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021-11-16赵祺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赵祺

摘要:根据安徽省61个县域2012~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对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安徽县域产业聚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特征,且安徽县域产业聚集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即产业聚集不仅促进本区域经济增长,也会对相邻县域经济增长具备正向促进作用。最后对安徽县域产业政策制定、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聚集;空间溢出效应;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空间杜宾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1)02-0005-09

0 引言

产业聚集是指同一产业或者生产关联产品的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即大量生产同类产品及其配套的上下游企业集中于某一特殊的区域内。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业聚集可以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空间重构,产业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提高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各个省份都在大力发展产业聚集区,集中优势资源,因地适宜地发展、引进优势产业,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从而促进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安徽省位于长三角腹地,县域内劳动力充足且生产要素价格低于城市,有利于承接工业产业转移。根据皖发改地区〔2020〕563号文,目前安徽省正在积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争取打造一批规模大、专业程度高、上下游配套齐全、发展潜力大的县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而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备阶段,因此研究安徽县域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促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大多数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空间聚集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1]首先从外部规模经济角度,提出产业聚集可以通过共享劳动力市场、知识溢出等要素,从而促进效率提升。产业聚集最佳规模理论提出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存在自我强化机制,即产业聚集外部性会吸引同类经济体加入,从而使产业聚集进一步强化,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2-3]。陈建军等[4]通过VECM和协整分析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产业聚集能够增加区域内人均收入,促进企业增长的结论。唐建荣等[5]研究31个省市制造业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产业聚集对相邻省域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并非所有学者都认同正向作用,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正向关系或者两者无关系。谢波[6]对中国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块区域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其结论是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产业聚集对区域经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倒U型关系,即开始先促进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关系,即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的成立[7-9]。

研究产业聚集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文献,相对较少,以定量分析为主。例如武云亮等[10]在基于县域面板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第二产业的聚集和第三产业的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乔南等[11]基于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论证晋南地区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已有的文献为本文研究产业集聚对县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省级层面,在县域层面的产业聚集研究比较少。另外,现有的研究大多忽视了空间溢出效应。由于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不仅仅会对该地区的经济有所影响,同时也会辐射到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所以单纯地使用面板数据来进行回归分析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而如果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来分析可以使得此误差影响降低。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2012~2018年安徽省61个县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能够进一步丰富县域产业聚集研究,并为安徽县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作用机理分析

产业聚集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一方面,产业集聚可以使县域内的企业共享劳动力、知识、交通运输等资源,从而形成规模产业,提升了区域内的生产效率。

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在相邻区域内自由流动,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资本、交通等资源向邻近区域传播,且能够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竞争效应、协同效应和溢出效应来实现。

1.1 竞争效应

产业聚集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12]。

一方面,产业聚集使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中,企业之间的交流更为便捷,同质化产品不断涌现,市场竞争程度也会加大,因此会“倒逼”企业不断更新生产设备、创新生产技术,区域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另一方面,这种激烈的竞争,会促使企业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和价格降低,进而不断拓展区域外的市场,提升本区域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1.2 协同效应

产业聚集存在协同效应,能够通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13]。

首先,产业高度集中在同一个区域,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区域内存在着大量同类型企业,随着交流的增加,企业之间的彼此分工协作越来越多,企业不仅会由于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而获得规模报酬,也会由于节省了因空间剥离产生的信息传递、技术交流和交通运输等不必要的成本而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次,市场机制要求产业有更细的分工,竞争优势会吸引同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在此区域内聚集,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等,也扩大了要素市场的规模,形成缪而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链”机制。

最后,区域内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越来越紧密,逐漸打造出区域品牌,并发展出行业协会以规范区域内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进而促进县域产业聚集向特色县域产业集群发展。

1.3 溢出效应

生产要素在相邻区域内自由流动,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首先,由于空间上的便利,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向邻近区域传播,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生产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空间上的聚集也会产生知识和技术上的外溢效应。空间上的便利会带来企业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加,进而加速了企业的协同创新,有力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模型设计、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设计

经济增长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其中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等。为研究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度等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引入空间矩阵以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得出县域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

ln PerGDPit=β0+α1ln lqit+α2ln Xit+α3Wijln lqit+α4Wijln Xit+ηi+ηt+ε(1)

Wij=1dij  当县域i与县域j拥有共同边界 0  ,当县域i与县域j之间不存在共同边界或者i=j (2)

其中β0表示截距项,i代表时间,t代表县域,lqit表示某年某县域的产业聚集指标,Xit为控制变量(包括政府干预度(expense)、资本投入(fai)、劳动投入(emp)、科技投入(ti)、城镇化水平(urban)),ηi、ηt分别表示区域效应,时间效应,ε表示随机干扰项;Wij为反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dij表示县域i和j的地理距离,α1、α2、α3、α4分别表示各变量回归系數。

2.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以安徽省61个县域2012~2018年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究安徽省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来自于2012~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中的《安徽省各县统计年鉴》。

