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表演文化的功能及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1郭芬鹏曹电康李晓栋于海莲

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郭芬鹏 曹电康 李晓栋 赵 岷 于海莲

武术表演文化的功能及发展路径研究*

郭芬鹏 曹电康 李晓栋 赵 岷 于海莲

(中北大学 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以“武术表演”为核心要点,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功能剖析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武术表演源流的梳理,结果表明古代武术技击性与军事功效已日益被健身、娱乐、观赏和教育等功能所取代。现如今武术表演更大程度发挥其审美与教育功能、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提升民族聚合力、带动体育经济产业链发展等。本文基于这样的趋势下,进一步提出相对应的发展路径,为更好的促进武术表演文化的发展提供对策。

武术表演;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在当今武术社会中,武术表演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表演魅力。同时,武术表演也是武术得以广泛传播的“助力器”,加速了武术在国内及国外的传播速度。武术表演作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既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感。远在原始人群的氏族社会,武术成为各个氏族争夺地盘和物资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习练的过程中武术表演随之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表演的内在文化功能与价值也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技击和观赏两个方面,更注重于武术的推广、民族文化的传承、经济产业链的联动发展等多重价值方面。本文将进一步探究武术表演的深层次文化功能,寻求发展路径,为武术的继承、推广、传播提供建议与启示。

1 武术表演的历史源流

武术起源于古代的狩猎与战争,武术表演的雏形在这一时期也应运而生,伴随历史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以春秋战国为例,《春秋左传》中记载:“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逾。义,利之本也。”又如《孙子兵法》中记载:“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等。这些史料表明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需要将武术(军事)放到重要地位,也使得武术的表演与文化功能得以进一步的延伸。公园前221年,武术表演得以规范化,秦始皇大一统后,金人十二得以铸造,在礼制方面由尚武开始向尚艺、尚乐以及尚表演的方向转变。隋唐时期,武举制的实施促使武术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也为武术表演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宋元时期,戏曲、杂技以及小说的出现为武术表演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繁荣昌盛,一系列戏曲、小说等文艺作品问世,标志着武术表演的发展达到黄金阶段,相对专业系统的武术表演理论与技法在这一学期也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

民国时期是传统武术向现代武术过渡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武术被进一步细化,为武术表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辛亥革命以及庚辛事变的发生,武术军事战争的功能被逐渐弱化,但武术的健身、娱乐及教育功能日趋受到众人的喜爱。据数据统计,至1933年全国上下约有25省拥有自身独立的国术馆。伴随时间流逝,祖国日益强大,促使国之精髓——武术进一步走出国门,武术表演在大国外交中也日益发挥作用。1936年,张之江等在德国举办的十一届奥运会上初次把武术表演带出了国门,并且深受群众的赞赏和喜爱。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虽然没有背景灯光、音乐以及深层次的舞台技术,武术表演却一下击中观众的内心思想,使其在思想上给予了冲击。这对今后武术的多元化、艺术化方向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武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这种契机与武术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等因素不可分割。1952年,毛泽东指出:体育运动必须得以大力发展、增强人民体质是目前之关键,并且正式将武术发展的方向定位为体育化的大发展。伴随政策的指引,中国武术协会1958年9月成立,并且在1956年全国运动会上体育表演项目中武术表演也被正式纳为其中。这些举措以及当时的大背景促使武术向竞技、表演、娱乐、套路等方向发展,成为推动武术表演发展的“助力器”。从历史纵向发展的视域下,功夫电影的出现也是武术表演扩大化发展的转折点。例如在1982年《少林寺》的问世,使少林功夫在一时间风靡全球,掀起了习武的狂热,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了解武术表演。随着功夫巨星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双截棍》的热播,再一次在全球掀起一阵狂热,而且吸引了大批的青少年学者加入了武术表演的狂潮之中,极大地推动了武术人才的增多以及武术表演市场的扩大。

进入21世纪,武术的舞台化以及武术表演的艺术性得以发展。武术表演与舞蹈、戏曲、剧集、音乐以及服饰早已融为一体。武术表演的形式不单单只是武者的技艺,同时也包含舞台、音乐、服饰等的配合,成为具有极高娱乐、表演、艺术等特性的综合性节目。这样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当代武术表演的重要动力。

