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分析

2021-11-18郭泽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41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价值分析爱国主义

郭泽阳

摘要: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所持有的一种热爱与支持的情感和态度,是对自己所生活的祖国之国土、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志士仁人和爱国事迹。正是这种对神州大地、华夏儿女和灿烂文化传统的热爱和守护,才使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而未曾断绝。

关键词:爱国主义;古代文学;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41-259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主要承担者和建设者,是否具有理性、深沉而持久的爱国主义情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更好地实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中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利用思政课、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升国旗、观影、参访博物馆或革命历史遗迹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国土视域下的愛国主义教育价值

旅居山林,我们能联想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游览长江黄河,我们能联想到谢朓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李白的“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见到草木、鸟兽、虫鱼,我们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吴均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登临黄鹤楼,我们能联想到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登临岳阳楼,我们则能联想到范仲淹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此外,但凡有美好自然风光的城市,大抵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例如“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

可见,中华大地上的山川河流、草木鸟兽、亭台楼阁、一城一池,都在古典文学那里化作一个个诗化意象,这些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独特审美心理和情感体验的人化空间,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记忆中的“中国”。因此,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就是接续民族记忆的过程,就是重新赋予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空间以精神性的过程。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学习古代文学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了。

二、文化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具有辞章之美,还承载着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之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的春和气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的价值坚守,“外化而内不化”“物物而不物于物”(《庄子》)的真人风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的抱朴含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的空灵禅境,都能令读者在优游涵泳过程中体认到中华先贤的崇高人格和深邃智慧。尤其是到了唐代,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下,涌现出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三人各以其风格迥异的诗歌形式传达出儒家的仁民爱物、道家的率真自然、佛家的空灵寂静。此外,古代文学作品还透显出探求真理、心忧天下、发奋自强等价值取向,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例如,司马迁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曹孟德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勉;韩愈以文载道,“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范仲淹心系苍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品读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的熏陶,从而产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一旦学生建立了坚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会更深刻、更持久、更自觉,因为其所爱者不仅是地理之中国,更是文化之中国。

三、民族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反映忠君爱国、心忧百姓、抗御外侮、保家卫国等主题的作品异常丰富,这些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为国殉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屈原;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之际,写下殷殷嘱托,准备挥师北上的诸葛孔明;替父从军,“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花木兰;关切国家命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同情百姓遭遇,自己身居茅屋还想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圣杜甫;因不能为国效力而心怀遗憾,写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李贺;在十二道金牌催促下被迫班师回朝,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国家危亡之际,慨叹“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卧病在床之时,“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生命垂危之际,还不忘告诫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被俘后大义凛然、誓死不降,写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通过学习上述文学作品,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感受他们的壮志、遗憾、忧思、同情、悲悯、坦荡,可以极大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进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打破文学、史学、哲学的学科界限,注意结合中国文学史甚至中国古代史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内涵,同时也要结合中国哲学向学生诠释古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文化意蕴。

参考文献

[1]杨豹.传统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J].天府新论,201 0(4).

[2]黄俊杰.论中国经典中“中国”概念的涵义及其在近世日本与现代台湾的转化[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6,3(02).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价值分析爱国主义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十周嫁出去》新型网络相亲节目价值分析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