2.2.1 被解释变量

县域经济增长,选择安徽省各县域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

2.2.2 核心解释变量

表示某个区域内产业集聚,可以采用的指标包括行业集中度、区位熵、HHI指数、EG指数等[14],各有利弊,其中区位熵比较广泛运用,可以消除区域规模差异,因此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标测算安徽省各县域产业集聚情况,具体测算公式为:

Qi=(si/∑ni=1si)/(Si/∑ni=1Si)(3)

其中si为县域i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ni=1si为县域i所有产业总产值,Si为安徽省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ni=1si为全省所有产业总产值。若Qi大于1,说明该地区制造业与全省相比存有相对优势;若Qi小于1,说明该地区制造业较全省没有集聚发展优势。

2.2.3 控制变量

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主要选择劳动投入、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度、科技投入[15]。其中劳动投入选择采用社会从业人员对本区域内常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水平指标采用城镇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政府干预度是指在区域内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对于县域经济,采用财政支出占比GDP作为政府干预度指标;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因素,采用财政科技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衡量指标,变量选取及定义如表1所示。

3 实证分析

3.1 安徽省县域区位熵测算

根据安徽省县域相关数据,测算安徽省61个县域2012~2018年区位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其中区位熵超过1的县域共27个,表明这27个县域产业聚集效应相对处于优势。区域内区位熵值越大,表示产业集聚优势越强。产业聚集呈现区域性差别,不同县域之间区位熵接近,表示其产业聚集特征相近,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从历年数据来看,皖南产业聚集优势大于皖北产业聚集优势。由于黄山市及下属县域大部分为山区,且承担环境保护等责任,限制了其工业发展,因此产业聚集特征不明显。天长市与江苏各区域接壤,属于南京市都市圈,明显受到其产业转移等影响,因此其产业聚集优势较为明显。皖北总体优势不明显,但是其中固镇县、濉溪县具备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濉溪铝基金属产业集群、固镇生物基产业集群),因此其产业聚集优势也较为明显。从时间上看,界首市、太和县产业发展较快,且两者产业明显存在空间聚集特征。

3.2 描述性统计

将各变量指标通过取对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安徽各县域人均GDP差别比较大,最大值将近是最小值的20倍左右;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度差别也比较大;科技投入最大值更是将近最小值500倍。

3.3 空间相关性检验

各县域产业聚集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即是否存在产业聚集之间空间相关,空间自相关检验是为了检验某一要素在不同的地理单位是否存在空间聚集特征,相邻区域的要素是否相互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

全局Moran'I统计量是检验某一要素在相邻区域的影响程度。以测算的安徽省产业区位熵指标,利用Moran'I检验安徽省县域产业集聚全局空间相关性的存在。Moran'I指数定义如下:

Moran'I=n∑ni=1∑nj=1ωij(xi-x-)(xj-x-)∑ni=1∑nj=1ωij(xi-x-)2(4)

其中n为区域数量,xi和xj分别为地区i和j的样本观察值,ωij是标准化的空间权重矩阵。全局Moran'I指数的取值区间一般为[-1,1],大于0代表正相关,小于0则表示负相关。

根据安徽省所有县域2012~2018年相关数据,利用全局Moran'I统计量测算安徽所有县域产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县域Moran'I指数都大于0.3,且P值均小于0.05,即存在显著性特征。表明安徽省县域产业聚集存在较强的空间正自相关性,安徽省产业具备较强的空间聚集效应,即相邻县域之间的产业能够相互影响,且为正向促进。产业聚集空间溢出效应可以给各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发展思路。在地方发展产业时打破区域壁垒,积极与相邻区域形成联动,从而充分发挥产业聚集空间溢出效应。

3.4 空间计量结果及分析

通过Moran'I指数可以知道,产业聚集存在空间相关特征,可以进行空间计量。空间计量模型分为三种,其中空间杜宾模型(SDM)既考虑了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空间依赖关系,又考虑到随机误差成绩的空间影响,因此选择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两个维度:本区域产业聚集对本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产业聚集对相邻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安徽所有县域2012~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豪斯曼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本模型符合固定效应模型条件,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得出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区位熵对县域经济增长具备较强线性关系,在0.01水平上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区位熵增加1%,县域人均GDP将增加0.170 9%,对于安徽省县域来说,产业聚集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各县域打造产业集群对于本县域人均GDP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政府干预度与安徽县域经济增长并不是正向关系。也就是并未能体现政府干预对安徽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并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避免对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政府应该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服务能力,注重产业的引导和企业监管,建立清晰的产业规划并因地适宜的引进企业,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有效增长。

资本投入仅在空间固定和时间空间双固定下才具备显著正相关,资本投入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16]。资本投入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扶持产业发展,但是也可能会造成重复、低效投资,甚至是浪费。因此应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

劳动投入对人均GDP检验结果不是正相关,表明对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增长,劳动投入对县域经济增长作用有限,并未起到较大的贡献作用,可能的原因是安徽省县域并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聚集或者产业聚集程度不够。根据朱喜安等[17]的研究安徽产业聚集程度低于周边发达省市,由于产业规模有限,因此劳动作用对产业作用未能体现,对经济增长贡献也较弱。

科技投入也是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科技投入能够促进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显著性结果不稳定,需要进一步研究。

