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通过长江流域将龙舟文化传播开来。龙舟起源或者是产生,都是当时社会生产活动反映,这种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与本土地域特色文化相融合,扎根特定的民俗土壤,形成了具有地域色彩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这种民俗体育文化浸染着民俗物质文化生活的印迹。

四川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历史移民,分别是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民俗文化在迁移过程中相互接触相互影响,不同地域人民、不同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融合。民俗文化层的重叠,经过历史的洗礼,各种文化冲撞、结合,形成具有四川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四川由于地域原因西高东低,人口西北向东南呈“西疏东密”线状分布。外来民俗文化与川南本土民俗文化相交、融合,再由川南向四川腹地传播。龙舟发展必要条件是有水域。四川江河众多,中国七大水系黄河水系、长江水系流经四川,四川以长江水系为主。长江水系主要从西藏、云南、四川边界流进四川南部,川南地区河流,水系交互,流域广阔。川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是龙舟发展育床。川南是四川本土民俗文化与外来民俗文化聚集发散地。川南龙舟文化折射巴蜀文化、川江航运文化与迁徙所带来外来文化融合,蕴含四川民俗文化内涵。本研究以龙舟为研究对象,探析四川龙舟民俗文化的历史发展环境,揭示川南龙舟文化发展规律,促进保护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 四川龙舟文化的起源

关于四川龙舟记载最早在隋朝,唐代白居易升任忠州刺使时,他写两首关于龙舟竞渡诗,在《何春浑诗之十五》写到“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根据地方志记载,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隋军讨伐陈,战船航行到乐山,江中有游龙导航,曾改名“游龙县”。梁代《续齐谐记》、以及《荆楚岁时记》记叙龙舟竞渡起源[1]。如果以此作为四川龙舟文化的起源就未免显得苍白无力。文化的起源,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对事物进行价值思维肯定创造。那么鉴定四川龙舟文化的起源,首先要对四川这个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因为“四川”名字由来源于北宋,公元前1045年(西周初期),古蜀建立,疆域含括整个四川盆地。龙舟文化所指代表是龙舟文化深层次含义,龙是一种抽象的象征图腾。不同的时期时代背景会对图腾符号产生某种程度影响,图腾文化跟我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生产力变革图腾文化发生改变,形成新的诠释及定义。

在中国,龙的发展分为图腾崇拜、神灵拜神、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佛教龙与中国龙相结合四个阶段。“龙舟”名称由来大约在图腾的崇拜到多神崇拜时期。图腾形成与当时人民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伯赞《先秦史》说“东方伏羲氏为龙图腾”,龙是中华民族创造图腾,华夏儿女都以“龙的传人”标榜自己,龙作为特色符号象征祥瑞。龙能够驱邪、避灾、祈福。龙的起源有许多传说,笔者认为龙图腾合并说最贴近历史发展规律,闻一多先生认为龙就是虚拟的生物图腾,它最初是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图腾。它代表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寄托的文化。《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华阳国志》记“鱼凫田于湔山”,广汉三星堆出土大量与鱼凫相关图案文物。成都温江鱼凫村出土鱼凫时期的陶罐出现鱼和鸟的图案。特别是三星堆一号祭祀坑道出土一根金丈,金丈图案出现人头、鱼、鸟。以当时冶炼技术来说,金丈更多表示是一种财富象征、人头图案代表权力,而鱼、鸟含义是既能潜水又能上天,代表神权。古代蜀国是以鱼凫作为其特有图腾,集合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帝王崇拜。查阅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发现,蜀文化滥觞于商朝,见名于春秋,成于秦汉。而最早的龙舟记载于公元前318年—公元前296年,在史料《穆天子传》记载龙舟出现,比屈原投汨罗江的时间还要早600多年[2]。也就说,在屈原投江之前,人们对于特定船只称之为“龙舟”。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个时候龙舟的规格、用途,但从字面意义也能分析得出:以龙这样特殊图腾命名船。在这段时期,古代蜀国图腾符号是鱼凫,与中原龙的腾图具有明显不同,从图腾文化来看,最少可以判断出,古代蜀国没有龙腾图发展的土壤,那么更不会出现以龙命名“船”或者“舟”,“至蜀,起见望帝”望帝建立开明国,历经“十二世”被秦所亡。战国时期,秦国兼并蜀国。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历朝历代在四川地区设立地方行政机关由中央统一管理。从这一点说明龙舟在古代蜀国没有生存土壤。龙舟文化何时进入四川,无法考证,但是我们可以大胆推断,公元前361年秦灭蜀,大批量自秦地迁徙而来的秦人,改变了四川的人群构成。公元前226—223年秦灭楚。之后秦统一全国,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促进四川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楚人迁入四川后,龙舟竞渡文化逐渐在四川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太史升庵遗集》卷五中《竞渡曲》有过这样一段诗句“五龙青红黄白黑,昂首竖髧扬鬐翼”,这是龙舟一词出现在川南地区最早记载。

