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跨时空的交融与借鉴

2014-06-09谢铭磊

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

谢铭磊

摘 要:莱比锡音乐学院成立于1843年,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于1927年,是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同样身为世界大国的两所“第一”音乐院校,它们之间有着怎么的关联?本文从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受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几点影响出发,剖析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延续,同时这些学院之间的影响与经验对于中国其它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 莱比锡音乐学院 音乐专业设置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12-02

莱比锡音乐学院成立于1843年,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则是由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创办于1927年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而其中首任院长萧友梅先生便是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当年萧友梅先生学成回国时,便积极地投入到中国的音乐学院建设中,并以德式的专业音乐教育理论及模式为参照。因此,中国第一所音乐学府—— 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办便更多的借鉴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并且从此影响着中国专业音乐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当时,莱比锡音乐学院曾提出了三点创办音乐学院的办学经验:一是越是国际化的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便越具有国际水平;二是音乐学院应为当地的乐团提供骨干音乐家和行政管理人员;三是从19世纪开始,作曲成为音乐学院重点课程之一。这三点重要的办学经验,对往后其他音乐学院,包括上海音乐学院的建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这些经验依然影响着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

1 “越是国际化的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便越具有国际水平”

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在建院初期便请门德尔松、舒曼、豪普曼、布兰代尔等欧洲音乐名家作为学校的老师。这样一套重量级的教师班子,便吸引了世界各国的音乐学子前来学习。在1843年到1893年间,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国际生人数占到了全部学生数量的1/2。所以不难看出,莱比锡音乐学院在建院初期便有意识的把学校往国际化的轨道上推进。

受莱比锡音乐学院办学经验的影响,萧友梅先生在创建上海音乐学院时,便已经非常注重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国立音专的毕业生、作曲家丁善德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创立和发展1927—1945》一文里说:“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萧友梅千方百计聘请当时最好的音乐家来学校任教。从办校到抗战开始的15年中,学校教员最多时曾达41人,其中外国籍教员28人,中国籍教员13人,除了一名国乐教师,全都是从欧美各国留学归来的。”如今,上海音乐学院始终与世界一流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家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聘请许多国际著名的音乐家为学院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等。其中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斯特恩、帕尔曼、里昂费莱舍、祖克曼;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西蒙拉特;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罗斯特洛波维奇、马友友等都被学院聘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同时,钢琴大师傅聪、陈宏宽,作曲家谭盾、瞿小松、陈其钢、盛宗亮、徐仪,歌唱家张建一、田浩江、梁宁、黄英,圆号演奏家韩小明,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指挥家汤沐海、余隆等,都是学院的兼职或特聘教授。

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视查上海音乐学院时,曾提笔写下:“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按照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学院的领导班子努力使上海音乐学院具有越来越高的国际音乐教育水平。2007年,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朱利亚学校、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大学、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法国巴黎音乐学院;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德国汉堡演艺学院、斯图加特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等世界著名音乐学府的院长与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齐聚一堂,共庆上海音乐学院建院80周年。2008年上海音乐学院公开面向全球招聘院长,最后留学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校友许舒亚先生获此职务。悉数2009年,上海音乐学院成功地举办了国际电子音乐周、国际歌剧大师班、国际钢琴大师班、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讨会(ARSMER)等国际性会议。这些卓越的表现都标志着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国际化的轨道上阔步向前迈进。

2 “音乐学院应为当地的乐团提供骨干音乐家和行政管理人员”

莱比锡音乐学院一直为当地的乐团提供演奏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闻名世界的“布业大厅”及其管弦乐团成员中便有不少是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的。

