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的概念、实践探索及相关问题浅析

2021-11-17李靓李翔

记者观察 2021年23期
关键词:学者传统媒体媒介

文 李靓 李翔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凭借着信息丰富、互动性、用户针对性、便利性等传播优势,对传统媒体在传播领域的主体地位形成巨大冲击。目前,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对其概念、实践过程及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媒介融合是一种不断演变、推进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现状,试图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对“媒介融合”的概念作出定义,分析其实践探索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媒介融合的概述

“媒介融合”因所处文化环境和学者研究视角的差异,其内涵宽泛而又复杂。依据国内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目前尚未对其概念有一个公认和准确的界定。学者们从技术融合方面、媒介所有权融合方面、媒介组织结构融合方面、媒介文化融合方面、新闻表达融合方面等对媒介融合展开深入研究。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在1983年出现,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索尔·索勒·普尔教授认为各种媒介会呈现出多功能整合的趋势,并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然而这种说法却并不被普遍接受,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诺拉和明克提出。而公认最具有权威性并被引用最多的却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尼彻森和美国学者李奇·高登对“媒介融合”的解释。尼彻森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形成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所强调的内涵是各种媒介之间形成的合作和联盟。高登在著作《数字新闻:显现的媒体与变化的新闻视野》中,对美国当时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方式进行了高度概括:即媒体所有权融合、媒体战术融合、媒体结构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叙事表达融合。根据这五种分类,人们对媒介融合的了解与认知有了极大提升。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媒介融合”作为一种正式的学理性概念,最早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引入国内。蔡雯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然而,国内学者对“媒介融合”的概念很少有自己的界定,大都在引述以上几个定义,且参考文献鲜有来自国外的资料。“媒介融合”应涵盖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的“媒介融合”适用于新闻从业者,指媒介形态因为融合了多种形式和内容而形成了一种和以往不同的新的媒介形态;宏观的“媒介融合”则适用于大媒体产业,如大型媒介组织和传媒集团等,包容媒介和一切与其相关要素的融合,不只包含媒介形式和内容的融合,还包含媒介功能、传播渠道、所有权、人才培养、组织结构等相关要素的全面立体的融合。

媒介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4年,党中央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进一步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二者在多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此后,众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媒介融合”上,加强了对此的关注与研究,在2015年达到峰值。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融合的实践探索方面,其中数目最多的是探讨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应如何应对;讨论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如何吸纳新媒体的特性来促进媒体产业融合发展。

研究者普遍认为,推进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冲击的“药方”,他们以纸质期刊媒体如《新京报》《人民日报》、电视新闻媒体如“央视新闻”等,以及广播电台新闻等传统媒体的融合探索为例,发表了许多优质的期刊论文,深入剖析传统媒体如何通过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来提升竞争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先后出现了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媒体平台,这些平台具有互动性、立体性、便捷性等性质,传统媒体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推送信息或更新动态,实现随时随地、24小时全天候传播,成为媒介融合探索中的标志性举措。传统媒体产业注重契合数字时代的鲜明特点,通过数字化、大数据、5G通讯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升级,以算法为导向,以技术革新为依托,使当前的媒介融合向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深层次融合状态转型过渡。传媒集团强调以用户为主体,采用观众喜爱的交流方式和产品呈现方式,向“用户为中心”积极转型,打造“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特色内容为基础、强大传播平台为渠道、媒介资源整合为手段”的新型主流媒体,生产出更多让受众耳目一新、兴致盎然的融媒体产品。

媒介融合的相关问题

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且其影响利大于弊,但研究界还是持有一些反对意见,认为媒介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过分强调商业化容易导致媒体的社会功能被弱化

因经济指标和资本需求属性的放大,一些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传播商业化、娱乐化、碎片化、虚无化、低俗化等问题。 在对“点击率”“转发量”的追逐中,假新闻、低俗新闻的出现导致媒体的社会功能被弱化。因此,我们在鼓励媒介融合实践的同时,应警惕过分商业化导致的新闻专业性下降与内容真实性的缺失。随着受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传播内容会更加挑剔,品质要求也会提升。所以未来各媒体主攻的核心应该是内容,在保证内容的真实性、专业性与优质性的同时,追求新技术的应用,达成经济指标,同时重视社会效益,才是媒体业长久不衰发展的根本。

新媒体应用经验不足

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中,数字新媒体大量增加。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一些媒体工作者对新媒体技术和相关理念缺乏全面的了解,在新媒体软件及平台的应用推广方面缺乏经验,甚至一些媒体仍沿用单一、传统的采编方式,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相对薄弱,难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质量。

“媒介融合”是一种不断演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而言,西方学者作出的定义较国内学者多,并且深入研究了概念内涵和类型表现。国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探索方面,学者们广泛探讨传统媒体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讨论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媒介融合的模式和路径,如何吸纳新媒体的特性来促进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媒介融合虽是大势所趋,但在实践探索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媒体人不断进行创新、探究和实践。

在推动媒介融合的探索中,我们更应关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不足。针对一些媒体社会功能被弱化的问题,在未来的媒介融合探索过程中,传媒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更注意内容质量,打造出更多优质的融媒体产品。传媒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重视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质量,用心感知受众的需求,不断进行运营模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创新,使人文关怀成为媒介融合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保证媒介融合的健康发展,让融媒体更好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学者传统媒体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程门立雪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大学者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