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021-11-20王立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创造思维数学活动激发兴趣

王立艳

【摘要】教育工作者要把教育重心放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上,要培养出一批从小就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样才可以为国家输送科技人才,才能加速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富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思考、创新的能力,进而具备创造能力.本文将从学生兴趣培养、数学活动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等几方面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激发兴趣;数学活动;创造思维;创造行为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一旦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那么他对于数学就会敬而远之.所以,数学教学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又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在创造中去构建新知,认识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发明、创造的空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数学课的灵魂就是创新,而创新来源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創造性思维就是人们在活动中会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新颖、独特的特征.

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起源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而这种好奇和兴趣恰恰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讲,创新和兴趣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对学习感兴趣,那么他一定会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周围世界,自觉地探究知识,自觉地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探索过程中就会迸发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力量.

小学数学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以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满足他们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无论学生的问题有多么幼稚,我们都要精心爱护这种好奇,使其生根发芽.传说,牛顿曾经在苹果树下睡觉,苹果树上的苹果把牛顿砸醒,引发了牛顿的思考:“成熟的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却掉在了地上?”后来经过不断探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不经意的生活现象,如果对它深入思考,也许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着科学规律.而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新思路、新发现,教师要爱护这种新奇和兴趣,并耐心引导,也许就会产生像牛顿这样爱思考、爱研究的科学家.

例如,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学生提问:“老师,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就像语文中的反义词一样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孤立存在,对吗?”我很惊异,及时表扬他能跨越学科把知识联系起来.再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提出:“分子和分母是不是一家的呀?分子是儿子,分母是妈妈,对吗?”学生的问题看似那样的幼稚,但是这证明他们有兴趣,充满好奇,是思考后才提出的,所以教师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例如,数学课“余数的妙用”上,我采用动画引入:“六一儿童节要到了,我们要布置一下教室,班级有黄色、红色、绿色、粉色的气球,小明的组员按照‘红、黄、绿、粉的顺序进行悬挂,现在只要大家说出第几个,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气球,你们信不信?”学生感到好奇,跃跃欲试,都争着考老师,而老师一一答对,孩子们非常惊奇.我趁热打铁,请同学们打开我的信封,内装红、黄、绿、粉四种颜色的圆片,然后小组合作摆一摆,看一看有什么规律,把思维的空间给了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了学生创造的热情.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发现其中与除法有一定的联系,被除数是气球所排位置的那个数,除数是排列的规律(几个为一组就是几),余几就是这一组中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这一组的最后一个.学生用这种计算方法很快找到了气球的颜色.将这种抽象的思维放到具体的活动中很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根据规律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正是在学生的好奇状态下,

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才有这样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正如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的那样,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故学生再做类似的规律问题时就会很自如,因为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会印象深刻,而在兴趣的巨大推动力下,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会逐步形成.

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如果想要学生能有创造性的成果,那么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而施教者就要创造典型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投入学习的全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也道出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后的一种理想的境界.一个想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老师一定会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探索新知的冲动,并能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质疑、解疑,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愉悦地学习新知.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一味地教,而要给予学生大块的时间,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激发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发挥想象,以质疑为突破口随时捕捉智慧的火花与灵感.例如,教学“元、角、分”的时候,学生首先认识了人民币的种类以及币值,然后就是学会使用.如果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可能理解得不会太好.所以教师可安排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走进超市购买东西,学会怎样花钱,然后分组分享购买东西的快乐,同时分享自己是如何使用人民币的,如何付款的,这体现了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购物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我发现面包的单价签上写着“3.50元”,一瓶酸奶的单价签上写着“3.5元”,在付款的时候都是拿3张一元和一枚5角硬币,它们的价格是相等的,所以3.50和3.5大小是相等的,说明在一个小数的最后面加上零和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这是多少奇妙的深思,孩子有所思就有所创造.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渗透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善于思考,创造出新的想法.

再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圖形中的学问”时,教师首先可使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一条线段上有多个点时含有多少条线段,然后实际应用到汽车站不同车票问题中.教师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去列举、研究、发现.一个学生通过列式发现:算式是一窜有规律的数相加,5个站就有4+3+2+1=10(种)车票,6个站就有5+4+3+2+1=15(种)车票,7个站就有6+5+4+3+2+1=21(种)车票……所以,算式的起始数字就是比站数少1的数,然后一直加到1.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发现这样计算更简单:点数×(点数-1)÷2.我们不能低估学生的思维,他们的创造随时发生,只要你给学生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探究的平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学习是有效果的,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得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和谐的数学活动中没有心理负担,其思维相当活跃,易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性思维也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课堂中要保持每一个孩子都在全身心的投入,处处诱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为自己的成功感到兴奋,而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随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注重学习策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变化采用的达到某种目标的学习方式.有研究认为,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前提,是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主要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时,教师可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一个托盘秤,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了解1千克、1克究竟有多重,并学会如何称东西,使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在教学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教师可适当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互相补充、互相指导,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比较难的知识.恰当地采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全程参与.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让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拿出来,要求他们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有的学生会测出四条边的长,然后顺次加起来;有的学生只测出长和宽,用“长×2+宽×2”计算;还有的学生用“(长+宽)×2”计算.计算方法的不同,反映出学生智力水平、学习方法的不同.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学生自然会放弃比较麻烦的方法,也就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再如,教学三年级教材中的“搭配中的学问”,这其中隐藏的学问可是很大.这个搭配过程中渗透了计数原理和加法原理,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图形画一画、学具摆一摆等活动,会发现每一顶帽子都可以与3条裤子进行搭配,这样就出现“3+3=6(种)”搭配方法,再进一步思考发现可以用“3×2=6(种)”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让学生练习同类型的习题,使学生初步建立使用加法原理计数的意识,这就为初中学习计数奠定了基础.创造性的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故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利刃

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充满故事性,可以自然地吸引学生,数学学科本身比较枯燥教师乏味,要把这样的学科上成有血有肉、充满灵动性的课堂,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因素.虽说创新来源于学生的知识和智慧,但是学生的情感对于知识和智力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激励学生,适时为他们点赞,是使其攻克数学难关的动力.有了老师的肯定,学生会劲头十足,从而发挥最大的潜质,在学习中产生非凡的力量.例如,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打破常规想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12个大苹果,要摆成4行,每行5个苹果,怎样摆呢?”刚刚看到题目,学生很容易想到,每行5个,3行就有15个了,可是只有12个苹果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在组长的带领下摆一摆,在组员的相互影响下,创造出三角形形状,在三角形的启发下,又创造出螺旋形等十几种形状.学生抓住了变与不变的因素进行再创造,可见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深不可测的.在小组协作的魅力下,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激起创造的动力,每个人都得到了展示的机会,并且相互鼓励,互相启发,扩展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在教师无限关爱中进行,学生感受到温暖,行动力就会增强.重视学生这些非智力因素,才可以为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

诚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教师是关键,只有教师勇于成为创造的先行者,才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生.

猜你喜欢

创造思维数学活动激发兴趣
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微课技术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初探
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