上海音乐学院和莱比锡音乐学院一样提供的是理论、演奏演唱艺术的高等音乐教育,其目的也是为向社会输送大批的音乐精才。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上海音乐学院专业设置的发展历程中得出:1927年11月—1927年7月,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设立了小提琴、钢琴、国乐、声乐及理论作曲五个专业;1930年2月—1935年7月,添加第六个系“大提琴系”;1935年9月—1941年,添加键盘、乐队乐器专业;1942年—1945年,设立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国乐五个系;1946年—1949年,设立理论作曲、键盘乐器、乐队乐器、声乐系四个系;1949:理论作曲、键盘乐器、声乐、管弦四个系;1950:增添民族音乐系与指挥系;1964:理论作曲、钢琴、声乐、民族声乐、管弦乐、民族器乐、民族音乐理论系、民族音乐作曲、指挥9个系;1978年:作曲指挥、钢琴、声乐、管弦乐、民族音乐5个系;1982年增添音乐学系;1997年,音乐教育系恢复建系;2003年,增添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音乐工程系;2004年,增添音乐剧系,后改名为音乐戏剧系。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2003年9月设立的艺术管理系。其专业方向设置是以演艺(performing arts)相关行业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核心,同时兼顾视艺、媒体和会展相关行业的管理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该专业可谓是迎合了当代社会艺术发展的需要。它依托上音雄厚的艺术资源、上海市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学院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专家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管理实践机会。毕业的学生先后赴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歌剧院、东方广播电台经典音乐频率、市委宣传部、第九届北京国际艺术节、艺穗双周等地实习工作。可见,上海音乐学院同莱比锡音乐学院一样,不仅为乐团提供专门的演奏演唱人才,同时也为各大文艺单位及场所提供艺术策划及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endprint

3 “从19世纪开始,作曲成为莱比锡音乐学院的重点课程之一”

从莱比锡音乐学院聘请的老师来看,重点培养作曲家是该校学科建设发展的主线,上海音乐学院创办者之一的萧友梅先生就是在那里获得了作曲专业的博士学位。

1927年上海音乐学院建院初期便设立了理论作曲专业,并且这一专业一直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学院经常举办各类作曲方面的讲座、论坛、比赛,如近期刚刚落幕的上海音乐学院首届“百川奖”作曲比赛暨作曲论坛。并且,学院规定每个系的学生都必须修学作曲“四大件”,即和声、对位、复调和配器。建院80年来,萧友梅、黄自、谭小麟、贺绿汀、丁善德、钱仁康、邓尔敬、桑桐等老一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现任的专家、教授们,培养了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作曲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9月指挥专业从作曲指挥系分出,恢复独立建制的作曲系。除了何占豪、陈钢的《梁祝》以外,宋歌、吴基学等许多优秀学生作品在重大国际作曲比赛中取得佳绩。有着80多年历史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如今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具备了国际先进的教学、创作和科研水平。

另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老院长中,作曲家占了多数,如萧友梅、贺绿汀、丁善德、桑桐、杨立青等,包括现任院长许舒亚先生也是一位作曲家。可见,作曲专业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结语

莱比锡音乐学院办学经验对上海音乐学院从建校的1927年到建国的1949年影响最为明显,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几乎与19世纪莱比锡音乐学院相同。八十多年过去了,这种莱比锡式的影响依然延续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发展中。但是,就在这八十年间,上海音乐学院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及办学理念。如今,上海音乐学院共设有13个系(部),即作曲系、指挥系、音乐学系、民族音乐系、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音乐教育系、音乐戏剧系、艺术管理系、音乐工程系、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公共基础部。涉及6个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音乐艺术表演、录音艺术、公共事业管理、音乐科技与艺术)、近20个专业方向,既包括了具有雄厚根基的传统专业,也有若干新建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此外,学院拥有3个集教学、表演、科研为一体的艺术中心,即周小燕国际歌剧中心、国际弦乐艺术中心、国际钢琴艺术中心;拥有1个音乐研究所,下设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与发展中心、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音乐教育研究中心、音乐与社会研究中心等。学院还拥有六个音乐表演团体:上海青年交响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新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学院弦乐四重奏组、上海音乐学院打击乐团、上海音乐学院民族乐团以及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学院另拥有一个富有特色的出版社——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一个高水平的学术期刊——《音乐艺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色博物馆——东方乐器博物馆、以及一个高水准的演出场所——贺绿汀音乐厅3。可见,上海音乐学院的建设越来越壮大,越来越深入,并且在当代音乐思潮中不断的创新、与时俱进。

交融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不论是借鉴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办学经验还是上海音乐学院根据自身特色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它作为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这些经验和成果对日后中国众多专业音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直接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刘靖之.中国新音乐史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 沈旋,梁晴,王丹丹.西方音乐史导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列学术活动圆满收官
第25届ICTM专题研讨会“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
民国时期西文乐谱文献存佚考略
“喜歌剧”的中国本土化
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时代——冯志强教授上海音乐学院讲学纪实
“上音二胡”与“海派文化”——上海音乐学院二胡教学的实践与理念
“同心”思想与民主党派成员政治引导研究——以上海音乐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