2 川南龙舟文化趋同性

川南地区端午节是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举行一种祭祀活动,四川的泸州、内江、泸州、乐山都是“夺标”竞渡的热点地区[3],内江地区端午赛龙舟活动主要包括:扎花船、抢鸭子、抢彩头、抢旐[4]。泸州抢彩指的是将鹅或者鸭子、彩礼扔进江中让参加龙舟竞渡队员通过泅水表演方式展示水性。内江地区抢鸭子、抢彩头其实表达相同意思,这种习俗相同、活动形式相似,证明川南端午祭祀文化趋同性。富顺 “抢照”就是“抢彩”,由出彩的单位或户头,在沱江河东岸的挂榜上树立旗杆,旗杆上挂着一把蒲扇作为彩头。参与“抢照”的龙舟并排于河滩,主持人以燃放鞭炮为出发信号,各龙舟万桨齐划,划到岸边的龙舟,派出擅长跑步的划手跑上山头,先摘到蒲扇为胜。在富顺“抢照”的彩头有时候以若干银元或者银锭。泸州地区端午赛龙舟活动主要包括:抢兆、抢彩[5]。抢兆和抢旐读音相同,意思相同,都是抢旗子意思。泸州城流行抢“兆”,也称“夺标”,横渡长江,以最快速度划到对岸夺取杆头悬挂“兆”为胜。由于参加队伍众多,采取单淘汰赛制。

3 各时期川南龙舟竞渡文化发展

胡娟认为龙舟历史历程经历四个时期:1949年以前(自发期)、1949—1976年(禁止期)、1976—1984年(调整期)、1984年至今(加速发展期)[6]。我们根据胡娟划分四个时期,大致能明白,这四个时期是以政府为主导政治性划分。笔者认为龙舟文化划分应该从参与龙舟竞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划分,以人们之间关系转变为节点,川南龙舟历史历程经历三个时期:1912年以前宗亲自发期、1912—1949年半宗亲半契约调整期、1949年至今契约发展期。

3.1 宗亲自发期

在走访调查中龙舟竞渡船队多以乡村宗族为单位,其各队运动员之间存在血缘关系。各自族长自发轮流兼任祭祀活动及龙舟竞渡比赛的负责人。清代龙舟竞渡比赛知县主持祭祀活动、颁奖[7]。我国传统文化的原点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要考虑到自然环境导致的文化差异性[8]。构建农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主要特征以家族本位,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下,家族是相同血缘家庭组成庞大社会群体。往往一个自然村落,基本上都是由单个或者多个家族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靠血缘关系维系。在这种环境下,传统体育文化组织、管理是建构在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很难将封建统治集团的政令、法令传遍乡村社会。地方行政长官权力行使要通过族长特殊阶层传递到下层社会。族长作为乡村社会政治首领代表着地方下层人们权利与利益,族长合法性不来自封建统治阶层,也不是依靠拥有财产实力,而是依赖于家族辈分或者对地方公共事务的贡献。族长是封建统治者与下层社会之间一座桥梁。宗族是封建政府实施治国基础方针,封建政府利用宗族协作治理,从而赋予宗族执法权,即认可宗族宗亲法[9]。宗亲法的实行促进人们的宗族群体观念。宗族宗亲法是封建政府赋予宗族族长的权力,也是稳固宗族外力。维持宗族内在凝聚力的是宗族文化认同、宗族公共财产及公共财产经营所得利益。看似宗族内在凝聚力与龙舟竞渡文化没有联系,其实反映的是文化含义的所指与能指关系。

