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融合视角下高校科研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探讨

2021-11-21郭志琼

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高素质协同学术

郭志琼

(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一、 引言

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事业获得快速发展,创新创业不断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对促进科研创新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提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而要实现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在此背景下,当今社会呼唤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涌现,而高校科研团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校科研团队是一种新型基层学术组织与核心人才汇集的载体,是当今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沿阵地,其学术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引领作用,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二、 高校科研团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高校为了促进科学研究而构建的团队,其以学术领导人为核心,由骨干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组成,内部成员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高校科研团队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土壤和平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式,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

目前,我国在科研团队建设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许多高校为了鼓励科研团队的发展,一方面出台了诸多政策措施对科研团队进行扶持,积极引进高水平研究人才提升团队的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自身的各类科研经费对学校内部的重点学科的研究进行资助,各高校在基本科研业务费的配置和使用上都重点支持具有创新基础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创新团队项目。 这些措施提高了科研团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科研团队是创造创新性成果的重要来源,作为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成员,学生承担了大量科研工作、产出创新性成果的科研任务。 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利用科研团队搭建的平台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和创业的积极性,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科研团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 当前高校科研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一)学术道德缺失问题有所抬头,学术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各种各样诚信和道德缺失的现象,高校学术圈也未能幸免,出现了一些学术腐败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篡改或者伪造实验数据,虚构研究成果;抄袭或者剽窃他人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虚报科研费用,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 这其中不乏高校科研团队的带头人、青年教师等科研团队的骨干成员,他们为了追求世俗的荣誉、地位和财富不惜铤而走险。 学术腐败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科研人员自身学术道德缺失、背弃了追求真理的精神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受当前国内学术环境的影响,如学术监管力度不够、急功近利的学术评价导向、缺乏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等。 科研团队及其成员的学术道德缺失、学术腐败问题反映出我国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呈现出失衡的状态,这不仅导致大量科研资源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了大学高素质人才的品格塑造与能力提升,因此,净化高校学术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二)协同创新的绩效水平低,考核导向与激励措施不合理

高校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主要是团队成员相互协作,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对一些创新性成果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科研团队缺乏能产生强大凝聚力的团队文化,出现信息不对称和沟通交流过程不顺畅的现象,表现在具体协同创新过程中会产生专业思维模式和研究思路等方面的分歧,信息整合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同时,由于绩效考核方面重短期效应、轻长期成果的倾向性比较严重,导致很多科研团队的协同创新流于形式,追求创新成果急功近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原创性的成果则较少,进而导致了创新绩效总体水平不高。 另外,科研团队激励措施不足也是制约以团队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创团队的激励机制主要针对团队整体,对团队内部成员尤其是学生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没有深入团队成员内部,了解团队成员的真实需要。 一些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内部对激励措施的重视度不高,对于激励措施没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激励措施随意性大,不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而且激励手段比较单一。

(三)创业能力培养意识淡薄,“双创”教育有待加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新常态下提出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责任。 生存于高校科研生态环境之中的科研团队作为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新载体,也需在此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由于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组建的群体组织,科学研究与探索是科研团队的主要内容,因此对于团队成员的中坚力量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学术上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创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一部分具有较强创业意识的学生并未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创业,这与当前所倡导的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背道而驰。 事实上,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上的开拓,创业能力更偏重付诸实践,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双创”教育的新体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四、 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培养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效果的对策

(一)从生态治理的视角对学术生态链进行优化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术道德缺失和学术腐败等问题是学术生态链的运行出现了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生态治理的角度,对高校科研团队学术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

1. 建立多点发力、多元参与的学术审查监督机制

科研团队的学术腐败问题隐含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要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对团队成员学术研究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监督,构建多点发力的监督机制,从学术研究的起点、过程到研究成果的发表等多环节都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流程监督。 同时,在监督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个监督主体的作用,形成社会、高校、科研团队自身、学术同行专家学者、社会媒体及舆论等多元参与的学术监督体系,遏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

2. 制定严格的惩戒制度和问责机制规范学术生态链

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学术生态系统之所以经常出现学术腐败问题,是因为现有的惩罚措施不够严厉,导致学术腐败的成本很低,促使一些急功近利的科研团队成员铤而走险。因此必须通过完善学术腐败相关立法、建立层次分明的惩罚等级、成立专门的学术不端惩罚执行机构等措施来规范学术生态链。 同时,启动学术连带责任和问责机制,科研团队成员出现学术腐败问题,科研团队的带头人负有连带责任,并对其所在上级主管负责人进行问责,实行学术腐败一票否决,促使学术腐败的成本提高,切实加强对学术腐败的监管和核查,使学术腐败“无处藏身”。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视角驱动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的绩效之所以水平不高是因为学术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激励机制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资源整合的视角驱动科研团队协同创新。

1. 优化学术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机制

学术资源配置不公平和管理机制不合理是造成高校学术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原因,学术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方式受行政权力的影响较大,具有行政职务的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评审与立项、成果鉴定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这不利于科研团队学术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探索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离的学术资源配置方式,将学术资源配置到最能够出创新性成果的一线科研人员,让学术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项目评审、鉴定和申请过程的透明度,构建公平、公正、科学的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学术团队绩效评价制度,在绩效评价中不仅要注重结果,也要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对于虽未成功但有创新尝试的团队成员要给予适当的鼓励,从而为鼓励合作创新提供基本的舆论和制度保障。积极构建科研团队文化,塑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才能为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

2.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与激励机制

高校科研团队协同创新的过程本质上是知识在团队成员内部的转移,而在成员内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沟通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协同创新的效果。 要通过构建定期研讨会制度、非定期头脑风暴会议制度、团队拓展活动制度等方式,通过面对面交流、网络交流、邮件交流等多种渠道,增加科研团队成员互动交流的机会,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学术引领、和谐向上的沟通氛围。 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有潜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相关的科学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创新的潜力。 高校要从资金投入、激励措施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投入和扶持,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在团队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有潜力的学生通过科研团队的平台迅速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并脱颖而出,为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另外,还应搭建科研团队之间、高校、科研院所的学术生态链,形成协同共生的学术网络生态系统,促进高校科研团队学术生态系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树立“双创”融合的科研团队人才培养方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战略的提出,目的是激发广大民众的创业创新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 科研团队作为高素质人才汇聚的地方,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营造双创融合的生态氛围

高校科研团队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重学术创新而轻创业意识培养的理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创造能力培养为提升,增强创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科研团队要善于发现具有创业潜质的成员,通过“创新-创业”双层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培养流程,营造“双创”融合的生态氛围,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搭建以创业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产学研一体化政策是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为实际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科研团队要努力搭建以创业为导向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实现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快速转化,鼓励科研团队里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以科研团队的专利、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为技术基础,将这些成果尽快应用于实践,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科技与生产的发展。

总之,面对当前在培养创新人才上的困境与挑战,高校科研团队需要进行学术生态系统的优化与净化,加强团队和成员之间的协同创新,注重个体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和创业意识的塑造,形成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新格局。 通过净化学术生态、驱动协同创新和践行双创融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努力开拓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向,造就更多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高素质协同学术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生态学术名家薛富兴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如何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陕西致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