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志研思悉学术 内外兼修厚德行

2021-11-17杨婷婷

音乐生活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曲式音乐

杨婷婷

一、凝神科研 如痴如醉

钱亦平1946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无锡。父亲钱仁康先生是钱亦平的启蒙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使她终身受益。钱亦平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毕业后,1965年直升至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理论系(现音乐学系)本科,五年后毕业。随后就职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记者。1979年,正值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第二年,钱亦平追随父亲脚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作品分析专业研究生,成为钱仁康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生。在读期间,钱亦平系统学习了音乐作品分析知识,为后半生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1982年6月,钱亦平以论文《再现的结构功能与表现功能》高分通过答辩并留校任教。

做学术讲座

钱亦平始终认为,教学必须与科研相辅,才能保证教学内容不断出新,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因此在留校任教几年后,钱亦平继续学习深造,1990—1991年远赴莫斯科音乐学院进修音乐作品分析,师从瓦莲金娜·尼古拉耶夫娜·赫洛波娃教授。在莫斯科学习期间,钱亦平在父辈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将前调性和后调性时期的音乐作品囊括至目前的研究范畴中,出版了诸多译文,例如《刻意求新的作曲家: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的曲式分类》《音乐内容研究是21世纪的科学》《古拜杜林娜1/4音体系、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器而作的〈音乐〉》等,个人研究论文有《古拜杜琳娜给我们的宝藏——〈领悟〉研习》《精确设置精心雕琢——古拜杜琳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等。在回国后的教学、科研生活中,她带领学生们继续推进着古拜杜琳娜研究,她的研究生中有四篇学位论文都专论古拜杜林娜的作品。

1991年与父亲钱仁康

她总说:“搞科研工作要具有‘吃不香饭、睡不好觉的一股劲,怀着如痴如醉的态度,才能投入其中,取得成果。”已过古稀之年的钱亦平在音乐研究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音乐是她生命的全部。在音乐之路上,钱亦平凝神科研,继承了父亲钱仁康先生“既能博大又能高”的治学之道,钻研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体裁学、曲式学等研究领域,迄今出版专著以及教材十余部,涉及的领域有音乐分析学、音乐史学,音乐体裁学、音乐形态学等。与钱仁康先生合著的国家级重点教材《音乐作品分析教程》(2001年)获2003年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本教程分析内容涉及主复调音乐、声乐戏剧等诸多领域,是同类教材中内容最详尽的一本;还有合著的《外国音乐欣赏》(第二版,200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2008年度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与王丹丹合著的《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2003年)荣获2007年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和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本专著一经出版便掀起了国内研究音乐体裁的热潮,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音乐学者必备书目;《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2006年)荣获上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入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简明》是钱亦平多年以来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成果,是她多年学术、科研及教学成果的积累,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分析教程,目前被众多院校选用成为课程教材;与王丹丹、邹彦合作的《曲式发展史纲要》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也已结项,尚待出版,这个项目集中了以钱亦平为首的三位教授多年来科研、教学的经验,此著作将以各类曲式结构为研究对象,探索各时期各类型曲式之间的特点及历史发展状况,对曲式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其他代表性专著有《一个朴实的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及其主要作品简介》(1982年)、《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与丁善德等合著,1986年)、《世界著名交响诗欣赏》(1989年)、《标题音乐大师——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生平及其作品介绍》(与沈旋、方之文合著,1990年)、《音乐欣赏指导》(上海市教育局师范教育处委托编写,1995年)、《音乐分析学海津梁——钱亦平音乐文集》(2007年)、《外国音乐欣赏》(第二版,与钱仁康合著,2007年)等。

