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承德外庙碑记让游者了解清朝边疆平定策略

2021-11-21

当代旅游 2021年18期
关键词:清政府承德蒙古

王 博

承德市文物局,河北承德 610000

引言

在承德避暑山庄蜿蜒的城墙外,环列拱卫着12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寺庙。这12座寺庙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期间陆续修建的。清朝时期,因为其中8座寺庙住有喇嘛,归北京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而这8座寺庙又地处塞外,位于古北口外,故而统称为“外八庙”,逐渐地人们也将周围寺庙统称为“外八庙”。

游客在游览每一座寺庙的过程中,不禁感叹古人极尽精美的建筑技法,同时也能通过每一通石刻碑文的记载,解读当时的历史,了解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治理边疆的过程,切身体会边疆的稳定与安宁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一 粉碎噶尔丹叛军,统一外蒙

承德溥仁寺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庙中碑文中记载:“康熙五十二年,朕六旬诞辰。众蒙古部落,咸至阙廷,奉行朝贺,不谋同辞,具疏陈恳:愿建刹宇,为朕祝厘……蒙古部落,三皇不治,五帝不服,今已中外无别矣。”康熙皇帝碑文中既说明了建寺的缘由,又抒发了蒙古各部统一,自己政治抱负得以实现的欣慰与自豪。

明末清初,蒙古主要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其中漠南蒙古部(今内蒙古自治区)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归属,称内蒙;漠北喀尔喀蒙古部(今蒙古国境内),在清军入关前,对后金称臣,有纳贡关系[1];漠西厄鲁特蒙古部(今新疆北部)分布在天山北路。

噶尔丹占领漠北后,其政治、军事力量发展至顶峰。清朝历经近十年(1688—1697年)平息叛乱,康熙皇帝更是三次御驾亲征。1690年秋,康熙皇帝兵出漠南,与叛军会战于乌兰布通,大破噶尔丹叛军,噶尔丹率残部逃回漠北。1696年,经过修整后的噶尔丹再次南下,康熙皇帝率大军在莫昭多与之决战,此战后精锐丧失殆尽。此后,噶尔丹仍无视清朝优厚的招抚政策负隅顽抗、拖延不降,于是康熙皇帝于1697年,再次率大军渡河至宁夏亲征噶尔丹。

二 打击策旺阿拉布坦,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 统一西藏青海

1690年,噶尔丹出兵喀尔喀蒙古时,僧格的长子策旺阿拉布坦趁此机会发兵占领了原准噶尔领土,令噶尔丹无法西还。此后,策旺阿拉布坦与清朝康熙帝合作,彻底击败了噶尔丹。1698年,策旺阿拉布坦正式成为准噶尔大汗。准噶尔故地尽归其所有。自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只有策旺阿拉布坦统领的准噶尔部众继续在伊犁河流域一带活动,其余漠西蒙古各部大都归于清朝的直接统治。

历史上,青藏地区由和硕特顾实汗统治长达30余年,1701年顾实汗曾孙拉藏汗继立。1716年逐渐强大起来的策旺阿拉布坦再次挑起反清叛乱。

此后,清政府于雍正二年平息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进一步统治了青海。罗卜藏丹津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顾实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之子。在准噶尔部扩张期间,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因惧怕遭到噶尔丹的暴掠,曾纷纷携庐幕避居草滩。1697年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达什巴图尔被清政府封为和硕亲王,任诸部之长,后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

三 平定准噶尔部,擒杀大小和卓,统一新疆

承德普宁寺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历时四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成,庙中碑文中有记载:“乾隆二十年五月,平定准噶尔。冬十月,大宴赉四卫拉特(厄鲁特)部落旧附新归之众于避暑山庄。曰绰罗斯(即准噶尔)、曰都尔伯特、曰辉特、曰和硕特。”此前厄鲁特蒙古中的土尔扈特部,因准噶尔势力的强大,不甘忍受欺凌而西迁,其原所属的游牧区被都尔伯特的一支——辉特部所占据。“四族台吉,各封以汗王、贝勒、贝子……至是而内外一家,遐迩同风之言允符。”

