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021-11-14吴文丽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文旅融合

【摘要】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鑊耳山墙是广府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二者都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具有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特色标志的潜质。本文通过分析马头墙与镬耳山墙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探究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探讨如何将二者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推广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文化旅游,促进当地文旅发展。

【关键词】马头墙;镬耳山墙;建筑特色;文化意蕴;文旅融合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7-187-03

【本文著录格式】吴文丽.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徽州民居马头墙与广府民居镬耳山墙的建筑特色与文化意蕴的对比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9(17):187-189.

一、马头墙的起源和镬耳山墙的起源和流行

(一)封火墙的起源:徽州马头墙的“创制”

马头墙,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是徽州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分布于徽州地区。历史上的徽州泛指整个皖南地区,即浙、赣、皖、闽四省交界之处。马头墙也称为封火墙、风火墙、放火墙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出土材料记载,最早记载了马头墙的是《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其中提到明弘治年间的徽州知府何歆为了解决徽州府城内建筑的防火问题,创制了“封火墙”。起初是由官府强制执行,后来居民们发现这种“火墙”能够起到有效地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便将其称为“封火墙”,后来每家每户都独立建造起封火墙。

(二)流行于广府地区的封火墙:镬耳山墙

起源于徽州的封火墙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地区流行起来,影响范围有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和广东地区。其中,镬耳山墙则是流行于广府地区的封火墙。

镬耳山墙的前后端高出屋面檐口约30里面以上,顶部高出正脊至少1米以上。镬耳山墙主要分布在广府地区。居民越密集的地方,镬耳山墙的面积、数量就越大。

广府民居中的封火山墙主要有镬耳山墙、人字山墙、三拱山墙和方耳山墙等,其中镬耳山墙最为常见。镬耳山墙也是广府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镬耳山墙“从侧面看颇似汉字‘凸,从正面看墙尖部分则呈半圆形,酷似乡村灶头大镬(锅)的两只耳朵”。

二、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建筑特色的对比分析

(一)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建筑特色上的共同点

1.适应自然

徽州地区地处东南,多山少平地,木材资源丰富,气候特征为多雨、多风、易潮湿,房屋多为砖木结构,排列密集。民居如果没有较好的防火措施,则在发生火灾时导致火势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生命财产损失。马头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广府地区(珠三角及广东西南部地区)地处岭南,同样是多山少平地,河道纵横,夏季漫长、闷热,常年多雨,民居分布相对也是比较密集的,防火也是广府人在建造房屋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2.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

马头墙具有重要的防火功能,除此以外还有防潮、挡风、防寒、防暑、防盗的功能。

马头墙和镬耳山墙常出现于居民密集的地方、错落有致地排列、层层叠叠、此起彼伏,很是壮观,极具地域文化特色,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目前,西递、宏村、婺源等古徽州所属地区还可以见到成排的马头墙,广东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肇庆封开纹塘村等传统村落,都还可以见到成排的镬耳山墙(如下图)。

除实用价值外,马头墙和镬耳山墙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马头墙独特的造型,展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视觉美感,成排的马头墙使得徽州民居的整体景观极具节奏感、跌宕起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景观。

镬耳山墙不仅是广府民居的一个重要的建筑元素,同时,也是广府民居装饰较为丰富的构件。镬耳山墙既是广府独特的建筑元素,也与整个民居融为一体,成为广府民居的标志性特征。

3.色调装饰:以暗色调为主

马头墙和镬耳山墙的色调和装饰都是以暗色调为主。

粉墙黛瓦(黑瓦白墙)是徽州民居最基本的色调特征,其装饰也都以黑白为主,营造了一种朴素、宁静的氛围,这与徽州地区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恪守封建宗法制度、等级秩序有关。

广府民居的色调以黑灰色为主,墙一般都是青砖墙,但不刷白灰,墙的纹路清晰可见,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4.功能变化:从实用到文化象征

马头墙和镬耳墙都属于封火墙的一种,其功能都经历了从“实用到文化象征”的变化过程。在消防设施不太完善的时期,马头墙和镬耳墙的防火功能是其主要的功能,随着消防设施的完善、消防水平的提高,马头墙和镬耳山墙的功能则演变成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成为人们识别徽州民居和广府民居的标志性特征。

(二)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建筑风格上的区别

从村落的布局看,徽州民居更多变,广府民居形式较为单一;而从单体建筑上看,徽州民居则更遵循统一的规则,广府民居则更随意。

徽州地区多山,平地极少,村落多建于山间谷地和盆地。徽州民居一般依山水走势而建,聚族而居。西递和宏村是古徽州地区目前保留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代表。徽州民居之间几乎没有间隔,有些民居之间设置狭小的火巷。

广府民居单体建筑之间一般是有间隔的,主要呈梳式布局,民居中间形成冷巷。梳式布局指的是民居像梳子一样南北排列成行,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成为“里”,这种小巷子也称为“冷巷”。广府地区夏季较长,闷热,冷巷常年处于建筑阴影下,风经过冷巷吹入民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却,很好地缓解了夏日的闷热。