3.5 双固定SDM模型下空间效应分解

在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下空间杜宾模型(SDM)下通过偏微分方式对空间效应进行分解,得到直接效應和间接效应[18]。其中直接效应是指本县域解释变量对本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间接效应是指本县域解释变量对相邻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总效应则是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

由表6可知,安徽省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证明产业聚集不仅对本区域经济增长有推动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对相邻县域经济增长也存在促进作用。产业聚集是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在某一区域汇聚的结果,产业聚集必然会提高区域内产值总额,促使经济增长,而且区域内产业聚集能够共享知识产权、劳动力、交通运输资源,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扩大规模,进而促使区域内经济增长;产业聚集能够促进相邻相邻县域经济增长,所以,应该注重区域间协调、联动发展。

从结果上可以看出,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劳动力投入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通过5%水平上显著性检验,表明三者不仅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具备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相邻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预度则不是正向显著,表明政府干预对本区域、相邻区域都没有有效贡献。

4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安徽省61个县域2012~2018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产业聚集对本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和对相邻区域空间溢出效应,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聚集优势皖南地区大于皖北地区。第二,安徽县域产业聚集存在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产业聚集存在相邻区域聚集特征。第三,安徽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而政府干预度与县域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关系;进一步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解,产业聚集等解释变量对本县域经济增长影响和对相邻县域经济增长影响。

综上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产业聚集对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且产业聚集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对相邻区域产业聚集存在正向溢出效应。

由于安徽产业聚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因此优化安徽产业聚集分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尤为重要。据此,针对于安徽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正确引导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聚集。

产业聚集不仅能够促进本县域经济增长,也能够促进对相邻县域经济增长。各地政府在引导产业聚集的引导应该以市场化需求为主导,通过利益驱动机制,产业聚集的高收益,会进一步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聚集,产业聚集扩散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8]。

产业聚集引导应该避免以行政化手段主导资源配置,这样使得产业聚集效应作用有限,从上面可知,产业聚集优势皖南地区大于皖北地区,可能的原因是部分区域产业聚集并不是通过市场化资源配置,而是行政化力量配置资源,因此产业聚集效应比较有限。皖南地区依靠江浙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各地区应该制定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产业聚集程度较高的地区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吸引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产业聚集程度较低的地区,应该注意以市场化为需求,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程度。

第二,打破区域封锁,促进要素流动。

产业聚集具备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也就是产业聚集对相邻区域产业聚集具备促进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因此本区域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应该重视产业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打破区域产业封锁,注重与相邻区域进行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共同增长。

要素的投入促进产业聚集,产业聚集区域也会不断吸引各生产要素流入,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科技投入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地方政府应该注重吸引劳动投入、资本投入、科技投入等要素会向产业聚集区域流动,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产业聚集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培养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产业聚集的空间溢出效应,为地方政府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安徽省与江苏、浙江等长三角发达地区相邻,应该积极承担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地区注意与发达地区产业对接,打破区域壁垒,吸引龙头企业落户,并积极发展配套企业,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在此区域聚集,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促使县域经济增长。

在积极引导产业转移的同时,应该注意结合自身优势条件,重点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县域特色产业。例如2020年安徽省开始遴选和认定特色县域产业集群,已认定了安徽省涡阳县绿色装配式建筑特色产业集群、安徽省蒙城县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等21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而安徽其他有产业聚集的区域,例如环巢湖区域,也应积极制定政策,利用产业集聚的效应,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朱志泰,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 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1(6):93-101.

[3]  Martin P,Ottaviano G I P.Growth and agglomer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1,42(4):45-56.

[4] 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6):68-83.

[5] 唐建荣,房俞晓,张鑫和,等.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級制造业空间杜宾模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10):56-65.

[6] 谢波.资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7):31-36.

[7] 徐盈之,彭欢欢,刘修岩.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4):95-102.

[8] 曾光.聚集经济效应与城市经济增长比较分析——基于“长三角”的实证[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72-75.

[9]  陈晓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6(12):63-70.

[10] 武云亮,李玉豪.安徽产业集聚对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基于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7,16(5):3-7.

[11] 乔南,崔逸斐.晋南地区产业集聚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J].经济问题,2016(8):113-119.

[12] 丁任重,张航.城市首位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基于空间多重形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20,42(5):16-27.

[13] 张治栋,王亭亭.产业集群、城市群及其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城市问题,2019(1):55-62.

[14]  Han Wei,Zhang Ying,Cai Jianming,et al.Does urba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lead to the improvement of land use efficiency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J].Sustainability,2019,11(4):31-35.

[15] 杨冰.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0,35(2):90-96.

[16] 殷李松,贾敬全.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35(16):138-142.

[17] 朱喜安,张秀.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20(3):169-184.

[18] 郝大江,张荣.要素禀赋、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8(1):41-49.

[责任编辑:许立群]

猜你喜欢

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溢出效应
中国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
倾向中西部的土地供给如何推升了房价
FDI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绿色增长效率及其空间溢出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省际经济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我国省域人力资本的收敛性分析
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及其空间关联特征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推动了城镇化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