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1-11-19张砚瑜

高考·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被提出以来,学校和教师都非常重视,高中物理教师也不例外。为将新课改精神加以落实,使学生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和提升,教师应将物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加以提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发展。由于核心素养理念对物理教学要求提高了,因此,物理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加以改变和创新发展,实现物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核心素养意味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教学课堂,物理教师应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需求加以关注,关注学生思想上的认识与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和探究实验,提高其物理学习成绩和学习素养水平。通过获取与累积知识,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提升。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以高考为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应加以重视,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得到发展的同时,提高其学习成绩。

一、关于高中物理课堂的核心素养理念概述

教育改革受到新课标影响,将核心素养作为改革重心。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和责任态度等为核心内容。物理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物理课程,学生所形成的关键能力以及发展出的正确价值观[1]。具体来说,关键能力包含物理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索意识的建立等。物理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实验,逐渐建立成熟的理念,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机械化,具有较强的刻板性,不能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发挥出来。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精心引导学生探讨交流,细心观察物理现象,对物理本质加以把握,从而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发展,保障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结合这些特點,可以得出,物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物理知识等,逐渐培养与发展出来的关键能力和品格,也就是说,即使将来脱离物理学习,学生思维方式依然具有物理学特征,学生性格和品质依然受到物理学影响。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由于高中物理具有较重的教学任务,为使教学进步不落后,教师花费在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就比较少,因此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往往物理教师对知识点讲解详细细致,但是学生收效甚微,无法收获良好的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知识迁移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但是理解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较为不足,授课时,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等方面考虑不多,对于学生的情感目标与思维导向的关注更是有待提升。

第二,由于高中物理学习对于高中生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使教学效果得到保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基本以实现升学率为基础,重点强调高考知识点,导致忽视了物理与社会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联系。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提倡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对这一方针也积极响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兴趣化教学模式。然而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基本不能得到学生积极回应,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互动交流的学生较少,导致师生互动成为一句口号,无法真正践行。

第三,高中物理教师基本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高度重视知识的传授,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凭据是分数的高低,不太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成果的取得,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不感兴趣,并没有占据学习主体的地位,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式。学生对待物理题,并没有主动思考的意识,而只是按照脑子里存贮的物理知识和解题方法,进行生搬硬套。由于教师较为重视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应用,却忽略了研究方法的深度解读,造成学生对问题不能深入思考,个人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三、为培养学生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物理观念

建立物理观念,就是要认识物质、运动、能量及其相互作用等[2]。在学习高中物理时,面对形式各异、复杂而抽象的物理题目,学生只有以物理观念为基础,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才能将问题顺利解决。教师教学物理课程时,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培养学生在物理层面上概括性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物理理念,并在解答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一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例如:教授“冲量和动量”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采取相互碰撞的情境,引导学生将碰撞守恒量找到,即质量乘以速度,这样引发学生思考质量速度相乘所产生的物理量应如何命名的问题,教师趁机将动量的定义讲解给学生,并得出动量和冲量之间的关系,也即动量定理。推导过程结束之后,教师将之前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不了的难题拿出来,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来解答,加深学生应用这一定理的能力,并将动量和冲量这两个物理观念在学生心里树立起来,为后面教材中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奠定基础。再例如:教授“时间和位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时刻的概念是什么?时间间隔的概念是什么?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帮助学生厘清这些物理概念的真实含义,并让学生在心中树立相关物理观念,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所提到的位移和路程这些物理概念,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语言、示意图等方式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以及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加以介绍,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分析,位移和路程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可以建立时间、位移等相关的物理观念,并获取相关的物理思维方式,促进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要重视

重视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就要求教师有意培养学生用物理角度对客观世界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加以认识和理解的能力。学生想要建立科学思维,就应该学会仔细观察现象并从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比如:做物理试题,高中某些物理题目似乎在考试中会经常出现,但是高中生对这些题目却有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感觉,分析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能深入理解与掌握物理知识,尤其是欠缺物理科学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应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并不知不觉地建立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际操作,学生对于随着时间的变化,小车速度随之发生的变化规律得以了解和认识,并从中学习到探索运动规律的方式方法,案例相对简单,典型性却很明显。教师可以运用打点计时器,对实验过程进行操作和实施,在一系列不同的时刻,物体的速度变化来分析纸带,从而计算得出各时间物体的瞬时速度。从整体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对整套的科学思维方法一一体会到,比如:在实验中得到数据、将图像做出、对图像进行分析、找寻规律等。对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初步了解,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学研究思路。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加以理解与体会,将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出来,并按照方案对实验器材加以选择,然后自己开展实验。教师在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过程中,应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与总结,并在班上进行纠正。待学生完成实验整个过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遍思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三)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物理和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要想形成物理综合素养,就要重视探究实验。物理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只有采取探究实验的方式,深化学生理解与掌握物理相关概念,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引导学生建立物理学习的正确观念,从而在高中物理中建立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教授“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引导学生对极限思想加以运用,从认识平均速度顺利过渡到认识瞬时速度,通过认识与理解瞬时速度,来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拉近。利用实验教学,学生运用纸带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对处理特殊点的方法得以感受,对于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物理量,如何采取间接测量的方法得以领悟,学会处理数据的一种方法,即图像法,从而使自身探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科学实验的精确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得以体会,促进学生对于自然界奥秘产生探索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形成和建立物理核心素养。再例如:教授“力的分解”一课时,由于学生初中阶段已经对受力分解具有一定的认知和学习,并且前期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力的分解概念和基本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采取活动探究法,先展示出一幅图像,图像内容是一辆小汽车沿着大桥斜面爬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知识点,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对小汽车所受不同的力进行探究与分析,并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本次探究活动虽然采取理论与书面性的方式,但是探究活动本身是来自于生活,要求学生将生活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分析,这次探究活动使学生思维得到培養,加深了对力的分解课程内容的认识,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促成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教师应促进学生建立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

物理学科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使人类生活水平得以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危机,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建立科学态度,使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产生相应的责任意识,才可能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另一方面对于物理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得以认识与理解,从而树立对于人类社会强烈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例如:教授“加速度”一课时,教师可以将中国的长征火箭作加速运动与航母战斗机作减速运动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被激发,对于物理技术所带给人类的变化进行关注,爱国情怀得以增强。在课堂学习时,学生根据生活案例对加速度概念、特征、公式进行探究,了解加速度是分大小与方向的。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习题,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与运用,将交通事故等生活常见现象,渗入练习题中,并建立物理模型,警醒学生树立责任感。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应将个人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加以变更,合理认识与把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将课堂教学与培养模式进行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提升自身的物理思维方式和综合能力素养。其次,通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实现物理课堂优质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保障。最后,为使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提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自身教学保持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理论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探究性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被激发,从而在学生物理学习效果得到较大提升的同时,物理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阳杰.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J].高考,2021(12):59-60.

[2]郑新忠.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1(16):131-132.

作者简介:张砚瑜(1988—),男,汉族,山东日照莒县人,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