(一)雍正时期平定准噶尔之役

雍正五年(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立。雍正八年(1730年),噶尔丹策零趁清军不备,潜袭科舍图卡伦,噶尔丹策零与清廷的矛盾彻底激化。在经历了雍正九年的和通淖尔之役、鄂登楚勒之战和雍正十年的额尔德尼昭之役之后,准噶尔军方面损失极其严重,人力物力大量消耗;清政府方面也有“师久无功”之感,双方关系才趋于缓和,终于在乾隆四年议和。清政府同噶尔丹策零达成协议,以阿尔泰山为界,准噶尔游牧不得过界东,喀尔喀游牧不得过界西。同年,清政府允许准噶尔和内地互市。

(二)乾隆时期第一次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清军分两路,每路领25000名士兵,正式出兵伊犁,征讨达瓦齐,至此,准噶尔势力土崩瓦解。是年十月,达瓦齐被押解至京,清政府举行了献俘礼。同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宴赉厄鲁特蒙古新旧归附的首领,并仿照西藏三摩耶式,建造了普宁寺[3]。

(三)乾隆时期第二次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九月,世代居住在伊犁河畔的达什达瓦部人民,不堪忍受数十年来准噶尔割据势力混战给他们带来的灾难,尤其是达什达瓦父子三人惨遭杀害的事实,使他们决定逃离阿睦尔撒纳叛乱中心,投归清朝。在达什达瓦寡妻的率领下,达什达瓦部众用战刀和鲜血冲破重重阻挠,最终抵达了清朝的西北重镇巴里坤[4]。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达什达瓦部分两批迁往承德,考虑到他们的宗教信仰,乾隆皇帝决定仿照原伊犁毁于战火中的固尔扎庙在承德修建安远庙。安远庙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寺庙的碑记中记载“伊犁河北旧有庙,曰固尔扎……庙之闳瞻,遂甲于漠北。阿逆之叛,贼党肆掠焚劫,庙乃毁废。”清政府平定达瓦齐叛乱后,为何叛乱又生呢?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三月,清政府开始新的军事部署与行动,七千清兵兵分两路,分别由定边将军成衮扎布和定边右副将军兆惠统领。同时还在行军过程中招募维吾尔族人民屯垦,解决军粮的同时截断叛军退路;另一方面清政府还派人到哈萨克阿布赉处,晓谕其协助清军擒拿阿睦尔撒纳[5]。此次清军行军迅速,一路清剿,最终将阿睦尔撒纳及各路相互吞并的准噶尔叛军全部歼灭。

乾隆皇帝以“游魂远窜,将来必不能久甘穷困,势必滋生事端,为患边境。”为由,命理藩院多次行文,要求俄国方面引渡阿睦尔撒纳。俄国政府几番推诿,后阿睦尔撒纳病亡,俄国遂将其尸身交还清朝。就此,准噶尔蒙古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四 平定南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五月,天山以南地区的“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于是,清军在平定准噶尔之后,又进军天山南路。

而后,清军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叛乱,大小和卓这才乘机逃回南疆。为了恢复过去对回部的统治,他们煽动维吾尔族贵族发起了叛乱。针对叛乱,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立即采取军事行动,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五月统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七月将大小和卓擒杀,彻底平息了此番叛乱。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地区以后,为了巩固统治,在各地建立军政机构,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作为天山南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6]。

五 结语

从外蒙到西藏、青海再到新疆,清朝边疆事务的平定过程就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过程,康雍乾三代皇帝为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与和平,实现国家大一统的政治理想与抱负,除了军事行动之外,还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利用宗教笼络了少数民族的人心,化解了民族事务中不必要的纷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普及,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品质旅游、文化旅游的追求,更加趋向于一些历史文化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周围寺庙所见证与承载的历史文化对于承德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而言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清政府承德蒙古
蒙古靴
承德露露诉汕头露露商标侵权案开庭 索赔9000万元
阅读承德
蒙古正式废除死刑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