钱亦平专于学术、潜精研思、孜孜不倦,迄今发表高水平论文五十余篇。有专注为学科建设献言献策的:如《为什么开设论文写作课》[1]《音乐学系分析学科的建设》[2]《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3]等,以学科发展为目标,凝心聚力,推动学科全面发展,提升系部科研实力,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在作品分析方面:如《从〈愤怒的日子〉看中世纪的词乐结构》[4],深入浅出地对中世纪礼拜仪式的继叙咏《愤怒的日子》进行溯源、考证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中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结构是以诗序为基础的词乐结构”这一论点,对推进中世纪音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5]一文通过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音乐语言、作品构成参数、结构原则的路径进行论述,将复杂个案与宏观视野融会贯通,归纳总结了20世纪下半叶作品类型,在国内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本论文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文章类二等奖;《歌剧中的回旋曲式》[6]将歌剧中某一幕或某一场的回旋曲式运用进行归类,挖掘歌剧中回旋曲式原则的自身规律及特点;《歌剧曲式(一、二、三)》[7-9],填补了多年来歌剧结构分析的学术空白,在多首个案分析中概括歌劇较高层的结构分类。除此之外,还有《狱界神游长歌当哭——介绍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幻想曲〈弗兰切斯卡·达·利米尼〉》《维尼亚夫斯基的〈传奇曲〉》等。在钱亦平的研究中,更有对当代作曲家与理论家的创作与人品魅力的详细描述,例如《谭冰若先生追思会发言》《桑桐先生的多彩人生及人格魅力》《矢志探索,锐意创新——桑桐教授钢琴作品的风格和特点》《丁善德先生的人格魅力》《独树一帜的丁善德先生的钢琴创作》《中国风格钢琴创作的成功探索——王建中教授的钢琴作品特色简介》《低调、精美——王建中先生其人其作》《我的邻居黄晓同先生》《跨界游走的高手——为谭冰若先生画像》《陈聆群教授〈八十回望——我的音乐历程〉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勾勒陈聆群教授肖像》等。这些当代作曲家和理论家都与钱亦平有多年的密切交往,亦师亦友,他们在钱亦平的学习、教学生涯中都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研究这些老教授创作及为人也是西方音乐研究中研究作曲家与作品的主要内容。

2006年在导师赫洛波娃家做客

上世纪80年代在上音上大课

2010年在上音钢琴大师班做讲座

一间书房,一张课桌几把椅子,满墙的乐谱和CD。在这里,我们总能看到钱亦平背靠乐谱墙坐在窗边办公、科研、教学。满头银发的老人似乎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耗不完的精力。她在这间书房内教出了70位硕博学生,分析了难以计数的中外作品,完成了多项科研论文项目。这些优秀成果都显示出了钱亦平对学术、对音乐的热爱,她永远对新颖论点和作品保持热情,即便是预审或听辨学生论文,也能从中学习补充。钱亦平精于科研、乐此不疲、如痴如醉,无论从上述何种例子都能够体会到她作为一个尽心尽力的学者,是如何以学术为第一生命的。

二、教学相长 师德模范

走进上海音乐学院,我们总能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背着装满乐谱和课件的大书包,胸前斜挎一个装着“宝贝”课件U盘的小包,脚步稳健地走向教学楼,路过的学生都会停住脚步并亲切地与她打招呼,她也一一回应。

除了科研之外,教学也是钱亦平音乐生涯中的第一要义,她曾这样回忆钱仁康先生的教学品质:“无论是作曲还是音乐理论,父亲皆信手拈来,教务处排课的老师都知道:哪门课排不出老師了,就让钱先生上。”薪火相传,代代永续,自1982年入校执教以来,钱亦平坚守各个教学层次:本科、研究生、博士生、专升本、助教进修班、夜大等;涉猎各个教学系部:音乐学系、音乐教育系、作曲系、钢琴系、艺术管理系等;教授各个教学方面:音乐作品分析、交响诗分析、音乐作品赏析、曲式发展史、大型曲式分析、音乐论文写作、钢琴音乐分析等。即便退休之后,钱亦平依然坚守在音乐分析教学岗位,在上海音乐学院及其他兄弟院校继续授课并指导研究生。

钱亦平秉承家族教学精神,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她认为本科教学是重中之重,是一切教学环节的基础,这一精神由女儿王丹丹继续接炬,她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和《音乐作品分析》等基础课已十余年。退休之前,钱亦平便已承担了音乐学系及其他系部的多种课程,所在教研组的《西方音乐史论教学研究》获2002年第四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及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她的《音乐作品分析》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委首批百门精品课程。2008年应钢琴系主任邀请为本科四年级学生开设“钢琴音乐分析”课程,钱亦平在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一学年的教学内容,并教授这门课程整整8年,退休后才由学生接续。