徽州民居高墙耸立,窗户较少、小,这与徽州地区冬季较冷、多风,夏季远远短于广府地区有关。较之广府地区,徽州地区需要高墙、小窗来防风。而且,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男丁很多出外经商,家中剩下老幼妇孺,高墙小窗也有利于防盗、抵御外来侵略。当然,这也是徽州民居在建造马头墙之前,火灾频发的重要原因。 广府民居更注重通风,窗户更多,民居之间的间隔更大,一般也不设高墙。

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建筑特色上与两地的民居單体建筑的特征更接近,马头墙秩序井然,而镬耳山墙则灵活多变。马头墙也有多种形式,但总体上较为统一,且严格遵守一定的秩序。马头墙的阶数与其房屋等进深成正比,一般有一阶、二阶、三阶、四阶之分,也可称为一叠式、二叠式、三叠式、四叠式,五叠式多用于前后厅进深较大等房屋。

徽州民居单体建筑风格比较统一,马头墙几乎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元素;广府民居单体建筑的风格更随意,镬耳山墙并不是必备元素,有许多民居并没有镬耳山墙。原因有三:一是镬耳山墙造价较高,经济情况不怎么好的人家是用不起这样的山墙的。二是广府民居单体建筑之间的密集程度远不及徽州民居,一般都有冷巷将民居隔开,而且广府民居较之徽州民居更注重通风,设置的窗户也更多,其防火需求小于徽州民居。三是徽州民居中的马头墙的推广一开始是有官方强制要求民众执行的,而广府民居中的镬耳山墙是自发行为,所以民众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实际的需要来选择是否建造镬耳山墙。

三、马头墙与镬耳山墙文化意蕴的对比分析

(一)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文化意蕴上的联系

1.融合中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马头墙和镬耳山墙在文化意蕴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融合中原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徽州地区地跨江淮,横跨南北,其建筑风格也是受到南北建筑风格的影响,徽州民居既吸收了古山越人的干栏式二层结构形式,“又传承了北方四合院的平面布局模式”,形成新型的“内天井的四合院楼房建筑”。马头墙是在这种楼房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要所增加的一种建筑元素。

广府地区地处岭南,是一个“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多种文化的”地区。镬耳山墙就是广府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其独特的造型特征、黑灰色的基调、灰塑的装饰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也与传统的中原建筑文化一脉相承的。

2.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

马头墙和镬耳山墙的修造,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马头墙昂首向上的姿态,意喻“马到成功”、预示整个宗族走向兴旺,也表达了徽州人民对“功名”的期待,这也是徽州文化中“商而兼士,贾而好儒”“学而优则仕”的重要体现。

镬耳山墙在广府地区流行的早期,是“家境殷实、富足”的象征,后来慢慢平民化,演变寓意“镇宅、光耀门楣、丰衣足食、安定祥和”,表达了广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文化意蕴上的区别

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文化意蕴上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马头墙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秩序井然;镬耳山墙深受广府文化的影响,更加务实和灵活多变。

马头墙追求规整的排序组合,这与徽州地区盛行的思想文化有重要的关系,徽州地区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遵守宗法制度,恪守三纲五常、不违礼制。

马头墙和镬耳山墙的寓意中都有“功名”的因素在,但在广府地区,则更侧重于对富足的生活的期待,“学而优则仕”的意味更弱一些。“与其他城市将建筑作为政治伦理的象征不同,岭南建筑鲜有炫耀地位和权力的,更多是象征富贵和华丽”。这是广府人民务实的重要体现。

四、马头墙与镬耳山墙在推动当地文旅融合事业中的作用分析

马头墙是徽派民居的重要特色,镬耳山墙是广府民居的重要特色。二者都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具有成为当地文旅宣传特色标志的潜质。

古徽州地区和广府地区应该重视当地所特有的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理解其建筑理念,并将其应用到“改善当代人的居住环境,改变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促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

要将马头墙与镬耳山墙作为重要的文旅宣传标志,通过把这种标识作为一种特色符号,将其融入到当地的文旅发展项目中,包括当地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景区文创产品的研发、景区文艺作品的创作中,使得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提到马头墙就能想起古徽州地区,一提到镬耳山墙就能想到广府地区,使特色文化标识和地区实现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结,这和明星代言产品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董琪珺,詹凯丽等. 南北古民居中马头墙的风格比较[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1-53.

[2]冯骥才.古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老祠堂[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席景霞,章程.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解读[N].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6):71-74.

[4]曹永沛.徽州古建筑“马头墙”的种类构造与做法[J].古建园林技术,1990(4):9-14.

[5]王顺中. 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文化意蕴浅析[N].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33-35.

[6]方根宝. 徽派建筑元素——马头墙的作用与演变[N].黄山学院学报,2008(5):97-98.

[7]代士乐. 徽派建筑马头墙研究 ——从《徽郡太守何君德政碑记》谈起[D].合肥:安徽大学,2014.

[8]王芳,陈敬. 浅析徽州民居中马头墙与牌坊的同构现象[J].华中建筑,2016(4):132-135.

[9]章传范,姚光钰.徽派建筑“马头墙”施工工法[J].古建园林技术,2013(1):13-16.

[10]谢俊. 地域建筑设计——徽派建筑[J].中外建筑,2012(10):80-84.

[11]罗意云. 岭南传统民居封火墙特色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12]侯曙芳. 徽派古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6):24-26+46.

作者简介:吴文丽(1989-),女,广东肇庆,文物博物馆员,研究方向为古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