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的困境及治理研究
——基于徐州市沛县的实践调查

2021-11-21刘景超周润泽

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沛县分类垃圾

刘景超,周润泽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3213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相结合,改善乡村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也明确指出,“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并强调“更好地推行乡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建立起乡村垃圾废弃物完善化、网络化的处理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乡村美,中国美”“应当实事求是地做好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打造清洁无污染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 但是基于对沛县的实地调查发现,乡村垃圾分类相关措施不完善以及农村村民相关观念意识淡薄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需要立足于当地实地情况采取合法化、合理化的治理措施予以改进,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一、 沛县垃圾分类的现状

建设生态绿色家园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而且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支持和保证。 基于沛县各个乡村地区的调查寻访,不难发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乡村是一个区域综合体,具有经济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沛县政府以及地方乡镇村委会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积极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但由于地区的广泛性、人口的复杂性与职能的交叉性等因素的影响,沛县各个乡村地区的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仍处于困境当中。

二、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困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陷入了困境当中,尤其是近几年来沛县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对于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视。 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垃圾处理方式不够合理。 同时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以及新技术不能有效应用等都是亟待解决的。

(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新时代下,无可置否的一个弊端就是乡村垃圾分类处理方面仍未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具体包括:第一,我国在乡村垃圾分类方面还存在立法盲区,对农村垃圾如何进行收集、运输、处理等没有相关法规,部分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款分散在其他法规中,而且法律存在滞后性,无法适应农村区域发展现状。 第二,基本法定位不清。 资源的回收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对于乡村垃圾分类处理而言的主要目的。 坚持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回收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不应该只注重末端处理,使之处理过于片面化。 第三,针对性、可操作性差。 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必然地导致了现实中执行力差的问题。 存在的一些规定还存在着口号性强的特点,不能有效地适用于我国乡村的垃圾问题现状。

(二)垃圾处理方式不合理

基于沛县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调查地区采用板车、电动车与三轮车运输垃圾,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离城区较远的诸多乡镇,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造成二次污染。 沛县调查区域的绝大多数地方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不分类别地置放于门前的不符合标准的桶内,部分垃圾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排放。 垃圾以混合收集方式为主,各种垃圾不分种类地堆放于一起,不但影响垃圾分类的工作,而且极大地破坏了乡村生态环境,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 乡村垃圾处理体系覆盖率低,政府建设和后期运营资金保障不足,制度化管理与监督体系存在弊端。

(三)农村村民观念意识淡薄

基于调查情况可见,许多沛县农村地区居民对垃圾分类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第一,沛县各地乡村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较差,理解不到位,有的人对于垃圾分类的实施不理解、不接受,觉得垃圾分类、堆放、处理等环节太烦琐;也有的人认为城市垃圾分类都尚有诸多问题,何况是在农村。第二,居民在日常生活垃圾的处理上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性地将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掉。 同时大多数人不了解垃圾分类制度,不清楚垃圾的多次污染性质以及垃圾再回收与再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第三,居民缺乏基本的生态知识与必要的环保知识,不了解生态问题的原因、影响与后果。 居民对于生活垃圾混集导致二次污染的认识低下,不能有效地采取措施对垃圾进行分类,对乡村环境进行保护。

(四)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

沛县政府在地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上认真负责地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但是仍存在着相关部门工作不到位的问题。首先,资金上仍然存在着分散、低效等现象。 地方政府部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资金运用较为分散,干部的工作不能形成合力,一些相关部门职能不清、职责交叉。 同时县、镇、村的相关负责部门不统一,对于垃圾分类处理所产生的一些问题相互推诿扯皮。 基层管理队伍人员与投入到具体地方的人员更是严重不足,很多乡村仍缺少具有完善轮换制度安排的垃圾处理人员。 另外,大部分乡村负责生态环境保护的部门都存在着口号多、干事少等问题,人员分配与人员工作相冲突,缺乏基本的具体工作方案,不能落实上级部门的政策要求。 最后,一些部门对于垃圾分类处理只是把其当作最大程度获得国家项目资金与财政补贴的工具,显现自身虚假的政绩。 部分村干部对于乡村垃圾分类工作敷衍了事、应付检查。 干部组织工作方面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遇到阻碍,难以有序进行。