教书是一个良心活,是否尽心尽力,真正知根知底的除了老师本人,就是学生。退休之后,钱亦平应学生和研究生部的强烈邀请,教授研究生部的《大型复杂曲式研究》课程。《大型复杂曲式研究》可谓上音上座率最高的“网红”课程,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六点的教室永远济济一堂。2020年举国抗疫时,学校停课一学期,钱亦平了解情况后,主动申请下学期一周两次课程,她秉持着一贯“除了生病绝不请假”的原则为学生补上,一定让求知若渴的同学们听到完整的课程。钱亦平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着每一位学生,有同学表示,课业虽不简单,但跟随钱老师的思路,便能够将复杂的大型曲式搞清楚,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曲式的乐趣。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钱老师上课时,除谱子外,她总是常备着几本手写备课本,洋洋洒洒写满了备课笔记和曲式分析,这些笔记是她每日作业、日积月累的完美见证。在课堂上,每讲到一首作品,她都能瞬间定位手写本中某一页的曲式图,并根据图下的标记找到另一本手写本中作品的概况及其他内容。由于每日翻阅,手写本早已“面目全非”、胶带遍布,墨水也随着岁月逐渐晕染淡化,总有学生会问她为何不将手写本变成电子版,钱老师总说年纪大了,电脑不能熟练运用,脑子反应不过来,但从她在课堂上精准、迅速地找课件和笔记来看,这可远比电脑反应还快呀!

不论是音乐学系或其他系部的本科课程,亦或是硕博研究生必修课程,只要是钱亦平开设的课程,她必当竭尽全力备课,每年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引领学科发展新趋向。课堂上的她逻辑严谨又不失生动幽默,详实介绍、切实举例、思路敏捷,时时刻刻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下的她是同学们口中亲切的钱奶奶,对同学们的提问毫无保留,与许多学生成为知心好友,时常交谈甚欢。

与同为博导的女儿王丹丹

不仅如此,钱亦平还于1990年起,受邀为离休老干部开设音乐欣赏课,深入浅出地为音乐爱好者们讲述音乐的魅力。这项工作直到生病后,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才停止,转由学生接续。老干部们深感钱亦平的教导,自发赠予《音乐圣经》一书,这本书至今珍藏在家中书柜。钱亦平的学识不仅感染着离休老干部们,也影响着社区音乐爱好者。社区的居委会早早听闻钱亦平的学识与涵养,热烈邀请她前往社区教授钢琴课,退休前的钱亦平缠身于繁重的教学、科研和行政任务,但毅然答应居委会,退休之后定来义务教授钢琴。所以自2016年起,钱亦平便在居委会开设钢琴班,慕名而来的老人有十多位,上至94岁,每周分两个班轮流上课,分文不取。她每周为老年学员量身打造适宜演奏的曲目,也鼓励老年学员们自选作品,每周一对一轮流上课。钱亦平为方便学员们在家练琴,一一示范、录像,让学员们回家练习,并每半年在居委会举办钢琴汇报音乐会,钱亦平与老年学员们同台演出,让每一位学员都有演出机会,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老年学员们都无比感谢钱亦平给他们带来快乐和琴艺,他们表示,在钱亦平的教导下,在家里随时都想弹琴,有一位老人说家里的钢琴盖永远是开着的,另一位说在家要与老伴抢琴弹。钱亦平谦虚地表示:“看到自己的教学能为老人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做一点小贡献,感到特别开心。”2021年的汇园钢琴班学期汇报会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入党34年的钱亦平特意考虑了学员们的选曲,半年内带领着学员们不断练习、巩固技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献出了完美的贺礼,居委书记代表街道向劳模钱亦平赠送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杯,以感谢她对党、对社区作出的贡献。

