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

2021-11-16沈贯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30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心血管

沈贯群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细胞缺血、缺氧或坏死,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的心血管疾病。该病可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降低其生存质量。如今,随着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冠心病患者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中国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的进步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介入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有一定作用。但对血管耐受性差的患者,在介入治疗期间易引起血管损伤,从而引起血液渗出,进而引起动脉血栓。所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常与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合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的程度,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是治疗此类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氯吡格雷能有效延缓或控制患者的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治疗有利。大多数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可有效地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疗效[1,2]。本研究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40 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 例。对照组男11 例,女9 例;心功能等级:2 级16 例、3 级4 例;年龄54~79 岁,平均年龄(65.12±4.63)岁;病程2~17 年,平均病程(8.32±2.90)年;体重52~81 kg,平均体重(63.67±5.78)kg。观察组男11 例,女9 例;心功能等级:2 级18 例、3 级2 例;年龄54~77 岁,平均年龄(65.57±3.81)岁;病程2~17 年,平均病程(8.35±2.89)年;体重51~81 kg,平均体重(63.28±5.91)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噻氯匹定25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噻氯匹定75 mg,均为1 次/d,并给予连续7 d 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150 mg,均为1次/d,第3天将氯吡格雷调整为75 mg/次,1 次/d。并给予连续7 d 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两组术后均持续用药6 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栓素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栓素B2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用药前,两组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栓素B2 水平比较(,pg/ml)

表1 两组用药前后的血栓素B2 水平比较(,pg/ml)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表2 两组用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表2 两组用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aP<0.05

2.2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1 例血栓。对照组发生2 例血栓,2 例支架内再次狭窄,2 例出血和1 例缺血。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5.00%(1/20)低于对照组的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冠心病是老年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发疾病,目前呈年轻化趋势,该病的发病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不良的生活方式、肥胖、糖尿病、饮食因素、心理因素、感染、遗传等,其临床表现有胸痛、心悸、乏力、心前区不适、胃肠症状等,严重者可致人猝死[3]。冠心病通常是指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代谢脂粘附于管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积聚,形成白盘,造成血管阻塞。与此同时,它会导致血液循环过慢,从而导致机体缺少血液摄取。近几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介入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介入干预是一种治疗血管阻塞的方法,通过患者的大动脉将支架送到阻塞的血管。尽管介入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介入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手术,术后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这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带来了许多麻烦,而且会降低介入治疗的效果,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常用药物来抑制血小板凝集,预防术后心血管事件[4,5]。

低分子肝素主要由肝素解聚而成,具有抗血栓和抗凝作用,可与凝血因子结合,减少血管凝血功能,防止血小板聚集。但是,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善需要更长的时间,并且药物治疗后更容易出现心血管事件。作为一种新型凝血剂,氯吡格雷能与血小板上的腺苷二磷酸(ADP)受体结合,在抑制血小板聚集中起重要作用[6,7]。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选择性且不可逆地与血小板表面的ADP 受体结合,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 GPIB/Ⅲα受体的非结合,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抑制花生四烯酸、ADP、胶原和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同时还可降低心肌梗塞和心血管死亡的发生率[8,9]。

本研究显示,用药后6、12、24 h,观察组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5.00%(1/20)低于对照组的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5,P<0.05)。这是因为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具有较强的临床特点。氯吡格雷可直接结合到冠心病患者的二磷酸腺苷受体和腺苷环化酶。在抑制糖蛋白 GPⅡb/Ⅲa 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的同时,也影响血小板功能[4]。另外,氯吡格雷还具有生物作用,不受抗酸剂和食物的影响。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可迅速有效地减少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13]。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栓素B2水平、血小板聚集率,并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心血管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