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芪麦味地黄汤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2021-11-16李敬敏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黄汤参芪贝沙坦

李敬敏

(河南省内黄中医院,河南 内黄 456300)

本研究用参芪麦味地黄汤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糖尿病肾病(DN)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0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76岁,平均(59.31±10.74)岁;糖尿病病程7~12年,平均(8.59±1.80)年,肾病病程2~4年,平均(2.16±1.38)年;体质量指数(BMI)21.5~24.8kg/m2,平均BMI(24.01±2.96)kg/m2。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51~75岁,平均(59.28±10.63)岁;糖尿病病程6~13年,平均(8.23±2.01)年,肾病病程2~5年,平均(2.76±1.85)年;体质量指数(BMI)21.8~24.9kg/m2,平均BMI(24.05±2.9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糖尿病肾病符合《中国肾脏病学》诊断标准[1]。有糖尿病史,尿蛋白排泄率20~200μg/min,持续3个月以上,肾小球滤过率持续下降或出现高血压。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气阴两虚、水饮内停标准。神色疲乏,自汗盗汗,小便混浊,肢体浮肿,腰膝酸软,五心烦躁,便秘,气短懒言,口干,舌质紫暗、脉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Mogensen分期为III期;③血压血糖水平控制可;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其他疾病导致的肾病,Mogensen分期为I、II期或IV-V期;②伴有酮症酸中毒等危重症并发症;④伴有甲亢内分泌系统疾病;⑤伴有严重高血压;⑥药物过敏;⑦不属于气阴两虚、水饮内停证;⑧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依从性差。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控制饮食、血糖,口服厄贝沙坦[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49]0.3g,1日1次。

观察组加用参芪麦味地黄汤。黄芪20g,太子参15g,麦冬15g,山药12g,五味子12g,茯苓12g,山茱萸10g,泽泻10g,牡丹皮10g,熟地黄10g。气阴两虚加西洋参10g,炙甘草10g;脾肾两虚加巴戟天15g。水煎400mL,早晚服用。

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统计结果。

3 观察指标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中医症状进行评分和评定疗效,包括神色疲乏、自汗盗汗、小便混浊、肢体浮肿、腰膝酸软、五心烦躁、便秘、气短懒言、口干、舌质紫暗、脉细,主症分为无、轻、中、重,分值为0、2、4、6分,次症分为无、轻、中、重,分值为0、1、2、3分。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检测24h尿蛋白,采用菊粉清除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测定丙二醛(MDA)、晚期蛋白氧化产物(AOP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

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24h尿蛋白定量下降50%以上,肌酐清除率正常。有效:症状有所改善,24h尿蛋白定量下降不足50%,肌酐清除率正常。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恶化,实验室指标无变化或升高。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血肌酐(μmol/L) 尿微量白蛋白(mg/L) 24尿蛋白定量(g/24h) 肾小球滤过率(mL/min)观察组 35 治疗前 112.56±23.69 157.95±13.82 2.59±0.74 102.27±9.35治疗后 78.32±17.34*△ 76.14±12.36*△ 0.92±0.24*△ 119.49±10.62*△对照组 35 治疗前 113.08±23.61 155.03±13.91 2.56±0.78 102.30±9.48治疗后 86.27±19.40* 102.75±12.60* 1.46±0.39* 112.43±10.28*

两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MDA(nmol/L) AOPP(μmol/L) SOD(μg/mL) T-AOC(U/mL)观察组 35 治疗前 8.41±1.02 49.82±8.73 52.37±5.81 19.28±2.63治疗后 4.61±0.45*△ 35.82±4.16*△ 85.52±9.46*△ 30.23±3.85*△对照组 35 治疗前 8.38±1.05 50.51±8.84 53.01±5.90 19.61±2.68治疗后 6.75±0.59* 46.73±4.97* 75.84±8.57* 25.42±3.40*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21.42±4.23 7.85±2.74*△对照组 35 22.98±5.38 15.27±3.84*

6 讨 论

DN病情进展与高血压、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和糖代谢紊乱关系密切。血压过高引起肾脏微血管压力增大,肾小球毛细血管结构改变,基底膜增厚引起蛋白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治疗可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厄贝沙坦可干预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结合,舒张血管,降低醛固酮分泌,发挥降压的作用,降低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和高压的状态,调节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而改善肾功能[3]。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主要病机为阴虚。阴虚气无依附,气散气虚[4]。DN属中医“虚劳”、“水肿”范畴。消渴日久,脾肾气阴两虚,阳气受损。治疗当补肾益气,养阴活血。参芪麦味地黄汤中黄芪益补卫气,抑制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减轻对机体损伤,调节血糖,降低血脂,扩张肾脏毛细血管,降低血管压力,抑制系膜增殖,控制蛋白尿[5]。太子参益气健脾,抗应激,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抗氧化活性。麦冬益胃生津,减少自由基,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保护血管壁,降低血糖[6]。山药健脾益精,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糖。五味子益气强阴,清除自由基。茯苓利尿渗湿,抗氧化。山茱萸补益肝肾,降血糖,抗脂质过氧化。泽泻利水清湿,降低血糖,抗肾炎。牡丹皮清热凉血,降低血糖。熟地黄益精填髓,增强造血功能。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之效。

参芪麦味地黄汤联合厄贝沙坦片治疗DN疗效较好。

猜你喜欢

黄汤参芪贝沙坦
参芪扶正注射液辅助治疗肺癌合并阻塞性肺部感染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型慢性肾炎的效果及对肾功能、免疫的影响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中药自拟方清肝健脾退黄汤药浴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
参芪地黄汤联合沙格列汀治疗降糖不佳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不良反应状况
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舒张性心衰疗效观察研究
平阳黄汤
参芪黄颗粒剂对2型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