作为导师,钱亦平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开始担任硕士与博士生导师,参与研究生教育28年,迄今为止培养了23位博士、47位硕士,可谓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有诸多学生成为各大音乐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音乐研究的教学科研骨干。她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引导学生钻研学术,与学生共同进步、携手成长,令学生们如沐春风。学生们的论文涉及领域相当广泛,从早期至20世纪现当代中外作品研究,内容始终牢牢把握学科发展趋向。任音乐学系系主任期间,钱亦平每晚不到十点不回家,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随时找她商量论文和反映其他问题。她的学生毕业论文中11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钱亦平始终认为:“教书是良心工程,从事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所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钱亦平还关心学生的身体、思想状况,及时为有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

三、博大胸怀 平淡亦真

在繁重的教学之余,钱亦平还肩负繁琐的行政工作,自1991年起担任副处级行政双肩干部,1995年至2016年间先后在三个正处级干部岗位任职:音乐学系、艺术管理系、妇委会主任。

在1995—2001年钱亦平任音乐学系系主任期间,踏实作业、勤勤恳恳,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研究长处,与全体教师共同进行音乐学系学科建设。在她的带领下,全体老师共同研讨音乐论文写作课的规范,请资深教授陈聆群先生撰写该课程的规范条例。如今,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论文写作课已成为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她还带领全系老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1996年实现上海音乐学院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使音乐学系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成功申报“上海市重点学科”的系部。之后因加班而劳累过度,血压飙升至110—220,老伴和女儿硬把她“押送”到医院,身患癌症后主动请辞音乐学系系主任职务。

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党委欲建立艺术管理系,并希望钱亦平在党委领导下进行组建工作,但又因她生病而犹豫。当党委书记委派一位副院长来“试探”她时,她毫不犹豫立即上马,去华东师大调研有关管理专业的设置,向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设有艺术管理系或专业的院校讨教,在2003年“非典”期间,外来人员不能进校的特殊情况下,她依然坚持进行教师的招聘工作,在调研的基础上协同老师来制定课程体系,竟然没有向学院申请一分钱就将这个系开办起来了。建系之后,钱亦平众望所归成为呼声最高的系主任,她协同院党支部和其他筹备成员为艺术管理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习到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多视角的思维能力,并着力构建丰富的艺术管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

工作上的钱亦平一丝不苟、处事有道、有口皆碑,深受老师和学生爱戴,自己抗癌却坚持带病上任,从不主动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这样大无畏的精神可谓师德模范。钱亦平主动请辞艺术管理系系主任的三年后,又立即被黨委任命为妇委会主任,这一当就是11年。

从1965年进入上音本科开始,钱亦平在上音学习工作了几十年,半个多世纪,她全身心投入上音的建设中,在任音乐学系系主任期间,她已知自己体内有肿块必须三月随访一次的情况下,依然忙于工作,彻底将病情抛之脑后,拖延7年未做检查,直接导致肿块变癌症。在病床上化疗的钱亦平仍然心系上音,批改考卷、评阅论文,可见她用生命热爱着上音。钱亦平用实际行动做到了“和、毅、庄、诚”四字,“和”是她处处以和为贵,以德服人,展现大家风范;“毅”是她心怀刚毅之气,遇事毫无唯诺之态,只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面对外界各种诱惑,对科研、教学、行政坚守初心,事事为学院着想,为系部考虑,保持坚毅的风骨;“庄”是她对艺术庄敬虔诚、谨慎不苟,在音乐分析的道路上每日作业,脚踏实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在教学的道路上遇到学生有参考资料少的问题,她亲力亲为,同学生讨论可行方法,分析问题,一步步探索前进,她谦虚地表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的过程”;“诚”是她待人真诚、待事真诚,待己真诚,从不求取任何外在的利益,升迁的机会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别人,平时事无巨细,身边的老师、同事,甚至是学生的喜与悲,她都会第一时间报以祝贺与关怀,给予身边人毫无保留的诚与爱。

在教学上,面对学生的提问,钱亦平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工作中,面对学科建设的压力,她总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学科团队勇攀高峰;在生活中,面对有困难的人,她带领全家济困扶危、倾囊相助,将这份仁爱之心传至后代。

