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答好“双减”题:既要敢于做“减法”,也要善于做“加法”

2021-11-14沈海亮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1年9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培训

沈海亮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时代在发展,“考试”在继续,面临的“考题”也越来越艰巨复杂。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裹挟学生、家长,制造“教育军备竞赛”,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教育负担过重,由此衍生的“不敢生”“养不起”情绪,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国之大计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样一道道“考题”,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作出重要决策部署,要求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答好“双减”题,必须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依法治理,统筹好校内和校外两个层面,双向发力,整体推进。既要敢于做“减法”,也要善于做“加法”,科学合理的“加”上去,不科学、不合理的才能“减”下来;校内供给“加”上去,校外负担才能“减”下来;合力“加”上去,分歧才能“减”下来。

首先,要在作业上做好“加减法”,减负担,加质量。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学校作业布置中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教师间、学科间“你争我抢”,期望在學生时间争夺中“拔得头筹”;有的不注重作业的研究设计,简单照搬教辅资料,为了作业而作业;有的作业形式、内容机械枯燥,缺乏实践性、趣味性,让学生厌学怕学;有的转手就把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和学生,美其名曰“家校协同”。在这些乱象之下,看起来一片“热闹”,学生辛苦,老师和家长劳苦,但却收效甚微。

针对这一情况,必须综合施策,“加法”“减法”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一要加强管理,减少作业总量。制定实施作业管理办法,兼顾数量、时间和需求的关系,确保作业总量科学合理,既能够巩固掌握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也不造成过重负担。二要加强统筹,减少随意散漫。学科组、年级组对作业进行统筹规划,班主任牵头协调各科教师控制作业数量,让作业的编排从零散走向系统,非必要不布置作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三要加强监控,减少质量盲区。建立学校、年级、学科、班级作业质量监控办法,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如生活实践、社会体验、阅读、体育、艺术、劳动、创客等类型的作业。强化科学研究和诊断分析,借助精准教学和大数据,找准学生知识薄弱点,避免无效作业,全面提升作业质量。

其次,要在时间上做好“加减法”,“减”校外,“加”校内。

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抢什么?表面上看,抢的是学生;实质上,抢的是学生的时间。一方面,学校放学时间普遍早于家长下班时间,而学校缺乏课后服务,“三点半难题”长期困扰家长,不得不把孩子送到“小饭桌”、托管班等,导致由午托、晚托、全托等各种形式衍生壮大的校外培训机构比比皆是。另一方面,节假日、寒暑假、周末,家长没有时间、精力陪伴孩子或留意孩子课业问题,加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盲目攀比观念的推动,便把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发展。在家庭、孩子的现实需求面前,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错误导向和资本的绑架、裹挟下,各类校外培训机构高歌猛进,肆意贩卖焦虑,鼓动内卷,将孩子有限的课余时间抢占殆尽,不断加重孩子校外负担、家庭经济负担,甚至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又建立了一个课外培训教育体系。

解决“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必须紧紧牵住时间这个“牛鼻子”,结合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项管理”,聚焦孩子家校生活的一点一滴,科学合理管理时间。一要增加校内课后服务时间。优化校内教育教学安排,开展好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校内课后服务和假期托管服务,既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困难的问题,又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从源头遏制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实现从校内外减负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整体减负的目标。课后服务让本就辛苦的教师更辛苦了,必须切实做好教师工作;加大财政对课后服务的投入力度,保障教师待遇;更多地关心关爱教师,帮助教师解决现实困难,尊重教师的基本权益和真实需求,统筹安排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的带头作用,落实负面清单,树立正面典型,弘扬高尚师德。二要压减校外培训时间。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把学生从校外学科类补习中解放出来,把家长从送学陪学中解放出来;按照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原则,强化县(市、区)主体责任,做实做细落实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面进行规范;注重统筹协调,进一步整合教育、市场监管、民政、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共同发力,力争年内取得重大突破;坚决避免出现“线下不补线上补”“明补转暗补”“集中补改上门补”“补学生变补家长”等行为。三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不断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逐步提升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与家人、同学、朋友交流,走出狭小的家庭和课堂,回归大自然,通过户外实践体验、劳动、研学、运动、参与志愿服务等,实现全面发展。

最后,要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上做好“加减法”,“减”分歧,“加”合力。

家校社协同育人施行多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协同”不到位,分歧不少,合力不够,“各唱一台戏”的情况依然存在;有的家长对孩子关爱不到位,长期把孩子放在老家,缺乏沟通交流,亲子关系淡漠;有的家长总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好、学坏是老师的问题;有的家长随意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自以为“责任尽到”,一送了之。有的教师与家长联系不紧密,长期没有落实家访制度,对学生家庭情况不了解、不掌握,育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不到位,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工作缺乏主动性,不会、不敢、不愿借助社会力量。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双减”工作重视、参与不够,存在“冷一头,热一头”的现象。

做好“双减”工作,必须及时解决上述问题,坚决压实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责任,减少分歧、密切配合、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发挥家校社“1+1+1>3”的良性倍增效应。一是家长要切实担起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要认真学习教育知识,更新育儿观念,提升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学习和身心状况;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督促孩子按时休息,适度安排家务劳动、体育锻炼等,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二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主动会同有关部门,整合各类有益资源,运用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邀请社区等方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学校要坚持并推广家访制度,让教师多走进家庭了解学生,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等特殊群体要给予更多关注。三是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双减”工作的领导。党委政府要把“双减”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督导检查,确保“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做好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登记、线上培训监管、培训广告管控、制定学校课后服务性或代收费标准、加强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教师绩效工资核定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四是社会各界要积极支持“双减”工作。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阔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场所,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延长开放时间;社区要建设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在课后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所;各类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科学育人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氛围。

“双减”工作是一项紧迫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化蛹成蝶的艰辛和阵痛,又充满阳光和希望。“加法”也好,“减法”也罢,都需各方全力参与,做好各项工作,才能确保实现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培训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