(五)新技术的应用不足

根据调查研究与查阅相关资料,沛县地区除了接近城区的一些新农村,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简陋,垃圾箱桶简易并且数量不足,部分地区仍是各家各户自己准备垃圾桶进行生活垃圾堆放。 全部的垃圾基本上堆放于一个较大的垃圾箱里,由雇佣的老年人运输,运输手段单一不及时,经常性地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影响。 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者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缺乏基本的技术人员,新技术难以应用于广大乡村地区。 地方居民的意识不足与相关部门的组织工作存在问题更是使得新技术难以应用于沛县广大乡村地区。

三、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困境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相应法律法规

以不断修订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乡村垃圾分类处理法律体系,采取必要的法律手段对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进行干预和指导。 立法、司法与执法相结合,在综合性的法律与配套的各种法律文件的指导下,实现我国乡村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实,进一步达成乡村垃圾减量化、无害化与效益化。 此外,国家与地方应当明确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法律责任,确立并完善制裁与惩罚体系,明确地方各个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切实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命令与安排,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 对于地方处理乡村垃圾的企业,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各个企业的义务,并建立起相应的奖惩体制。 同时,对于地方负责部门的违法行为以及政治上的不作为应当严惩不贷,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用法律来规范干部的工作,促使其为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二)因地制宜处理垃圾

沛县政府以及地方乡镇政府可以建立并完善奖惩体制,村委会干部带头引导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粗略分类,将粗略分类的垃圾置放于指定的垃圾收集位置,使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与分类置放的垃圾桶箱相对应。 安排好专门人员对于居民粗略分类的垃圾进行细化分类,以便于后续垃圾的统一处理,使垃圾减量、无害与再利用,一方面保护了乡村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节约了资源,贯彻落实了绿色的新发展理念。沛县地方部门可以将相关企业引入广大乡村地区,使得乡村垃圾处理的有效性大大增强,减少垃圾的二次污染并提高乡村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也能缓解新冠肺炎疫情等对于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另外采用多元化处理方式,针对乡村生活垃圾的种类性,运用不同的措施来解决应对,使得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走上科学环保与市场产业化的道路。 增强县镇村垃圾处理能力,提升垃圾分类、回收与无害化再利用的能力,形成“各户分类、全村收集、统一运输、多元处理”的科学模式。

(三)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促使农村居民自觉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可以通过公告栏、广播等宣传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等主题活动,再结合小程序、新闻头条等各种媒介手段在网上宣传,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从而充分认识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性。 首先,做好培训工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村委会在推进生态保护、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发挥出基层组织的培训作用,制定培训计划,定期对乡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培训。 其次,基层党员干部群体要发挥好带头模范作用,积极引领乡村居民参加培训,学习垃圾分类的基础知识,带动村民建立好自觉主动分类垃圾、有效保护环境的村风。 最后,完善好地方监督体制,奖励与惩罚结合,邻里监督与共同参与结合,营造出自觉分类垃圾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工作,培养居民垃圾分类处理有益于自身、有益于社会的思想,使乡村居民因垃圾分类而受益,保障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进行。

(四)政府部门加大监督力度

沛县政府牵头,地方部门协助,建立并完善乡村地方监督机制,在配套的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有效合理地安排党员干部协助工作,发挥地方乡村固有团体组织的引领带头作用。 从法律、政治等方面对地方政府的工作进行监督,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切实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与绿色的新发展理念相结合,用法律来规范,形成县、镇与村工作相辅相成的区块化模式,高效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进行。

(五)推广应用新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完善,可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在沛县政府部门的合理组织下,采用“互联网+”技术使得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转化为一站式全程可操作工作,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引入“互联网+”技术,以几家几户为一个小区域,置放智慧屏等科技产品,应用“互联网+”技术帮助居民识别垃圾的种类,并与积分奖励机制相结合,公平准确地积分,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垃圾分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居民受益并形成自主分类垃圾的习惯。 另外,乡村垃圾经过高新技术处理后所产出的各种再资源化的物质,可以结合电子商务用以销售,使得乡村居民获得经济收益,也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应用电子商务的同时,线上可以采用小程序、网站与群组等新颖便捷的小型化技术协调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使得源头、中间与末端能够有效联系齐步走。

猜你喜欢

沛县分类垃圾
垃圾去哪了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江苏沛县召开食品安全规范管理暨先进表彰会议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寻找徐州民间文化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