2006年,钱亦平通过研究生学生了解到云南的贫困生,她立刻和女儿王丹丹开始对贫困学生捐款,短短一年便捐近万元。2007年,作为上音妇委会主任的她给予有困难的上音女教师、女职工精神与经济上的鼓励与援助,并每年给予一位患脑溢血的教授2000元资助,直至老教授过世。从2011年开始,她们定期向上海福美专项基金捐资助学。2013年起,她坚持每年在上音“筑梦音乐、爱心助学”项目上资助多位贫困生。在家庭中,钱亦平与出版社退休的老伴风风雨雨、平平淡淡度过了50年,老伴因用眼过度导致右眼失明,左眼几近失明,她每天除了繁忙的科教行政工作外,凡事亲力亲为,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伴,她常说:“现在,我就是他的拐杖了”。50年彼此搀扶、风雨同舟,情比金坚的感情弥足珍贵,让人动容。

2019年与博士生严逸澄

2019年与博士生汤隽杰

在家里书房

钱亦平的为人作风影响着每一个人。她为人幽默、开朗乐观,总“调侃”自己的精神力量是防范一切病症的解药,工作起来便将生病之事抛于脑后;她热爱音乐、心系校园,留校39年来为上音的建设尽心尽力、倾注心血、献计献策;她与人和善、亦师亦友,深受学生爱戴,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五花八门:钱老师、钱奶奶、钱妈妈、外婆、老大、老妈、老太太,几乎没有人叫她钱教授,足见她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她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对于教授过她的老师永怀感恩之心,多年来坚持与赫洛波娃教授互通邮件,互相问候,不论辗转多么艰难也要将一份来自中国的礼物寄到她手中,这份感恩之心令人动容;她淡泊明志、心怀大爱,义务为学生补课之事也屡见不鲜;她谦虚谨慎、低调作风,从未谋求私利,永远将别人的事放在第一位,在晋升时让老同事先升,自己职称之事总是一拖再拖,直至自己的外语成绩即将过期才申请,她的这份低调谦逊影响着每一位后辈;她兢兢业业、劳苦功高,多年来不断受到社会赞誉:199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及“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8年获上海音协“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0年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04年获上海音乐学院师德标兵荣誉称号;2005年获文化部第七届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6年获2004-2006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百位优秀女教师”称号;2011年获“第六届上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获2013年度上海文艺人才基金“文艺人才奖”;获201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等。

结语:

时至今日,75岁高龄的钱亦平仍一如往常地奔波于校园和家庭之间,雷厉风行地处理着科研、行政、教学和家中琐事,将每日的时间以分钟来计算,将每一个角色都做到尽善尽美,她从不喊累,总希望能够多做一些,再多做一些。了解钱亦平的人无不赞美她、感谢她,她為人的点点滴滴影响着家庭,2016年被评为上海市徐汇区最美家庭;2017年钱亦平家庭是入选上海市教委“美丽上海追梦人”教师世家征集活动的高校系统中的唯一家庭,同年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家庭。在钱亦平看来,所谓家风,并非嘴上说说的话,而是如血缘般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为人之道、处事作风,就像汤里的盐,不显眼却微妙地改变着一个家庭的味道。

钱亦平接续了钱仁康先生传承的期许,正如她回忆父亲是一位纯粹的学者那般,她也将这份纯粹融化到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女儿王丹丹也继续着这份纯粹,走上三尺讲台,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第八任系主任及外国音乐家与作品研究博士生导师,这也才有了“三代七教师、一门三博导”的美誉,三代人共同对中国学术研究、上音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1]钱亦平:《为什么开设论文写作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80-81页。

[2]钱亦平:《音乐学系分析学科的建设》,《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第68-69页。

[3]钱亦平:《音乐分析的历史观察点》,《中国音乐学》,2014年第1期,第121-127页。

[4]钱亦平:《从〈愤怒的日子〉看中世纪的词乐结构》,《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73-85+5页。

[5]钱亦平:《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50-174+5页。

[6]钱亦平:《歌剧中的回旋曲式》,《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51-62+5页。

[7]钱亦平:《歌剧曲式(一)》,《音乐文化研究》,2020年第4期,第6-22+3页。

[8]钱亦平:《歌剧曲式(二)》,《音乐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第74-89+4页。

[9]钱亦平:《歌剧曲式(三)》,《音乐文化研究》,2021年第2期,第96-110+5页。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曲式音乐
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奖名单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音乐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