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接海岳横跨千里的齐鲁奇迹

2021-11-19

山东画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阳关青石齐国

她,默默归隐在山林深处,从两千五百年前的时空中蹒跚走来,在厚重的华夏大地上雕刻下一道光荣的印痕。一片危垣,一片瓦砾,镌刻着岁月深深的伤痕,倾诉着春秋战国的大国峥嵘。而今穿越两千五百余年的时间,她依然倔强地映入了子孙后代的视线,唤醒着民族的记忆。

她顺天之时,因地之利,以浩大的人力,筑起保家卫国的藩篱。她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齐长城。

起自大峰山 蜿蜒千余里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形成于战国,比秦长城还要早470 多年。它最早载于《管子》:“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也有记载:“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齐国自齐太公起,历代国君都以“通货积财”为治国要务,因此,齐国“家殷人足”,是诸侯国中最富庶的国家,从而也成为各国最垂涎的诸侯国。当时的齐国军队,虽然装备一流,但那些富庶的百姓并不愿意因金钱赏赐而去冲锋陷阵。

在地理环境上,齐国虽然东有大海,西面和北面有两条大河,南面有泰沂山系作为天然屏障,但敌军一旦越过了这些屏障,就进入了齐国腹地,兵临齐都城下。《韩非子》讲的“一战不克而无齐”就是这个原因,因此齐国修建用于防御的齐长城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齐长城西部的起点位于現在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广里村,从大峰山山顶通过,蜿蜒千里,直达青岛市黄岛区入海,全长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

历经2500 多年风雨的洗礼,如今的齐长城起点只余260 多米长,20 多米宽,高度也只有2~3米,寻不到一点雄浑巍峨的影子。但穿越回千年以前,这里可是齐鲁交界兵家重地。目前,这里仍保留着张营、刘营、东障、防头等与齐长城有关的古村落建制。

以山险代城 防御力量强

“千里以备楚”的齐长城,随着山势逶迤绵延,伸向远方。齐长城济南南山段,充分借助地势之力,形成一道天然军事屏障,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清代诗人董芸曾写过一首《长城》诗,专门描绘过济南南山齐长城的雄伟宏大:“万壑千岩一望迷,长城岭上碧天低。”

中国长城学会会员、齐长城考察队负责人之一的孙立华曾总结过齐长城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险制塞。不止济南南山段,淄川段齐长城也随山起势,以山险代城。这一段齐长城沿着马鞍山、三台山、黑虎寨、油篓寨等处山脊蜿蜒奔向东南方的盘龙山、梦泉、劈山,过雁门寨,至太平山进入沂源,在淄川境内延绵40.35公里。

“古代人很聪明,修长城时充分利用了这里的自然条件,陡峭的山势成为城墙的一部分,他们只在山势平缓的地方修筑了城墙,省工省力,防御效果还好。一座山与另一座山之间的长城,也是尽量借助山势,利用悬崖、陡岭构筑起最坚固的屏障。”陈作进说。今年61岁的陈作进退休前在沂源县南鲁山镇三岔中学担任地理课老师,业余爱好是考察、研究齐长城。

在沂源县南鲁山镇北流水村西南方向,是一片连绵的大山,这里山势陡峭,沟深峰高,当地人称之为横山。至今,山上的齐长城遗迹还十分显眼。

因这一带地势险要,又有齐长城作为屏障,解放战争期间,这里也发生过很多激烈的战斗。陈作进说,他曾听老辈的人讲,解放军的一个连,在此凭借险峻地势和齐长城,成功阻击过国民党军一个营的进攻。

烽火狼烟起 热血壮山河

《丝路琅琊》记载:“为了适应战争需要,战国齐威王初年始将原长城向东拓修。” 公元前485 年春,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就发生在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的龙湾附近海域。

当时的齐国内乱不断。齐国虽然在齐桓公时期就坐上春秋霸主的宝座,国力强大,然而月满则亏,盛极而衰,到齐景公时期,诸子争位,再加上大夫势力的介入,齐国局势更加动荡。与此同时,吴国作为新晋霸主,破楚军,降越国,称霸野心日益膨胀,并屡次征讨齐国。

吴国组织鲁、邾、郯联军共同伐齐。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大夫徐承率水军主力从海路直取齐国南鄙(今青岛琅琊一带)。

吴军舰队出海以及陆军主力北上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朝野震惊,原本内斗不已的各方暂时放下争端,共同对敌。齐国本来就是临海大国,有数百年的航海史,拥有一支当时诸侯国中最强大的水师。齐国迅速部署,水师出兵南下,在海上迎击吴军。

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结局。吴国尽管水军数量众多,却主要以内河船只为主;吴军远道而来,士兵身心疲惫,又不熟悉这里的海况,而齐军则是以逸待劳,对家门口的海况和岛屿地貌了如指掌。

果然,一番厮杀后,吴军大败。由于海战发生在年代久远的古代,加上文史资料有限,具体战争过程已很难还原。《史记· 齐太公世家》中,以“齐人败之,吴师乃去”八字描述,没有给后人提供太多信息。《左传》同样仅有只言片语:“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齐吴琅琊海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场海战,在军事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 。

一关又一关 长城故事长

绵延千余里的齐长城,关隘众多,每一座关隘都写满了历史,都是过去岁月的见证者。

春秋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等就发生在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领大军过锦阳关北上占领山东。清咸丰十一年(1861)农历二月,清军以锦阳关为屏障与捻军在锦阳关附近激战3天……

锦阳关又称通齐关,有专家认为,它的修建时间远早于齐长城。还有人说“齐鲁商道”被商贾们称作阳关大道,是取锦阳关的“阳关”二字。现在的锦阳关关楼为2004 年移地重建。原关址已被莱芜至章丘公路占用,路边有章丘区立“齐长城”标志碑。新修的锦阳关巍峨宏阔,气势逼人。

青石关是齐都临淄的南大门,位于今日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自古有“直淄之门,当南之冲,为出兵要路”之称。“我们村口的青石关是在春秋时期修建的,以御鲁、楚。因此处多青石,故名曰青石关。因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青石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青石关村村民、小学高级教师张宗发说。

据张宗发介绍,作为齐鲁古道上著名关隘,青石关还兼有通商和海关的功能。明清时期,青石关下的这条古道上就已经商铺林立了。

穆陵关也是齐长城上的重要关口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关隘之一。穆陵关坐落在齐国与鲁、莒、楚诸国的分界线上,扼守要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古称“齐南天险”,因此两千多年来,这里烽烟四起,战事不断,其中最著名的典故当数赵匡胤穆陵关上伐韩通。

历经多次战火洗礼损毁,现在雄伟的关隘早已不复存在,穆陵关旧址上已建起了一个富有特色的村庄——关顶村,平整宽阔的233 国道从村旁而过,昔日的天险早已变成今天的通途。

千里齐长城,在连年的战争中屡兴屡废,世世代代地建与修,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钜防之一,是目前国内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古建筑遗址。

猜你喜欢

阳关青石齐国
蜗牛的故事
前面就是阳关
老马识途
远水救不了近火
阳关:虚实印象
阳关路
最有意义的生活
院子里的那块青石
唐诗中的“阳关”
大青石圆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