2 武术表演文化的功能价值探讨

2.1 提升审美与教育

武术表演的核心依然以武术内容为核心要点,交杂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在某一特殊的情景下进行有故事情节或无故事情节的表演。它即可以烘托出外在美也可以把内在美的韵味完美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可以把武与舞的肢体运动结合发挥审美功能,也可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时所存在的象舞、剑舞与现代的现代舞台剧均影响着现代人对武术表演审美的提升与塑造。希勒曾经说过:“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武术表演在满足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人们审美价值的作用。武术表演与其它类型的艺术表演具有不完全统一性,其主要以视觉效果传达审美意图。通过武术表演的动作节奏、音乐韵律以及外观形象等产生共鸣,人民大众能够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得以启发和鼓励。例如历年春晚节目《少林魂》《十二生肖大拜年》《双雄会》等,他们在不经意间给世人传达一种武术的蕴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审美功能价值的提升。

张玉能先生曾提出:“认知能力是由感性能力、知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三个层次构成。”他认为:“在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正如其所说,武术表演视觉效果所带来的审美教育,也是足以培养人的认知能力。武术表演的节奏构造、灯光服饰、以及独具特色的超高技艺,由表及里的带给观众神秘感以及探索武术本质及技术的好奇感。其独具特色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的武术表演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内在本质的思维逻辑也不断催化人的认知能力,是人对此产生质的飞跃。

2.2 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武术的产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融和了释、道、儒、医、兵各家的精髓,从最客观的角度阐述了人的本质,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技术、制度和习俗的总和。而伴随其产生的武术表演则是技术与文化融合的承载体,是一种肢体运动美的艺术,在促使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以1936年武术表演团奔赴德国柏林参加表演为例,精彩绝伦的表演收获了大批异质文化同仁的爱戴。自此之后国家武术队、少林武僧等均因文化交流为主旨打开了中国武术表演的外交风云,也在国外掀起探寻中国武术的热潮。自此,中国武术表演打开世界之窗,先后进行了数百次的武术表演,向全球展示了中华魅力,也为各国与我国的外交平台构建了基础。

武术表演具有独具一格的吸引力与张力,让观众对其产生了无限的遐想。20世纪90年代初期,许多武术馆如雨后春笋般,得以大范围的发展,其营生之道均以武术的展演巡回为主。精彩绝伦的表演驱动新一代青年肩负起传承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重任。习练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为传承和发展武术的技术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提升民族聚合力

民族聚合力的提升与高度的“文化认同”密不可分。“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因,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武术表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宗教教化、民俗风气、提倡武力等多因素的作用下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各大综艺晚会、庙会、开业庆典以及国外等地随处可见武术表演节目的身影。武术表演以独特的肢体运动技艺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为载体,维系着人民大众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正是武术表演审美及认知的认证,也是武术表演得以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关键。

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viel A·Almond)首次提出“政治文化”是某一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政治立场及态度。换言之,不同民族的政治文化或多或少也会有很大一部分的相同性。因此说,世界政治文化是依托在各个国家相互排斥、冲突后的融汇。而武术表演正是中华民族同世界其他各名族之间相互融合的重要枢纽,武术表演以它海纳百川、尊重各个民族多元化发展趋势,以此来减少因为政治因素所带来的冲突,以此来推动各民族团结发展。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4 带动经济产业链的发展

武术表演与经济的融汇自古就早已存在,古代就已经存在“连理”比如古代的巫师、路岐人等,以自身的武术技能来维系生活创造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兵角抵”以及宋代的“勾栏瓦舍”,这些无一不都是武术表演与经济的融合。在军队,宫廷等造就了一批专业的武技表演者,这也是武术表演与经济融合的雏形。

伴随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逐渐得以提升,为适应世人不断提升的审美情趣,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加的精神与情感的需要,武术表演在先前的基础上再次融合了多方面的元素,也因此进一步带动了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先前的武术表演只需要有高超的技艺以及漂亮的服饰即可,但伴随人民需求量的提升,武术表演不得不融合灯光、舞台、乐器和道具等方面的设计,这也推动了武术经济产业链的发展,而且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武术表演市场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也会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3 武术表演的文化价值实现路径

3.1 修饰“外表”细化“内里”

