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2021-11-19童亚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纲化分析法山西省

□文/张 鑫 童亚文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杨凌;2.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 陕西·咸阳)

[提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山西省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经济发展区,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虽取得阶段性的成就,但可持续发展问题依旧是重点研究对象。基于此,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2019年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山西省的资源型经济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其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型经济转型还有待升级创新。

山西省作为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典型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山西经济发展结构相对失衡,导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困局。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山西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相关主题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针对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相关学术研究较少。本文基于山西省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研究近5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持续性变化,最后结合评价得出的结论切实给出山西省下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山西省(34°34′N~40°44′N,110°14′E~114°33′E)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部的黄土高原上。东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南与黄河毗邻,与陕西、河南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相连。

山西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区整体北低南高,多为山地、丘陵地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年均气温介于4.2℃~14.2℃之间,省内降雨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年平均降雨量介于358~621mm之间。省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至2019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2%。

(二)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国研网统计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等。

二、研究方法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所著《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提出的指标体系为基础,依据Anderson提出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山西省实际概况,构建了针对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层(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总指标)、子目标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三个子指标)、评价因子指数层(例如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评价指标)三个等级。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包括生态、经济与社会三个子系统共13个评价因子如表1所示。(表1)

表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一览表

(二)层次分析法。不同因子对于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贡献度不同,因此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评价因子进行权重分析。层次分析法的标度含义以及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见表2、表3。(表2、表3)

表2 层次分析法标度含义一览表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一览表

层次分析法是以分层次结构模型为基础,结合矩阵计算,从而达到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某一具体问题的目的的一种常用决策与评价方法。它将评价因子逐级递阶分层次评价,并对各层因素进行两两相关性评价,评价出各个评价因子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重要性,最后进行相关一致性检验以验证层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以确定最终的评价指标权重。

第一步:逐级构建层次结构。

第二步:按照判断矩阵方法确定每层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结合上表的层次分析法标度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第三步:层次单排性与一致性检验。

首先,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几何平均值:

最后,求出一致性指标CI和随机一致性比例CR。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调整矩阵,以消除过高的不一致性,直到满意为止。计算公式如下:

不同地区,由于其自然条件或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各指标对区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比较结果是在对山西省自然、经济、社会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并借鉴有关对其他区域与省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权重的比较以及部分专家研究成果。

对主目标层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如表4、表5、表6、表7所示。(表4、表5、表6、表7)

表4 子目标层判断矩阵

表5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表6 经济发展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表7 社会发展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三)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单位、属性不同,因此在利用各因子对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时不能利用各参数直接评价。基于此,在利用各参数进行评价比较前,必须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绝对的有量纲的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指标,以便于多方面指标值的综合评价。

为简化计算,本研究假定指标与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间为线形关系,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对可持续性起正作用的指标;二是对可持续性起负作用的指标;三是适度性指标,即指标值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如农作物播种面积。

当评价因子属性为正向指标时,遵循如下无量纲化原则:

上式中,aj表示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后的结果,xj表示原始数据数值,tj表示各个指标的目标数值。

三、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权重。利用主层次分析法结合主目标层构建判断矩阵,评价出各个评价因子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重要性,得出指标权重表如表8所示。(表8)

表8 指标权重综合一览表

(二)无量纲化。结合原始数据与上述数据无量纲化计算原则可得计算结果如表9所示。(表9)

表9 2015~2019年评价因子无量纲化结果一览表

(三)持续发展综合能力。结合上述无量纲化数据与评价因子指标权重,利用公式8多目标函数加权的方法,得出2015~2019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值,见图1。(图1)

图1 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值统计图

其中,P为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值,aj为各个评价因子的量化数值,rj为各个评价因子的指标权重,Wi为子目标的指标权重。

将山西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值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标准表对比分析可知,山西省2015~2019年间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有小幅波动,但整体水平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由2015年的基本可持续向中级可持续发展,到2018年、2019年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从2015~2019年总体上来看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总体稳定上升,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表10)

表10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标准一览表

四、讨论与结论

“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山西省经济发展结构较为失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发展模式的大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是山西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山西省2015~2019年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5~2019年间山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据此,结合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评价结果,给出如下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可持续经济。资源型发展区域情况各异,只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定位,才能在可持续发展转型中发挥自身优势。长期以来,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回采率较低,从而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极度浪费,据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应着重提高效率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煤炭经济发展的循环与可持续增长。

(二)大力发展可替代产业经济。正是因为山西省以第二产业结构为主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失衡。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逐步提升,据此山西省近年来针对平遥古城、山西博物馆、五台山、云冈石窟等旅游景点已加大了管理、宣传力度,但同比陕西西安、重庆等网红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山西省在保护环境、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特色,加大对旅游地的宣传,打造“网红平遥”“网红山西”从而推动山西省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环保管理力度,发展绿色经济。习近平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人民心里已经扎根,但从意识到具体行动转换依旧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因此要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加强环保管理力度,实现山西省经济的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纲化分析法山西省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线性无量纲化方法比较研究
无量纲化方法的选取原则
层次分析法在SWOT分析法中的应用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