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021-11-19李高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8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美育高中语文

李高林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是发展美育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师作为领路人,理应担负起职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教师将知识普及当作第一要务,无暇开展美育,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渗透美育,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

在《求是》杂志上,习总书记曾发表过重要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那就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和任务。审美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倘若运用得当,不仅能够满足学生需求,还能发展学生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美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基于此,下面从美育的内涵及特点入手,先分析诗歌教学现状,再提出切实有效的美育教育策略。

一、美育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美育”的概念,一直是众说纷纭。蔡元培是一代教育大家,他将美育定义为依托美育理论开展教育活动,最终实现陶冶感情的目的。《辞海》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该书是这样定义美育的,通过鉴赏各种各样的美育活动,培养审美趣味、提升创美能力。结合各方研究,笔者归纳出美育的内涵,即以美学的角度来遴选内容,通过深入学习,净化人们身心。久而久之,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就会得到升华。

美育的特点比较鲜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偏感性。美育教育不太注重形式,能够让人在毫无察觉中接受教育,用“不落言筌”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相比于传统教育,美育教育更加感性。二是形象性。美是一个抽象概念,只有附在具体事物上,才能被人们所感知。通过对事物進行深入分析,从而感受内在的审美情感。三是去功利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会表现出功利的特点,这是人性本质的一种反映。当无法压制这种冲动后,就会危害个人,甚至危害社会。美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平衡私欲和道德之间的冲突。随着功利意识的逐渐减弱,精神品质不断提高。

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第一,缺少互动。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互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并不多。当前,诵读是学生参与的基本方式。受教学时间限制,每次都是草草了事。通过与其他教师交谈,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教师认为加入互动环节会耽误教学进程,所以直接选择放弃。在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激情的阐述,学生低下头快速地记录。教师完全不清楚学生的内心感受,又如何开展有针对性的美育?到最后,学生完全沦为背诵诗歌的机器,并未深刻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自然无法提升。

第二,欠缺情感。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有近四成的学生感受不到诗歌的美感。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在于授课欠缺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讲解形式上,没有对诗歌形象进行深入探索。诗歌的特征灵活多变,如果讲解过于理性,只会让学生始终在意境外,必须无法感到到诗歌之美。由此可见,诗歌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以至于美育教育流于形式。

第三,鲜有拓展。在诗歌中,无论是用字,还是用词,都恰到好处。正因如此,才被奉为经典。要想感受诗歌之美,需要开展拓展训练。当前,教师大多不重视此项工作。即便有教师幡然醒悟,也只是布置背诵任务,并做一些习题。至于改写、仿写、品论等活动,很难在教学中看见。这样做不仅会让学生的眼界变得狭隘,还会阻碍学生品鉴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第一,体会言辞之美。首先,把握诵读技巧。诵读诗歌的方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按音节诵读,另一种是按意义诵读。通常情况下,教师会选择第一种方法。在面对五言诗时,既可以选择“二二一”,也可以选择“二一二”。在面对七言诗时,选择有点多,即可将每句诗按“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分成四段,也可按照“二二三”来断句。在诵读过程中,不仅要读出节奏感,还要注意语气变化。以《锦瑟》最后一句为例,在读完“忆”字时稍作停留,仿佛在回忆。回忆过后,用无奈的口吻读出下一句话。在读到“惘然”时,可以加入甩头的动作,以表示无奈。其次,把握感情基调。能否为诵读增添光彩,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把握住感情基调。为了锤炼学生捕捉情感的能力,教师要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在普及相关资料后,教师要做好范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特征。再通过咬文嚼字,帮助学生把握住诗歌的感情基调。

第二,品味意境之美。首先,知“人”入“境”。作者在创作诗歌时,会带有很强烈的主观色彩。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为揣摩意境做好铺垫。“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其以“豪放”见长。教师通过讲解苏轼的故事,帮助学生形成审美期待。某天,苏轼携友人踏春。出门前没有观察天气,导致遭遇大雨。但苏轼对此并不上心,依然悠闲而行。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没有因为被贬而一蹶不振。在吟诵《定风波》一诗时,学生就要将闲适、舒畅之情体现出来。其次,由“象”赏“境”。从意象入手,不仅能够了解诗歌的创作风格,还能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情绪情感。一提到秋天,学生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秋风送爽、田野金黄等词汇。在杜甫的眼中,满是酸楚的泪。在《登高》这首诗中,创造了六种意象,以此营造悲秋之感。杜甫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表现出身不由己。在课堂上,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借助意象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最后,以“想”造“境”。想象是一种能力,只有运用得当,才能使诗歌意境变得丰满。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的机会,并教会学生如何围绕某一物象进行再创造。譬如,在《蜀道难》一诗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连峰和枯松的模样,以此营造蜀山情境。

第三,了解锤炼之美。在诗歌创作中,作者会对每一个字进行雕琢,以达到用最少的话表述更多内容的效果。比如在《蒹葭》一文中,先用“央”,再用“坻”,最后用“址”。只用三个字,就实现了空间变换。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贾岛斟酌再三,决定用“敲”。倘若选用“推”字,意境就会大不相同。作者的目光不只是聚焦在个别字上,还会对整首诗进行雕琢。在诗歌中,作者会以不同方式组合韵律。《登高》之所以被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必然有其独到之处。细细观瞧后发现,每一句诗的平仄组合方式都不相同,并且十分看中字词之间的对仗。在教学中,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品味文字,再从整体上感受诗歌的雕琢之美,最终组织练习巩固所学。

第四,感悟创造之美。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锤炼学生的诗歌创造能力。把握诗歌内涵,创造美的环境。在每一周中,带领学生学习一篇诗歌。赋予学生发挥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简笔画重现当时场景。鼓励学生品读优秀作品,并在班级中展示心得体会。随着阅读量的积累,学生的品鉴能力必然得到强化,为之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学习到哪篇诗歌,就将哪篇当作范例。教师要传授学生,如何融入作者思想,又如何模仿表达技巧。待学生完成作品后,由师生一同进行品鉴,给出修改意见。在教室墙上开辟一块空间,专门用于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在新时代背景下,诗歌教学弊端日益凸显,如何有效解决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渗透美育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从言辞、意境等方面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以便发现其中蕴含的美。终有一日,学生的审美能力会得到强化,这对其今后的成长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于乐红.美育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体现[J].教育艺术,2019(5):49.

[2]邓永亮.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教学探究[J].读天下(综合),2020(13):1.

[3]周婷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研究[J].课外语文,2019(8):183-184.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美育高中语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美育教师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