武术表演是透过视觉效果传达给观众的,与舞蹈、电影等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以细微之处去提升人的审美能力,为了使这一功能能够发挥到最大功效,必须对其外表进行不断的修饰。以武术的舞台表演为例,武术的舞台边表演,舞台设计是其最重要的一步部分,从动作节奏、人物凝练、动作编排、舞台灯光、服装设计等都必须要经过一层层的筛选,才可以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其次,故事情节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必须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才能表达武术表演的独具魅力。

单单具有独特的外在魅力是远远不够的,武术表演还需要细化“内里”,这样才可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在当代生活中,武术表演大都以重演历史经典,给予世人历史的写照为主。但纵观武术表演节目,仍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真实的历史写照,穿插礼节、琴、书和画的等部分国之精粹,提升武术表演节目的品味,表现大众真正想看的节目内容,使人的认知与审美能力得以提升

3.2 建构“平台”再塑“热潮”

中国武术能够在全球乃至全世界得以大规模的发展与传播,武术表演功不可没。国家武术队以及其它群体不断地巡回演出得以让世人更大范围的去了解武术。虽然演艺团体进行了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但从全球范围内看,单亲临现场观看武术表演的人数屈指可数。为了开拓武术表演的市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考虑,首先可以加大力度打造中国武术表演的产业,这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对重点项目加以扶持,还可以带着中华优秀传统的载体变被动为主动应邀出席各大节日。既可以传播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发展我国的经济产业链,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其次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孔子学院及文化交流平台建立专项武术表演中心,这可以使武术表演的真正爱好者随时交流。还可以专门向孔子学院及武术爱好者协会等进行武术表演技能教学,既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继承和发展武术表演。

3.3 开发“市场”指引“供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引下,实现以师承需求为导向,市场资源得以合理的配置。实现产业链的扩大是武术表演扩大的必由之路。以上所提到的“供销”和“热潮”开发武术表演市场的大门,也是武术表演得以发展的“助力器”。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需要融入灯光、服装、音响以及乐器等。这些产业链的发展都是以“武术表演”为核心发展而来。武术表演的发展进一步决定着这一条产业链发展的大方向,武术表演的健康发展是促使武术表演产业链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急需发现并把握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建构经济产业链上的其他待发展产业具有新的路径。

3.4 发展“多元”达到“认同”

改革开放大门打开之后,东西方各国的文化袭来,古代东施效颦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也陆续发生,本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入侵,部分群众开始把外来文化当成自己的主流文化。以至于现如今真正的传统面临发展的困境,武术表演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但同样也处于尴尬的发展境地,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追究其历史根源,是因为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没有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己文化的关系,文化融合可以促使本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武术表演想要取得发展需要进一步融合本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精华,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本土化创新,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精彩绝伦的武术表演,达到一种民族集体的认同感。

4 结语

武术表演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朵艳丽奇葩,古往今来,一脉相承。伴随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不管是针对社会发展还是人类自身进步来说均起到了积极地作用。总的来说,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致力于武术表演文化功能的实现,发挥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功能,从而带动各个领域的大发展大繁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龚茂富.启蒙、实践与重构:“非遗后时代”民间武术发展的实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0):49-52.

[2]孟涛.舞台武术表演对中华武术在美国传播的影响[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311-314.

[3]席勒.席勒美学文集[M].张玉能,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5.

[4]虞定海,张茂林.基于孔子学院的武术推广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83.

[5]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学臣.谈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3):13.

[7]虞定海,张茂林.基于孔子学院的武术推广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1):83.

[8]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张学臣.谈武术表演的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3):13.

[10]张玉能.论深层审美心理与人的认知能力全面发展[J].学习与探索,2014(6):119-126.

[11]郭玉成.武术传播理论与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4:3.

[12]秦宣.关于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点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6):18-23.

[13]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6):33-36.

[14]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0:11-12.

[15]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5.

[16]马文友,邱丕相.论武术的艺术化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51-53.

[17]邱丕相.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8.

[18]程大力.完美:中国武术与中国艺术[J].搏击-武术科学(学术版),2006,3(8):1-4.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0]赵发田,李蕾,王海鸥.浅析新时期武术表演的开发与发展趋势[J].中华武术(研究),2012,1(Z1):99-103.

[21]袁兰军,吴松.中国武术回归大众生活的思考:从 “体育化 ”走向“艺术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1):37-40.

On th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s of Martial Arts Performance Culture

GUO Fenpeng, etal.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 030000, Shanxi, China)

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8FTY003。

郭芬鹏(1996—),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曹电康(1969—),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