3.2 半宗亲半契约调整期

清末民国初,泸州龙舟竞渡由码头(袍哥堂口或行业工会)联合主办,筹办负责人由各码头袍哥舵把子轮流充当[10]。1931年,富顺二十四军刘文辉部,第五旅旅长张志芳支持,龙舟竞渡“花船”抛出四五千只鸭子,其中张志芳的部队就抛出一千多只。1938年,富顺县龙舟竞渡活动,有自流井盐场、富顺糖帮等参加[11]。内江龙舟竞渡由袍哥码头带头组织,帮会附和参加,政府机关法团赞助。1946年系仁字二十四面码头、义礼两堂二十六面码头联合发起,米帮、船帮、粪帮响应[12]。民国年间,泸州城下的龙舟都属于各个码头和行业帮会,泸州城下龙舟主要有14艘:“小青龙”属于小市回龙湾篾帮公会、“新白鹤龙”属于小市码头袍哥义字堂口、“喳口巴龙”属于小市王爷庙码头、“铁板龙”属于小市水淹土地码头、“小墨龙”属于北门捻匠帮(造船业)、“老墨龙”属于大北门码头袍哥礼字堂口、“靖江龙”属于汇津门外小沙湾、“老龙”属于东门口袍哥礼字堂口、“青龙”属于凝光门袍哥堂口、“烟杆斗斗龙”属于粪帮、“金龙”属于澄溪口条木帮、“老白鹤”属于沙湾码头、“苋莱龙”属于田坝下方金鸡渡码头、民国三十四年轮船公司组建“胜利龙”。 在领主与农奴间、师傅与徒弟间、行东与帮工间、地主与长工佃户间、宗师与门生故吏间以至土司土官制度下的土司土官与土民土兵间,存在的都是宗法封建关系[13]。泸州14艘龙舟队伍中,我们可以清楚发现大多数队伍组成都属于帮会,少部分属于企业。龙舟竞渡比赛承办由领主、帮会、公司等轮流主持。相对于封建主义社会龙舟竞渡队伍的组成关系,参赛运动员与代表队之间是一种半宗亲半契约关系,既存在宗族亲缘关系,同时存在契约关系。

3.3 契约发展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变,政府与社会个体不再处于对立状态,而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宗法制度从此消亡。建国后,富顺的龙舟竞渡出现停滞期和发展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龙舟竞渡活动被加以“搞封建迷信活动”的罪名而取缔。粉碎“四人帮”后。龙舟竞渡“抢鸭子”得到恢复。泸州在建国后,每年组织的龙舟竞渡1965年停办,1985年恢复。1986年5月富顺成立“龙舟指挥部”,参加龙舟竞赛的单位四十多个,运动员三百五十多名,其中安溪乡顺江村农名自费组织龙舟一只,五桥乡专业户何远洋私人龙舟一只。乐山的文化部门1984年提出龙舟活动为经济服务的观念,1986年举办以开放为主题,经贸为中心,龙舟经贸交易会。从此以后,川南各地市龙舟竞渡比赛,由政府机关主办,企业单位协办,各队其运动员都是其代表单位员工。龙舟竞渡设置奖金,按照比赛成绩领取奖金,同时邀请传媒对比赛进行直播。

川南龙舟竞渡文化,从宗亲自发期过渡到半宗亲半契约,最后走到契约期,承办性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变化,各个龙舟队队员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从血缘宗亲关系,到部分是血缘部分是契约关系,最后成为都是契约关系。一般来说,运动员与代表队存在契约关系,大多数存在于职业运动竞赛中。当一项运动职业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经济水平专业化、赛事商业化、市场垄断化、赛事组织化、利益市场化。目前存在多支队伍参加川南各县市龙舟比赛队伍,参加运动员系赞助单位员工,但主要从事龙舟运动训练,不参加相关的生产管理工作。参与单位不单纯想获得比赛奖金,还想通过媒体直播宣传公司,将商业利润最大化。就目前看,川南龙舟运动员竞技水平逐渐提高,比赛规模及市场影响力逐级升级,比赛文化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川南龙舟竞渡正由业余向职业过渡。

[1]李明.中国民俗大系.四川民俗[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397-398.

[2]杜达罗.龙舟[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8):2.

[3]殷兆安.我们的传统节日[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1):139.

[4]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内江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第29辑[M].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内江,1996:149-151.

[5]政协泸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泸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M].政协泸州市文史委员会:泸州,1996:112-121.

[6]胡娟.我国民俗体育的流变:以龙舟竞渡为例[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27.

[7]华西都市报.清代龙舟赛抢红算夺冠[EB/OL].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70529/42652.shtml.2017-05-29.

[8]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75-81.

[9]冯尔康.十八、十九世纪之际的宗族社会状态——以嘉庆朝刑科题本资料为范围[J].中国史研究,2005(1):99-117.

[10]政协泸州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泸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M].政协泸州市文史委员会:泸州,1996:109.

[11]四川省富顺县委员会编,富顺文史资料选辑.第9辑[M].四川省富顺县委员会编.富顺,1995(2):134.

[12]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内江市市中区文史资料选第29辑[M].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委员会学习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内江,1996:144.

[1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人民出版社,2000(4):52-53.

A Study on Dragon Boat Culture in South Sichuan

ZHANG Liang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Neijiang 641112, Sichuan, China)

内江师范学院2014年《川南龙舟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SA01。

张亮(1986—),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教育质量管理。

猜你喜欢

川南龙舟四川
四川移动
四川移动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龙舟
从图像考古角度看川南石棺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
观云
川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
端午节,看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